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金
莆田市第一醫院消化內科,福建 莆田 351100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體檢意識的增加,以及近年來內 鏡技術應用的提高,食管早癌的檢出率也在逐步上升[1]。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當前內鏡切除技術中比較成熟的一項,對于治療早期的食管癌患者是有一定的有效性與安全性的,但高齡患者卻由于年齡的增長,增加了其診療難[2]。老年綜合評估(CGA)是現代老年醫學的核心技術之一,是篩查老年綜合征的有效手段,其圍繞老年患者展開,以發現潛在功能上的缺陷、進而明確患者醫療護理需求,達到改善老年人軀體、功能、心理和社會等方面問題的目的[3]。研究表明,通過優化全程護理途徑聯合CGA對患者圍手術期進行干預,有利于提升高齡患者的康復效果[4]。本研究旨在探究應用全程優化路徑式服務聯合CGA個體化護理對高齡食管早癌患者內鏡下行ESD術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莆田市第一醫院收治的80例擬行ESD的高齡食管早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表法分為對照組40例(接受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和觀察組40例(接受全程優化路徑式服務聯合CGA個體化護理)。納入標準:年齡≥80歲,符合《食管癌診療規范(2018年版)》診斷標準[5],經過X線鋇餐檢查、食管CT掃描檢查、病理學檢查、內鏡篩查,臨床診斷為食管癌,術前病理TNM分期為Ⅰ期,符合手術適應癥,美國麻醉師協會(ASA)評分為Ⅰ或Ⅱ級,患者及其家屬了解研究目的及方法,簽署研究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心、腦、肝、腎等重要器官器質性病變及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嚴重精神疾病、智力障礙、視聽障礙等,無法正常溝通,聯合其他手術。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年齡80~89歲,平均年齡(85.24±1.02)歲,食管病變部位為上段8例,中段21例,下段11例TNM分期為ⅠA期9例,ⅠB期13例,ⅠC期18例,合并癥為高血壓5例,糖尿病3例,冠心病1例,高血脂2例,不良生活史為抽煙8例,酗酒2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80~92歲,平均年齡(86.12±0.94)歲,食管病變部位為上段7例,中段23例,下段10例,TNM分期為ⅠA期7例,ⅠB期17例,ⅠC期16例,合并癥為高血壓6例,糖尿病4例,冠心病2例,不良生活史為抽煙11例,酗酒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食管病變部位、TNM分期、合并癥及不良生活史具有可比性(P>0.05)。研究經樣本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圍手術期護理,內容包括:入院做好患者信息采集工作,建立個人檔案,調整患者機體狀態至適合手術的水平,術前1 d訪視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好疾病及手術相關健康宣教,術中配合醫生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術后做好疼痛管理,給予常規用藥、飲食、康復指導及并發癥預防等護理。
觀察組患者接受全程優化路徑式服務聯合CGA個體化護理。(1)選取臨床工作經驗豐富的專科護士,建立護理路徑優化聯合CGA個體化小組,組內確定可行的工作內容與工作標準,以及CGA的內容(日常生活能力、營養狀況、睡眠難易程度),將以上評估量表打印,建立老年評估手冊。(2)具體實施:①患者入院當日,責護在進行入院評估工作中,將CGA納入入院評估工作中,記錄評估結果,填寫老年評估手冊,并對評估結果持續跟蹤。記錄評估結果用“+”表示陽性和用“-”表示陰性,用“A”“B”“C”三個等級表示患者需受重視的程度,病例對應貼上“紅”“黃”“綠”的標識。例如患者自入院起就整日神經緊張、焦躁難耐,導致睡眠差,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即于其病歷夾粘貼紅色“A”標識,于CGA手冊內容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項標記“+”,根據評估結果明確護理問題、確立護理目標,制定具有針對性的相應護理措施,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舉例與患者病情相似的成功實例、運用正念療法、電視音樂轉移患者注意力等。②召開小組討論會,根據CGA結果對患者進行整理分類和分析,評估結果中標記“+”5 d的患者重點討論,分析問題無法解決的原因,重新設立護理目標,確定干預措施,直至問題解決。③手術當日完成評估工作后,結合評估結果與手術護士交接,告知重點,術后跟蹤患者的恢復情況,重點對進食,并發癥狀況及焦慮抑郁程度進行評價。④康復期間主動拓寬、了解患者需求和釋放情緒的途徑,如向同病室的病友詢問、與患者和家屬日常溝通、觀察患者的衣食住行等,掌握患者當下的心理狀況,調換患者喜歡的電視頻道、播放老年新聞、輪椅推送患者曬太陽等手段及時糾正患者不良情緒,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根據患者的口味喜好,指導家屬制定食譜。⑤出院當日,統計術后住院時長,整理患者入院至今的CGA評價結果,指導患者在護理路徑記錄單上簽字,強調院外應注意的事項、如何進行自我護理以及準確的復診日期。
(1)記錄的術后恢復狀況,包括術后進食時長、術后住院時長和術后發生出血感染、疼痛、營養失調等并發癥發生情況。(2)護理前后采用抑郁自評表[6](SDS)、焦慮自評表[6](SAS)評估患者不良情緒,兩個量表均有20個條目,每個條目有4個選項,每條目得分范圍1~4分,其中1分表示無癥狀計,4分表示癥狀嚴重,兩個量表均以百分制計分,總分=條目得分之和×1.25,總分范圍25~100分,SDS得分與抑郁程度正相關,SAS得分與焦慮程度正相關。(3)護理前后采用整體營養狀況主觀評估量表[7](PG-SGA)評估患者營養狀況,該量表共7個條目,包括病人自評和醫護人員評估兩個部分,總分為兩部分之和,得分與營養狀況負相關,其中0~1分為營養良好,2~8分為可疑或營養不良,≥9分為重度營養不良。(4)護理前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8](PSQI)評估患者睡眠質量,該量表19個條目,包含7個維度,每維度得分范圍0~3分,總分范圍0~21分,得分與睡眠質量負相關。(5)護理前后采用Barthel指數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9]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該量表共10個條目,每條目得分5~15分不等,總分范圍0~100分,得分與日常生活能力正相關。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觀察組患者的術后進食時長、術后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不良情緒情況(±s) 分
a表示與護理前相比,P<0.05。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SAS護理前59.62±7.21 61.89±6.54 1.475 0.144護理后55.70±5.93a 50.48±4.72a 4.356<0.001 SDS護理前54.23±8.91 55.26±9.02 0.514 0.609護理后50.33±5.07a 47.14±5.21a 2.775 0.007
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PG-SGA、PSQI得分低于對照組,ADL得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營養狀況、睡眠質量、日常生活能力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營養狀況、睡眠質量、日常生活能力情況(±s) 分
a表示與護理前相比, P<0.05。
PSQI ADL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PG-SGA護理前8.15±2.01 8.67±1.98 1.166 0.247護理后4.02±1.97s 2.13±0.78a 5.642<0.001護理前68.98±2.65 69.01±2.53 0.518 0.959護理后52.31±1.71a 42.48±1.93a 24.110<0.001護理前65.4±20.16 60.2±25.50 1.002 0.32護理后78.94±18.21a 88.71±20.19a 2.273 0.026
ESD術的整塊切除率高達90%到100%,完整切除率高達87.9%到97.4%。但該術式也存在許多潛在并發癥,因此需要護理人員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病情變化。
CGA現已成為現代老年醫學的核心技術,能有效的篩查出老年人潛在的綜合征。它不僅包含對患者的一般情況評估,更涵蓋了軀體功能、營養狀態、心理精神狀態、衰弱、肌少癥、疼痛等十幾種評估內容。CGA不僅能有針對性、系統性的地照顧到老年人,將老年人的生存質量提升到最大限度,還能促進與自身疾病相關的信息在醫護人員之間傳遞,提升醫護服務者的工作效率,提高老年人照護的準確性、科技型和科學性。將CGA運用到老年人食管癌手術過程中,可以降低高齡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增強手術安全性。本研究通過優化護理路徑聯合CGA個體化護理對患者進行了更系統的干預和更全面的評估,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患者術后進食和住院時長更短,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更小,SAS、SDS、ADL、PG-SGA、PSQI各項評分改善更優,說明優化護理路徑聯合CGA個體化護理可以促進高齡食管早癌行內鏡下ESD術患者術后恢復、減少其焦慮抑郁情緒,還可提高術后綜合生存狀況。
綜上所述,優化護理路徑,將CGA結合到護理評估工作中,對高齡食管早癌行內鏡下ESD術患者進行有針對性地全面的護理干預,能帶來積極的臨床效果,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