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金
天津市和平區中醫醫院,天津 300020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常見并發癥,相關統計報告指出,截至2019年,我國糖尿病患者已經超過1億,且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發生率不斷提升,導致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率也逐年升高[1],糖尿病腎病作為糖尿病的主要慢性并發癥,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復雜,可能與遺傳因素、糖代謝紊亂所致的非酶糖基化、多元醇通路激活、血液動力學改變、氧化應激等多個因素的相互作用。目前,血液透析是終末期糖尿病腎病患者重要的替代療法之一,但多數糖尿病腎病患者在血液透析治療期間心理狀態差、自我護理能力差、生活質量一般、并發癥發生率較高的情況,對改善患者預后有影響,常規護理模式在臨床護理中的總體應用效果不夠理想,因此需要尋找更加有效的護理方法。
協同護理是在責任制護理的基礎上,充分發揮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有效地、創造性地利用現有的的財力和人力資源進行護理的一種方式,作為新型的護理模式已在多數疾病護理中廣泛應用。本研究對天津市和平區中醫醫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分析協同護理的應用價值,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8月—2020年8月天津市和平區中醫醫院收治的42例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2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將2018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22例患者作為試驗組。對照組:男10例,女8例;年齡33~78歲,平均年齡(67.1±5.21)歲;糖尿病病程6~17年,平均病程(9.80±1.76)年。試驗組:男13例,女9例;年齡59~72歲,平均年齡(66.9±4.13)歲;糖尿病病程7~18年,平均病程(10.78±1.65)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納入標準:語言交流無障礙。年齡59~72歲。有固定聯系方式并能配合隨訪。(2)排除標準:惡性腫瘤。無判斷能力。無法按規定時間參加評分。
兩組患者均予以血液透析。
對照組采用血液透析常規護理,包括:透析前為患者介紹透析室管理制度、透析治療方法以及飲食原則,通過相關的健康教育來提高患者對糖尿病腎病和血液透析的認識度。發放健康教育材料,讓患者和家屬做好飲食管理,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比例,限制含鉀食物,保持水分的平衡等。合理控制體重,避免不良飲食習慣導致疾病加重、影響透析治療效果。嚴格遵醫囑按時按劑量使用降糖藥物,定期測量血糖并根據血糖變化調整降糖藥物用量,水腫患者合理使用利尿劑,嚴格遵醫囑使用降壓藥物。透析過程中要求護理人員需要熟練掌握穿刺技術,同時告知患者動靜脈內瘺以及各種置留導管的維護方法。告知患者需要重視內瘺與導管的養護措施,積極配合臨床治療,若出現并發癥需要盡早糾正。透析后告知患者保持足夠休息的同時適當鍛煉和運動以增強體質,若有不適需要今早就醫。
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協同護理,通過醫生、護士、患者和患者家屬了解患者病情、生活方式、經濟狀況,協同制定護理計劃并完成。(1)加強心理護理,保持健康狀態。由于治療時間長,過程痛苦,患者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嚴重影響病情恢復和治療效果。根據患者自身情況給予心理護理并開導,鼓勵患者相互溝通交流,對自身病情有全面了解,告知患者隨著透析技術的不斷發展,透析的并發癥也在逐漸減少,多數并發癥在經過有效處理后均可緩解,消除患者對疾病和治療的恐懼,增加對疾病治療的信心。(2)進行健康教育,采取目的性訪談、視頻等方式,向患者推送糖尿病腎病的護理方法、注意事項及相關知識。對患者家屬講解常用藥物用藥方法和易出現的不良反應,患者應嚴格遵循醫囑,家屬協同監督,每日08:00、18:00對患者的血壓、體重進行監測。血糖控制護理:高血糖以及透析過程中血糖波動會影響透析治療效果。因此需要加強患者血糖監控,叮囑患者一定要遵醫囑使用胰島素,警惕低血糖的出現。通常情況下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餐后2 h血糖控制在10.0 mmol/L。剛開始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需要密切觀察有無低血糖癥狀,指導患者定時定量進食并在口袋內放上幾塊糖果,從而在低血糖發生時及時緩解。透析結束2 h后可少量進食,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及時監測患者血糖變化,根據病情調整胰島素及降糖藥物劑量,合理運動,避免久坐久臥,避免活動時受傷,活動時隨身攜帶點心及病情卡,以備急需。(3)血液透析治療過程應穩定血壓,減少攝入鈉元素,減輕心臟負荷,透析間期控制液體攝入,體重增長控制在干體重的3%~5%,以免大量脫水在透析過程中產生合并癥。合理使用降壓藥物。透析時把握血泵速度。透析時把握泵入速度,選擇生物相容度高的透析儀。(4)營養均衡,增強免疫功能。透析治療會使體內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大量流失,所以,患者要增加維生素、蛋白質的攝入。另外,還要補充維生素D,以免患者的鈣、磷及骨骼代謝功能發生紊亂。(5)指導患者重視對自身內瘺、動靜脈內瘺穿刺部位的護理,家屬協同患者注意水腫、滲血、感染等癥狀表現情況,如發現異常需及時就診。(6)長期高血糖引起周圍血管硬化,而且穿刺后血管的修復也較為緩慢,易引起穿刺失敗、血腫、動靜脈內瘺閉塞和感染,為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穿刺的成功率,穿刺前護士要認真評估,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減少失誤,避免穿刺失敗誘發的血管通路問題。(7)院外隨訪,開放責任護士與患者的聯系方式,保持聯系,根據患者實際需要發送指導內容,隨訪過程中需要提醒患者復診和用藥,培養患者自我護理能力。
(1)對比心理狀態,通過抑郁自評量表(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總分0~100分,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的心理狀態,分值越低狀態越好。(2)對比自我護理能力評分,通過自我護理能力測定表(ESCA)評估,總分172分,得分越高,自我護理能力越強。(3)對比并發癥發生率,觀察治療期間低血壓、感染、心衰及并發癥率。(4)對比生活質量評分,通過糖尿病生存質量特異性量表(DSQL)評估,總分5~135分,得分越低,生存質量越高。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SDS評分、S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SDS評分、SAS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心理狀態情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22)對照組(n=20)t值P值SDS評分干預前50.2±2.87 51.5±3.36 1.352 0.184干預后31.5±4.18 37.4±5.04 4.144<0.001 SAS評分干預前53.1±3.02 52.7±4.45 0.344 0.733干預后33.8±5.25 39.6±5.34 3.547 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ESC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ESCA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評分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22)對照組(n=20)t值P值干預前85.45±10.20 84.12±11.50 0.397 0.693干預后134.30±10.40 116.16±9.50 5.882<0.001
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4.55%)與對照組(15.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74,P>0.05)。
干預前,兩組患者DSQ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試驗組DSQL評分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DSQL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DSQL評分情況(±s) 分
組別試驗組(n=22)對照組(n=20)t值P值干預前65.23±10.14 64.18±10.87 0.323 0.748干預后36.31±5.73 47.02±6.09 5.872<0.001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嚴重的并發癥之一,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變的表現之一,臨床特征為蛋白尿、高血壓、水腫,漸進性腎功能損害,晚期出現嚴重腎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3]。長期以來糖尿病腎病被認為是較棘手的疾病,血液透析雖可抑制病情進展,但對臨床護理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對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療效果、生活質量和減少并發癥發生率有著重要意義,選擇一種有效護理十分重要。常規護理內容單一,但患者自護方面不夠重視,無法達到臨床預期效果。
傳統門診護理主要是以確保臨床治療能夠順利進行的生物醫學護理,沒有重視患者的心理需求,而心理狀況對于疾病的轉歸以及患者身體狀況有著較大影響,因此需要不斷優化門診護理措施,提高血液透析護理服務質量。協同護理作為新型護理模式,以提高自我護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減少并發癥發生率為目的,注重家屬、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協作[5-6]。本研究針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給予協同護理,結果顯示,干預后,試驗組SDS評分、SAS評分較對照組低,可見該護理方案可減輕患者負性情緒。基于目的性訪談的心理疏導利于緩解患者不良心理狀態,消除恐懼、緊張等負性心理,使患者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疾病給心理和生理帶來的影響。本研究中,干預后試驗組ESCA評分較對照組高,提示該方案可提高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家屬和患者受到專業指導,將自我護理能力知識融入生活中,演化為更直接的內容,加強對抗疾病的決心,將被動護理轉變成主動護理,有助于對疾病的控制。同時,協同護理通過擴充護理人員,利用醫療資源,改變傳統模式,從生理和心理等層面對患者進行干預,良好的護患關系對自我護理和心理狀態影響較大,利于進一步強化護理效果。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護理方案可減少并發癥發生率,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加強穿刺部位護理、透析護理,可避免出現感染等并發癥。此外,本研究數據顯示干預后試驗組DSQL評分較對照組低,協同護理加強了患者、家屬及醫護人員之間的交流,更好地建立了醫護及家屬之間相互信任的關系。護理人員在完成工作任務和醫囑的同時,必須了解患者的認識活動、精神因素以及身體活動,必須負責對患者治療過程及效果進行評估,保證患者參與自我護理的可能性和安全性。同時,通過發揮自身協同效應、靈活性及創造性,鼓勵家屬協同患者完成自我護理,充分發揮患者自身潛能,進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協同護理的應用改變了以往的護理習慣,加強了糖尿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家屬以及醫護人員作為一個健康護理集體的協同作用,并為患者及家屬提供了全面的護理指導,可提高患者自我護理能力,減少并發癥率,改善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