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勝
(黑龍江省穆棱市團結水庫管護中心,黑龍江 穆棱 157500)
穆棱市團結水庫地處穆棱河干流最上游的森林腹地,植被覆蓋良好,集雨面積445km2,流域內植被覆蓋良好,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距下游共和鄉4km,距穆棱鎮85km,海拔高程在480~520m之間,河川平均坡降1/300~1/400,庫區寬度1~3km,屬山區水庫。
團結水庫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養魚、發電等綜合效益的大型多年調節水庫。水庫近期設計灌溉面積0.37×104hm2,遠景灌溉面積0.27×104hm2,為下游城鎮生活用水年供水量1632萬m3,多年平均發電量260萬kW·h。
水庫為100a一遇洪水設計,2000a一遇洪水校核,校核洪水位為513.01m,總庫容1.191億m3,興利水位503.00m,相應庫容5400萬m3,汛限水位502.00m,相應庫容4900萬m3,死水位490m,死庫容850萬m3。
水庫大壩為黏土心墻土石混合壩,壩頂高程為514.50m。
輸水洞(泄洪洞)位于大壩右側,承擔著輸水與泄洪雙重任務,最大泄量146m3/s。
溢洪道為無閘控制開敞式,堰頂高程為505.70m,最大泄量為622m3/s。
電站總裝機容量750kw,利用灌溉、城鎮用水和余水發電,設計多年平均發電量260萬kW·h[1]。
團結水庫地處寒溫帶季風氣候區,屬大陸性氣候。由于受太平洋季風及西泊利亞高壓的影響,夏季溫熱多雨而冬季干燥嚴寒,冬夏溫差很大。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9月,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夏季受東南風的影響,常形成低溫形勢下的氣旋鋒雨,7、8月份臺風、靜止鋒最活躍時期也正是該流域降雨多的時期,并易形成洪水,歷史上的幾次大洪水以及運行后發生的幾次洪水也都是發生在7、8月份。據團結水庫站1979~2020年降雨、蒸發觀測資料統計分析,多年平均降水量551mm,年最大降水量760.4mm(2018年),年最小降水量335.9mm(1984年)。20cm蒸發皿觀測多年平均蒸發量為943.3mm。
在防洪效益方面:特別是經過了2019年汛期超過5a一遇洪水檢驗,最大洪峰流量130m3/s。同時還經過了2017年7月25日建庫以來水庫第二高水位505.17m的高水位檢驗,工程不僅經受住了考驗,而且還為下游削減洪峰90%以上,減輕了下游的防洪壓力,為下游的防洪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在興利效益方面:累計為下游灌溉及城鎮供水10.8億m3,累計發電萬3500萬°。
目前團結水庫汛期的確定與黑龍江省的汛期劃分一致,即:每年的6月15日~9月20日。
目前團結水庫在整個汛期控制汛期限制水位的原則只有一個:“就是在6月15日進入汛期后,整個汛期把水位牢牢地把水庫水位控制在汛限水位或以下,直至9月20日汛期結束。水庫調度中不論發生什么標準的洪水,發生在什么時間,天氣形勢如何變化,當洪水過后庫水位仍降到設計汛限水位502.00m,不敢根據當時的具體天氣和水文條件靈活地控制水位[2]。
整個汛期按一個汛限水位調度,主要有以下弊端:是整個汛期水位必須控制在汛限水位或以下不可蓄水。往往一場洪水后因擔心后期還有洪水而不敢攔蓄洪水余量,仍把水位降至汛限以下,然而若此后不來洪水就造成空庫,統計團結水庫建庫后41年(1980~2020年)的實測資料可知,枯水年除外,每年汛期過后(9月21日)靠徑流蓄滿庫容的概率只占50%,見表1。

表1 歷年汛后(9月21日)水庫蓄水情況
特別是2017年汛期,在7月下旬發生一次洪水(Qmax=93.1m3/s)后,沒有按實際天氣和來水情況來調度,仍遵循把水位降至汛限以下的原則,結果后期天氣干旱而造成空庫運行,9月21日蓄水時水位僅為499.84m,低于興利水位2.16m,發電損失30余萬元,并影響了第二年的興利供水。
5.3.1 汛限水位的控制方法
水庫汛限水位的控制方法一般分為兩種,即,靜態控制法和動態個控制法。
靜態控制法就是固定汛限水位法,即在整個汛期固定一個水位的方法,該方法優點是簡單易行,方便管理操作。因雨季的不確定性,不能掌握其規律,所以汛期結束前,不能及時攔蓄洪水余量,造成水資源浪費,影響了水庫興利效益的充分發揮。
動態控制法就是利用當地汛期的氣象條件,根據當時降水情況,氣象預報資料,在不降低水庫防洪標準,確保水庫下游安全的前提下,對汛限水位進行實時動態合理地控制。但因其調度風險較大,要求條件較高,所以此法應用較少。
5.3.2 問題的解決途徑
因動態控制法的影響因素多,技術條件要求高等原因,團結水庫汛限水位仍采用靜態控制法。汛期分段汛限水位控制方法,是當前團結水庫較好的解決防洪和興利矛盾的最好選擇,可以根據汛期不同時段的來水情況和氣象規律,采取用不同的汛限水位。
團結水庫所在穆棱河流域洪水按成因可分為春汛和夏汛,春汛洪水由融冰融雪形成,一般情況占年量不大,過程較短。夏汛洪水主要是由暴雨形成。
根據調查和實測資料記載,造成穆棱河流域大洪水的天氣環流形式有三種:①北上臺風;②靜止鋒倒槽;③臺風和低壓合并。而北上臺風又是形成穆棱河流域洪水的主要天氣,臺風過境易形成大的洪水,如:1956年、1957年、1960年、1964年、1965年的較大洪水就是強臺風過境造成,這四次洪水中有三次洪水的標準超過了10a一遇,其中1965年的洪水達到了50a一遇(Qmax=730m3/s)。受臺風外圍影響也可形成洪水,但一般不會行成大的洪水過程。如建庫后的1994年、2000、2020年就是臺風的外圍影響而形成的洪水,但都在5a一遇以下。當臺風過后,也就意味著大的降水過程也就結束,水庫的主汛已結束。
水庫流域內的洪水與暴雨相應,主要發生在7月旬~8月中旬,以8月份最多,其次是7月份。峰形多為單峰形,起漲時間短,一般在12h,落水時間長,一般為3~5d,洪水全過程約3~7d,一次洪水總量約集中在1~3d。
根據水庫1980~2020年41年的實測資料,統計歷年最大洪水出現時間,洪水按大小排位,分析不同量級洪水的起始時間和出現年數,見表2~3,圖1。

表2 歷年水庫入庫洪峰流量統計

續表2 歷年水庫入庫洪峰流量統計

表3 年最大洪峰出現時間與頻率統計表
按本次水文分析統計的洪水出現頻次及時間,團結水庫最大洪峰前10位分別有6次出現在7月21日~8月25日(穆棱河歷史上最大洪峰發生在1965年的8月7日),1次發生在5月末,另有3次發生在9月中上旬。前20位中均有9次發生在7月15日~8月25日,3次出現在5月下旬,3次出現在6月15日以后,3次出現在9月20日前,1次出現在10月初。
41年系列中,洪水發生在6月份的僅有8次,占41年系列的20%,其最高排位為第15位,屬小水,發生在6月15日之前的有8次,均為春季桃花水與降雨疊加形成的中小水;洪水發生在9月份以后的僅有2次,其最高排位在第12位。
根據以上統計分析,本著確保工程安全和最大程度地解決防洪與興利的矛盾的前提下,把汛期劃分為3個階段:前汛期、主汛期、末汛期,前汛期為6月15日~7月15日,主汛期為7月16日~8月25日,末汛期為8月26日~9月15日,并根據不同階段的洪水特點采用不同的汛限水位。
6.2.1 前汛期、主汛期汛限水位確定
從防洪防洪安全來看,主汛期仍采用水庫除險加固報告中汛限水位成果。前汛期雖都是小洪水,但出現頻率較高,因此汛限水位采用與主汛期相同的汛限水位502.00m。
6.2.2 后汛期汛限水位確定
6.2.2.1 水庫流域降雨規律分析
團結水庫流域內降雨量達暴雨程度的,一年發生二次的概率很小。經統計分析,在水庫及上游雨量站有降雨資料(水庫56年、和平46年、雙寧44年)年份的統計:24小時降雨量≤50mm以上降雨過程發生2次的年份水庫站只有3年,占總年份的5.4%;雙寧雨量站只有1年,占總年份的2.3%;和平雨量站只有5a,出現概率也僅為10.8%,見表4。

表4 歷年各站降雨量中雨以上次數統計
據以上水庫流域內的各站降雨資料統計分析,流域內大的降雨過程一年出現兩次概率極低規律,與穆棱河流域內的水文氣象規律相吻合。因此,為充分發揮水庫興利效益,后汛期的汛限水位應適當調高。
6.2.2.2 后汛期汛限水位確定
從工程安全和下游防洪要求出發,根據水庫流域內的氣象、水文規律、后汛期發生大洪水概率極低的特點,考慮團結水庫實際情況,在遇中小洪水時盡可能為下游削減洪峰,減輕下游的防洪負擔,為此而擬定以下調洪原則:
1)水庫在遭遇5a一遇以下洪水時,應盡量保證距水庫4km的共和鄉不受淹。
2)遭遇10a一遇以下洪水時,應盡量減輕洪水對下游的威脅。
3)遭遇20a一遇以下洪水時,應保證上游和平橋(高程505.80m)不被淹沒。
據此設定汛限水位502m的502.30、502.50、502.70、503.0m為起調水位,按以上原則對20a一遇以下洪水進行調洪演算,演算成果見表5。

表5 調洪演算成果表
通過調洪結果可知,按503.00m作為起調水位,在遭遇≤20a一遇洪水時,水庫為下游削峰58%以上。20a一遇洪水位為505.63m,低于溢洪道堰頂0.07m。低于上游和平橋0.17m(橋面頂高程為505.80m)。因此在防洪方面后汛期選定汛限水位為503.00m時合理的。
在興利方面,汛期限制水位設定為與興利水位503.00m一致,既能增加水庫蓄滿的概率,又能夠滿足現狀及設計興利規模的要求,見表6。

表6 團結水庫興利調節成果表
通過以上分析,從發電效益和防洪安全等方面綜合考慮,確定團結水庫前汛期6月15日~7月15日,主汛期7月16日~8月25日,后汛期8月26日~9月15日,前汛期與主汛期汛限水位都為502.00m,后汛期汛限水位503.00m,洪水調度方案原則不變,仍按團結水庫除險加固設計中確定的自由泄流的調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