宋 欣 孔令卓
(1.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北京 100037;2.北京北控生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1113)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伴隨著世界信息化進程,中外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在園林景觀設計領域,近年來我國的居住區景觀風格呈現多樣化、多元化的現象,地產開發商為追逐利益最大化,迎合市場心理需求,西方園林風格居住區頻繁出現,尤其以法式古典主義園林風格居多。
作為景觀設計工作者,在滿足甲方需求的同時,如何處理好西方園林造園手法在中國居住區的應用和體現成為了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我們以法式園林為例來進行探究,首先我們要弄清中式傳統園林和法式古典主義園林的內容,了解并掌其二者的造園精髓,在之后運用中,要以中國使用者的實際情況出發,絕不能將法式園林全盤照搬到中國居住區的園林景觀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使用者的審美和需求,其為“里”;法式園林的風格表現,其為“表”。理清“表”和“里”的關系,才能真正符合尊重人性、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以天津中信城市廣場項目為例,在實際項目中體會和探究二者的關系。并在項目外積累相關經驗,也是同樣重要的。
隨著信息全球化,世界的溝通與交流越來越便利,大量的中國游客到歐洲旅行成為常態,在人們開闊了眼界的過程中,西方園林文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這種異域文化也逐漸被人們所接受。雖然我國園林發展歷史悠久,古典園林設計方式聞名于世,但是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文化的交融、藝術形式的多樣化發展,單一的景觀藝術形式無法滿足多元化城市生活的需求,因此景觀設計也逐漸向多元化發展。地產開發商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和廣大購房者的喜好,以實現最大盈利為目的地開發了大量的以西方古典園林為主要風格的居住區。
地產開發商固然以追逐利益為最高目的,追求華麗的辭藻,宣傳空洞乏味的居住理念,片面迎合一些購房者虛榮的心理需求,卻往往忽視了中國使用者在居住使用過程中的真正需求,忽視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質,讓以人為本的設計只是成為口號,面對這樣的現狀, 園林景觀設計師怎樣從中國使用者的實際出發,通過文化審美、行為習慣來建構適合中國使用者的居住區景觀空間,以達到內在使用與外在異域風格的合理結合。
法式園林是歐洲三大園林體系之一,即法國園林體系風格,在歐式園林中具有代表性。最具典型的要以17世紀的法國古典園林,17世紀下半葉,古典主義成為法國文化藝術的主導潮流,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也形成了古典主義理論。在現階段中國居住地產市場中,無論開發商和消費者都對法國古典主義園林比較推崇,在那個時期,法國國力強盛,是西方世界的霸主,從某種意義上講,當時的園林風格代表了盛世時代的含義。古典主義突出軸線,強調對稱,注重比例,講究主從關系。凡爾賽宮花園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之一,法式古典主義多體現出皇家園林中,表達著皇家至高無上、國家權威的思想,從造園手法和細節處理上體現出西方的尊貴感和精致感。
說到中國使用者,不能不提到中國傳統園林。中國傳統園林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各個朝代的傳統思想文化都對其產生深刻影響,而后逐漸發展成熟。中國傳統園林集色、香、韻于一身。中國傳統園林崇尚自然山水,造園手法是在一個圍合空間中將自然山水的美移植并提煉濃縮于此,通過景石堆砌,人工修建池塘,營造構筑物,塑造地形等手段來還原大自然純粹的美感。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創作時比較注重“意”而并不拘泥于“形”,從中國傳統繪畫中即可見一斑,同理,在造園上中國人同樣注重其“意”而非過于強調片面的形式感。不論皇家園林和民間園林,都是崇尚自然之美的,例如故宮御花園、景山公園、頤和園等皇家園林和蘇州拙政園。中國傳統園林不重視平面規劃的線條感,而是注重人在置身其中的感受,正所謂一步一景,景隨步移。
中國傳統園林與法式古典園林所形成的差異,并不是由某一個人獨自空想創造出來的,而是由其兩個地域獨特的歷史、思想文化等多種因素相結合,因各自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審美,進而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差異的根本原因取決于東西方人不同的世界觀,不同的思想文化,不同生活方式而產生的不同需求和審美。
天津中信城市廣場項目位于天津河東區海河之濱,鑒于天津獨特的歷史,是近代中國最早被開放的城市之一,在清晚時期是各列強殖民國的租借地,所以天津也有萬國建筑博覽城之說,也是一個建筑、園林文化多元化的城市。中信城市廣場項目正是一個法式風格居住區。建筑風格如圖1所示。

圖1 建筑樣式
項目第一次啟動設計時,是由一家境外知名設計公司承擔設計工作,前期方案設計階段已完成,后被甲方推翻,轉而重新設計。原方案平面圖,如圖2 所示,調整優化后平面圖,如圖3所示。

圖2 原方案

圖3 修改方案
以上是前后兩版設計平面方案,方案在構筑物、小品、鋪裝等表現形式上,已經做到了法式園林的味道,但從使用者空間感受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看,還有很多問題,下面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修改過程、調整手法來體現設計要從使用者角度出發上的重要意義。
構圖形式上,原方案完全遵照法式古典主義風格幾何化形式來構圖,無不體現出強調軸線,講究對稱關系,嚴格按照比例進行空間劃分等特點。規整的草坪空間,筆直通透的道路流線,主景構筑物的放置位置及主從關系,這些手法完全貫徹了原汁原味的法式古典主義風格形式,但整體方案顯得過于僵化死板。調整后方案首先尊重了整個項目以及建筑的風格定位,采用局部體現法式風格的手法,將其放置在園區的中心,其規則空間的劃分并沒有按照嚴格的比例形式來處理。考慮到中國使用者的文化性格特質,將曲徑通幽的中國傳統造園理念融入到方案中,項目南半部分多采用曲線道路的組織形式,軟化構圖,抵消規則花園所帶來的僵硬感,使園區顯得親切且自然,符合中國使用者的審美和傳統文化習慣。
在使用功能上,原方案功能單一,只有停留空間。幾個空間節點也僅僅是滿足了使用者看的需求,成了“看”園,大部分空間節點基本沒有考慮讓人停留,空間形態基本為穿過型,沒有考慮停留人群和行動人群、一靜一動的區塊劃分,更無從談起其舒適性。調整后方案,考慮到中國家庭的實際情況,中國的很多家庭,家中孩子在幼兒時期都是老少三代同處,所以在功能上,要滿足不同年齡段使用者的需求,老人、孩子、中青年人群均有不同的使用需求,設計了可供孩子活動的兒童活動空間,供老人使用的休息交流空間,供中青年人運動的健康環跑道。另外中國百姓有飯后散步的習慣,所以在空間布置上,將穿過型空間和滯留型空間相結合,梳理好流動人群和停留人群的組織關系,從尊重使用者習慣上著手,最大限度的滿足使用者的功能需求。
在植物配置上,原方案將種植形式僅僅用于劃分空間和道路儀式感的塑造,基本以陣列形式來組織種植結構,使整個方案顯得更加死板。植物組織形式塑造空間形態是基本作用,原方案沒有考慮到種植的其他作用。調整后方案在以下幾點突出了植物的作用:
3.1 種植量大,軟化整體方案使之更加生態自然。
3.2 在規則空間中采用規則種植(陣列)布置,輔助增加空間的儀式感和規則感。
3.3 道路兩旁的種植形式,按照植物形態,喬木,灌木,地被花卉,形成多層次的植物景觀效果,在道路兩側形成良好的種植觀賞面。
3.4 在功能使用空間,用種植圍合,增添功能空間的舒適感和親切感。在中國傳統園林中,種植是重要的構成因素,且運用品種十分考究;而在西方園林中,表現形式多以草坪出現,局部點綴植物。尤其以英國莊園景觀和法國皇家園林為典型。
方案調整后,適應了中國消費者的文化和生活習慣,從而得到了甲方和使用者的肯定,由此說明,在西方園林風格項目中,在設計中深刻認知使用者的文化性格和生活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了解使用者的真正需求,就應當先了解他們,比如生活習慣和文化性格。例如普利茲克建筑獎首位中國籍得主——王澍,在主持規劃設計杭州南宋御街之前,在當地居民中間居住了一個月的時間,深入了解當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一個好的建筑和景觀規劃設計作品的構成不僅僅是冰冷的建筑材料,還需人文關懷,才能賦予冰冷建材以生命。試想一下如果御街建成后在使用過程中,將原有居住很多年的居民強制搬遷,換成一批現代高社會地位的精英人群,或是外國人,因為使用者需求不同,那將是新居民民怨四起,因為當下設計違背了新使用者的真正需求,也許南宋御街將會是一個失敗的作品。這也就是王澍堅持留住原有居民,保留原有居民在此生活方式的原因。
在工作之外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體會出使用者需求的不同所帶來的景觀設計差異。2013年我到希臘旅行時,在米克諾斯的一家酒店的配屬庭院中看見了一個不規則的圓形水池,當時武斷的認為是泳池,因為在實際工作中常常會遇見這樣的情況:甲方要在庭院中設計游泳池,但因庭院條件限制,只能設計出很小且形狀怪異的“泳池”。我和同伴游泳時發現這樣的泳池對于游泳來說并不好用,于是我開始懷疑它的用途,并在旁邊觀察其他使用者。后來發現,歐洲人有曬日光浴的習慣,當他們曬得皮膚通紅并開始發燙的時候,跳到池子中來給身體降溫,之后再上岸繼續曬。思考后發現,歐洲人以曬黑為樂趣,而中國人則以皮膚白皙為美,這樣的審美差異直接導致了在景觀設計功能性上的差異,所以對于我們的設計應結合實際情況來進行多方面考量后,再做設計是很有意義的。
通過以上的項目經歷和兩個事例的分享,作為青年設計師也許能更深刻的理解“以人為本”這一設計原則,其中“人”所涵蓋的意義及其映射的社會屬性。是我們在設計中要認真探究的,設計能夠影響使用者的行為習慣,這是設計師的責任和發揮的作用,但絕不意味著要用我們不成熟的臆想創造和生搬硬套來綁架和破壞受眾的傳統本質,這是對人、對人性化的不尊重。青年設計師在很多時候還是要以謙遜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工作,要以一種敬畏、學習的態度來面對使用者和服務受眾。在中國景觀設計多元化的現階段,這個大趨勢下,年輕的設計師要處理好西方園林文化和中國傳統園林文化的關系,處理好其外的“表”和內的“里”的關系,這樣才能創造出具有多元化特色,適合中國文化特質的景觀設計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