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飛
(北票市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管理站,遼寧 北票 122100)
中國農田灌溉普遍存在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用水效率不高、農業水價偏低以及工程建管不完善等突出問題,對節水型社會建設造成嚴重制約[1-2]。近年來,農業水價改革逐漸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并提出以科學的終端水價制和完好的灌排體系為保證,以農民用水自治為核心,加快形成農業水價機制和農田水利長效運行機制,要充分發揮價格杠桿作用達到保障供水工程良性運行、減輕農民負擔以及節水用水的目標[3]。因此,加快推進農業水價改革,對提高用水效率和整體效益、保證農業用水需求、緩解用水緊張矛盾以及構建水利長效運行機制等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水價改革覆蓋范圍廣,涉及因素多,對其績效評價必須全面考慮各類因素,為推動農田水利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關于農業水價改革我國學者開展了廣泛研究,例如陳惠敏等[4]利用農業水價公共政策相關理論,全面論述了定價政策的績效水平;陳箐等[5]綜合考慮生態、社會、經濟、節水等因素,科學評價了農業水價改革的實施效果;李婷等[6]以湖南省為研究對象,應用熵權模糊數學法合理評價了農業水價改革績效。當前,農業水價改革普遍側重于對體制機制的研究,而涉及績效指標體系的研究還鮮有報道。因此,有必要科學分析績效指標體系,為農業水價改革相關評估研究提供參考[7-8]。
1)分類施策,擴大改革實施面積。北票市合理劃分改革區域,全面推進一般區域改革。在此基礎上,以大中型灌區為改革重點區域,結合灌溉節水項目實施,積極創建改革核心區域;針對不同改革分區,分別制定具體改革措施,因區施策,實行差別化改革模式。認真調查、梳理水價改革區域和大中型灌區種植結構、灌溉方式、灌排體系、工程狀況、計量設施、水權制度、管護模式、供水成本、水價水平、水費收取、財政補貼等方面情況,按全省統一要求,定期更新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臺賬。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啟動改革面積5.392萬hm2,已完成全市改革10a(2016-2025年)任務目標50%以上。
2)完善配套設施,細化工程供水計量。針對田間工程管理的實際需求,進一步細化計量單元,遵循“經濟適用、穩定可靠、管護方便”的原則配備計量設施,因地制宜選擇量水槽、量水堰、量水標尺等設施或采取“以電折水”、“以油折水”、“記錄分時供水”等多種計量方式,在滿足基本計量需求的前提下,突出簡單實用和運行維護方便。具備條件的改革核心區域,逐步實現計量精準化、信息化。按全市統一要求,大中型灌區在斗渠口及以上布設用水計量設施,灌區管理單位根據實際運行管理需要再細化計量單元,落實用水計量。
3)合理分配水權,健全用水總量管理制度。認真貫徹落實本地區水資源管理要求,按照農田灌溉用水定額,科學測算改革區域的農業用水總量,逐級分解農業水權,進一步健全用水總量控制及定額管理制度。改革一般區域由水行政主管部門以文件形式分解下達農業水權到村,確定農業用水控制總量。
4)拓寬資金渠道,落實獎補激勵措施。在積極爭取和充分利用省以上資金的基礎上,市級財政積極向上級爭取資金來用于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用于田間工程維修養護和完善用水計量配套設施等,讓農民真正受益。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應考慮各因素之間的相互制約、彼此關聯的復雜關系,遵循績效量化、動靜結合、可操作性、科學性和系統性等原則,并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多指標多層次評價體系[9],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體系,見表1。

表1 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體系
目前,評價農業水價改革績效水平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數據包絡法、投影尋蹤法、模糊數學法、系統動力學法和層次分析法等[11-12]。考慮到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涉及生態環境、社會、經濟、農業用水等多種因素,故利用層次分析法進行評估。該方法是將評價目標劃分成多個層次,然后兩兩比較各層次指標相對于上一層的重要度,從而確定指標權重,主要流程如下:
1)步驟1:創建多層次結構。目標層即第一層主要包括農業水價改革績效水平,系統層即第二層主要包括生態、社會、經濟和用水績效指標,指標層即第三層主要包括13項指標,如表1。
2)步驟2:構造判斷矩陣。根據各項評估指標的具體內涵,采用1-9標度法兩兩確定各項指標間的相對重要程度,1-9標度準則,見表2。

表2 1-9標度準則
(1)
4)步驟4:層次單排序。將決策者的主觀思維利用數字化判斷矩陣描述時具有一定隨意性,為保證績效評估結果的合理性還要檢驗矩陣一致性,即利用不考慮最大特征根的其它特征值平均指標衡量判斷矩陣的偏離一致性,其數學表達式如下:
(2)
CR=CI/RI
(3)
式中:RI、CI為不同階數矩陣的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和判斷矩陣的離散一致性程度指標,按照表3提取RI值,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的判定條件為CR<0.10。離散一致性指標值RI,見表3。

表3 離散一致性指標值RI
5)步驟5:層次總排序。通過逐級計算的方法,依次確定系統層和目標層各指標合成權重。為確保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的整體邏輯合理性,必須檢驗層次總排序一致性,經檢驗特征向量W所對應的各分量即為指標的權重值,績效評估技術流程圖,見圖1。
考慮到各評估指標的量綱或單位不統一無法直接參與運算,必須先對原始數據利用下式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不同指標之間的不可比性,即:
(4)
式中:xij、yij為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指標標準化處理前、后的參數值,其中0≤yij≤1。總體上,可將評估指標劃分成正向、逆向兩類,即數值越大則績效評估越優和數值越小則績效評估越優型。根據北票市農田水利發展現狀和相關規劃內容,合理劃分績效評估指標類型,其中強制性、考核性和參考性指標是指國家規范要求強制達到的、相關規范要求盡量達到的和理論經驗分析得到的指標。績效評估指標類型與權重,見表4。

表4 績效評估指標類型與權重

續表4 績效評估指標類型與權重
根據各參評指標權重值λi及其實現程度值Ai,最后利用以下公式計算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值H,即:
(5)
農業水價改革既要考慮各指標、各層次之間的協調關系,還要全面掌握當地農業水利發展狀況。文章結合北票市農業水價改革實際情況和總體目標要求合理確定績效評估值[13-15]。結果顯示,農村環境改善程度、農業水費實收率、水利工程完好率和農業灌溉用水量指標評分值都>90分,總體處于較高水平;而節水灌溉技術普及率、政府與農戶程度以及渠道水利用系數評分值都<75分,該方面應作為未來農業節水改革的重點,其他指標評分總體處于75-90之間。
依據各參評指標權重值λi及其實現程度值Ai,利用公式(5)計算系統層各指標績效評估值,農業水價改革績效評估值。
結果表明,用水績效評估值最高為83.32分,其次為環境績效的82.26分和經濟績效的81.28分,而社會績效水平最低,今后農業水價改革應重點考慮社會績效水平的提升。同理,結合用水、經濟、社會和環境績效指標權重為0.31、0.22、0.20、0.28,可以確定農業水價改革綜合評價值為81.19分,總體達到良好水平。
文章結合相關資料,從環境、社會、經濟和用水等方面選擇13項典型指標構建評價體系,利用層次分析法科學評估北票市農業水價改革績效水平。結果顯示,北票市農業水價改革總體達到良好水平,但社會績效水平最低,今后應重點考慮社會績效水平的提升,其改革模式易于復制推廣,可為農業水價改革的全面推進提供一定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