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正國
(湖南省慈利縣江埡國有林場,湖南 慈利 427200)
社會發展中,森林資源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不少行業發展中,對森林資源的需求均較大。雖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經濟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是日益增加的森林砍伐量,森林資源呈現逐年遞減趨勢。針對此種現象,重視森林資源的培育及可持續發展,尤為必要。為維護生態系統平衡,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要依據樹木的栽培特點,結合森林生長規律,對森林經營進行分類,借助先進的技術與管理方法,實現對森林的培育。重視森林經營分類及培育,能夠提高森林資源的培育質量及效率,滿足新時代森林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從此種角度來看,本研究具有現實性價值和意義。
重視森林經營分類工作,可保護環境且促進生態多樣。其一,保護生態環境。在陸地上,森林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庫。通過光合作用,森林植物能夠將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吸收,從而改善大氣質。與此同時,森林植物能夠改善土壤,無論是對水土還是對氣候,都有較好的保護性作用。大量的森林植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環境噪音,控制環境污染程度,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促進生態多樣。在森林經營分類下,能夠從比較全面的角度上維持森林資源的穩定,豐富植物和生物類型,為生態多樣化發展奠定基礎。
重視森林經營分類工作,可提高森林資源的保護水平。森林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由樹木和植物共同組成。無論是在環境保護中,還是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森林資源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的氣候環境、地理條件存在差異,森林植物資源內的生長需求也存在明顯差異。重視森林經營分類工作,能夠及時掌握南方與北方地區的森林植物生長需求,根據森林資源生長實際的需求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森林培育方案,為植物林木的生長提供相對穩定的環境。除此之外,通過對森林經營的分類,可以從全面的角度上掌握森林植物砍伐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地制定天然林修復方案及商品林栽種方案,提高森林資源的保護水平。
江埡國有林場(慈利縣江埡森林公園管理處)屬財政全額預算副科級事業單位,隸屬慈利縣林業局管理。該公園地處峽谷地帶,東鄰仁石溪,西有江埡水庫,東南靠關門巖水庫。該公園的總面積是2652hm2,江埡國有林場是其前身。在2006年,經過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核實批準,正式成立為省級森林公園。就該公園的地形地貌來看,其屬于中山地貌,視野相對開闊,與南坡的地勢平緩相比,北坡的懸崖峭壁比較多,最低和最高海拔高度分別是116m和1121m,分別是溇水河谷與紫駝峰。江埡森林公園的氣候,是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不僅四季分明,且有比較充沛的光照和雨水,公園內的空氣負離子含量,在3510個/cm3左右。地理交通相對發達,距離張家界市僅為70km,常德桃花源機場、張家界荷花機場,均在附近。綜合來看,該公園的地理位置優勢顯著。
在森林經營分類中,應遵循全面性原則。森林經營分類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是長期且系統的工作。分析其原因,森林經營分類與林木的生長相關,而林木的生長周期較長。基于林木的生長需求及環境,單純依靠某個人或是某具體部門的力量,并不能夠提高森林經營分類工作的質量及效率。政府及林業部門,都要積極參與到森林經營分類中,確保森林經營分類工作全面開展。森林發揮的作用,會對每個民眾的生活環境產生影響。而且,森林有防風固沙、凈化空氣、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針對此種現象,森林周圍居住的民眾,都要無條件地參與到森林經營分類工作中,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地方政府部門可通過對多媒體的利用,實現對森林經營分類重要性的宣傳,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短視頻等。通過多樣化的宣傳,使更多人認識到森林經營分類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森林經營分類工作中,確保森林經營分類的全面性。
森林經營分類的原則中,適應性原則是比較重要的原則之一。該原則主要指的是,森林資源分類應適應經濟環境的發展。通過分析發現,多數森林處于相對偏僻的區域,地理交通不夠發達。特別對于我國來說,我國地大物博,地廣人稀,有不少森林處于偏遠區域。在偏遠區域,森林經營是產業及經濟發展的主要來源。所以當地政府在發展中,將森林經營分類作為經濟發展規劃的重點內容。森林經營期間,森林經營體系、養護工作都要持續開展,與當地經濟發展相適應。在適應當地經濟發展情況的基礎上,能夠切實保障森林經營分類與培養工作的有效開展。通常來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是一切工作開展的基礎和前提。若森林經營分類工作的開展,脫離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將會導致經營分類工作不切實際,無法達到既定的工作目標。所以森林經營分類期間,要堅持適應性原則。
通過對森林經營分類的基本原則分析,發現可持續原則是最為關鍵的原則。現代社會發展中,國家為緩解資源短缺現象,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森林經營分類工作中,重視可持續發展原則,能夠促進森林的可持續發展。通常來說,森林經營分類工作對資源的消耗比較客觀。在此種情況下,若從可持續理念出發,管理森林資源,將會潛移默化的節約政府社會資源,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森林經營分類工作開展時,通常需要與當地實際發展情況相結合,在遵守國家及地方法律法規的同時,制定與當地森林經營分類相符合的營林規劃方案,確保營林合理分類,與當地經濟、社會實際發展相符合,促進森林經濟及環境的協調發展。由此,促進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森林經營分類的基本原則中,分級性原則是關鍵原則。一般情況下,森林經營分類工作的開展,需要有多個部門相互配合、協調,方能夠順利的完成。各部門彼此間,要時刻保持信息通暢,提高信息共享性,及時掌握森林經營分類實際情況,為森林經營分類制定科學合理的方案。各部門要明確崗位職責,合理劃分崗位職責及義務,將責任落實到個人。在明確責任、落實責任的基礎上,能夠切實開展森林經營分類工作,從根本上提高森林經營分類效率。在明確各部門崗位職責后,要將分級責任貫徹落實。分級責任的落實,能夠使森林經營分類出現問題時,及時追溯到問題產生的源頭,從而確定有效責任人。分級制度的落實,能夠從約束和規范角度上,確保森林經營分類工作的有序開展,提高森林經營分類工作質量及效率。
目前,林業經營發展所面臨的產業化水平低下問題已經得到了國內學者的充分重視,無論是產業發展,還是生態建設,均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問題。為積極響應國家森林生態建設與發展的號召,各地紛紛開展社會造林、公益林建設、工程造林等活動,并且開始關注林業經營產業化水平的提升。研究證實,帶狀和塊狀混交造林,可有效緩解種間競爭關系,但是相鄰行尤其是不同林木品種組成的異齡混交林競爭依然比較大,設計喬木+喬木+灌木的混交模式,對緩解種間競爭有明顯作用,有助于形成林下樹木垂直結構。同時,對于不同喜光程度的喬木,在進行塊狀混交時,適當搭配灌木,可對喬木種間競爭關系進行相應緩沖,降低承載壓力,也避免造成大量耗水,并且形成至少3個樹種的混交,豐富種植環境較差區域的生物多樣性。公益林則以補植伴生樹種(或灌木)為主,主要是為了優化林木年齡結構,并對林分組成結構進行科學調整,形成異齡混交林,增強生長過程的穩定性,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形成。而在混交林幼齡林和中齡林補植時,則主要結合林分樹種種植情況,以目標樹種補植作為主要原則,確保后續優質林分狀態的形成。對于低郁閉度林分,要進行及時補植(補植要點如圖1所示)。通過圖1中可以看出,對于同齡純林中,在密度的情況下,無論是幼齡林還是中齡林,商品林補植以同類樹種為主,目的在于進一步提高林分密度,使其達到合理狀態,充分發揮林地生產力。

圖1 低郁閉度林分補植要點
對于森林生態系統而言,一旦遭到破壞后,再想進行維護與更新,是比較困難的。我國在實踐中積累大量森林資源培育和養護經驗,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4.2.1 森林資源更新:為保證森林生態系統以及資源的不斷更新,對樹種種植進行合理安排,盡量避免純種林大量種植,科學控制種植面積,利用森林資源自然更新能力,實現不同樹種的成林。在林業經營中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進一步強化森林生態系統防護機制,做好病蟲害、火災預防治理工作,加大防治力度,采取多種防治策略,為森林生態系統培育提供更多安全保障。
4.2.2 商品林培育:江埡森林公園經營期間,要在關注天然林的同時,重視商品林。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培育方案,進一步擴大公園林區范圍,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確保森林的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商品林培育要結合該地區的自然氣候環境、地理條件和發展需求,選擇合理的培育品種。選擇成活率高、成林速度快且長勢穩定的樹木品種,從根本上提高商品林的經濟效益。結合江埡森林公園的地域生長條件,豐富林木品種,促進林木多樣化發展。具體來說,該公園可在修復天然林、發展商品林的情況下,可將多種植物培育到公園中,包括針闊混交林、常綠闊葉林、灌木林、針葉林等。
4.2.3 幼苗撫育:關注幼齡林和中齡林撫育工作,結合江埡森林公園現有林木發展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撫育制度和方案,使撫育計劃相對嚴謹和科學。優化制度后,要將監督機制落實到撫育工作中,為幼苗的成長提供穩定環境。舉例來說,江埡森林公園工作人員在幼林采伐工作期間,應定期對林木的生長狀況檢查,及時將病林木或是死林木伐除,為其他健康生長的林木提供健康生存空間。與此同時,為確保林木生長期間有充足的水分和養分,要采用噴灌技術,定期對林木進行澆灌。結合江埡森林公園生態環境,科學制定苗木撫育方案,確定經營管理方案,提高苗木撫育質量。
4.3.1 采伐管理:在對森林采伐進行管理時,要確保采伐合理性。具體來說,依據江埡森林公園森林經營的分類實際情況、林地種類的情況,制定科學的采伐管理方案,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江埡森林公園在管理森林采伐時,可借鑒其他優秀地區公園的采伐經驗,嚴格控制林木的采伐類型、強度,停止天然林的商業采伐。同時,江埡森林公園要定期開展天然林的修復工作,結合天然林的采伐情況,對天然林進行修復,將分級性與社會性等原則,充分踐行到江埡森林公園的森林經營培育工作中,以此為天然林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4.3.2 營林養綠:協調和指導各縣區開展綜合營林養綠工程,打造營林養綠互聯互通模式,促進區域森林網絡系統的形成。針對幼齡林,予以病蟲害防治、修枝、除蘗、保潔、防寒、抗旱排澇等措施進行養護。對于經濟林和景觀林,合理進行修剪、整形、嫁接。苗木林則進行集中出圃、繁育管理。根據撫育養護要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林下經濟,以種植業為主導,推廣適宜樹種。
4.3.3 林網建設:加強林網建設,結合林網密度、走向,對林網結構進行調整,進一步加地區林網防護功能。同時,對森林系統功能情況進行詳細分析,并對森林使用狀況開展全面調查,結合管理目標的差異,對森林資源進行劃分,從而發揮多種效益,進一步提升森林生態系統再造能力。也就是說,要對森林資源系統自主恢復能力進行提高,并且強化其生產能力, 這就需要推動林業集約化經營和生產模式。
現代社會發展中,國家相關部門開始加強對森林經營與培育的重視。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森林經營分類、培育。從某種角度來講,森林資源管理主要方式,是森林經營分類。合理的經營分類與培育,可以保障森林資源的多樣性,對于促進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有重要作用。文章在明確森林經營分類意義的基礎上,以江埡森林公園為例,從全面性、適應性、可持續性和分級性等角度,分析森林經營分類原則。同時,提出提高森林集材的合理性、加強對森林采伐的管理、重視對商品林的培育、優化幼苗撫育工作等森林培育建議。期望在本次相關內容的探討下,能夠為日后提高森林經營分類及培育水平提供相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