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夢宵,張 平*,孫靜靜,周 欣
(滁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加強勞動教育有助于引起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對于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勞動教育獨特的育人價值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勞動教育的地位都在逐步被弱化、淡化,大學生參加勞動實踐鍛煉的場所和機會不斷減少,激勵引導和保障支撐機制缺乏,部分大學生勞動意識淡薄、勞動認知錯位。因此不斷拓展勞動教育的平臺,豐富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內容和實踐,并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勞動教育改善當前大學生存在的諸如勞動價值觀的偏差等問題,使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社會主義的勞動情感,在勞動實踐中提高動手能力培養其集體主義精神、吃苦耐勞精神,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格,腳踏實地干事,在勞動中活出自我,實現個人價值,真正領悟勞動意義[1],促進自我全面發展。
本問卷研究以各級各類高校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調查研究,為確保數據的代表性,問卷分別從大學生的基本信息,在社會、學校、家庭和個人等方面影響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因素進行問卷設計。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2030份,有效問卷2006份,有效回收率為98.8%。為了彌補問卷調查存在的不足,深入了解大學生勞動教育開展的真實情況,特結合訪談法來開展調查研究。此次訪談的對象選取了高校中的部分學生,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影響,采用線上訪談形式進行調查。
本文主要采用了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通過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回收的2006份有效問卷進行了數據處理,本次調查問卷采用軟件SPSS29版本實現分析過程,利用問卷星進行數據整理。總體的 系數為0.924,相對來說信度比較好,整體效度為0.942,具有良好的效度。
信度分析針對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影響因素,此次調查分別從家庭、社會、學校以及個人等影響因素方面展開分析。其中據調查結果顯示,在家庭社會的影響因素方面,標準化后 系數=0.698;在學校的影響因素方面,包含了開展實際情況和學生參與行為,在開展實際情況中,標準化后 系數=0.795;在學生參與行為中,標準化后 系數=0.832,此次的調查信度比較好。
為深入了解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基本情況,團隊利用課余時間面向各級各類高校的部分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隨機發放問卷2030份,其中回收有效問卷2006份,有效回收率為98.8%。在全面收集調查數據的基礎上,利用SPSS進行整理和統計。從性別上來看,參與本次調查的學生中,男性比例為47%,女性比例為53%,調查的結果重點偏向不明顯。從學校來看,學生以重點院校、普通本科人數居多,高等專科院校人數較少。從年級來看,參與本次調查的學生以大二、大三人數居多,大二學生占比為30%,大三學生占比為34%。從家庭情況來看,參與本次調查的學生家庭所在地分布均勻,城市學生占比為37%,鄉鎮學生占比為30%,農村學生占比為33%。學生家庭收入剩余情況人數居多,為54%。
2.1.1 家庭收入影響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習慣
根據下表相關性分析可知,顯著性為零,相關性顯著,而且家庭收入與大學生勞動教育的認知、態度、行為習慣的相關性均超過0.5,呈較高的相關性,所以家庭收入的高低是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勞動認知、態度和行為習慣。產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收入較好的父母文化程度較高,對孩子的全面發展較為看重,而勞動的意識培養也是其中一個方面;還可能是因為家庭收入較好的父母閑暇時間較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培養孩子的勞動素養(見表1)。

表1 家庭收入情況與勞動認知、態度和行為習慣的相關性分析
2.1.2 生源地不同,大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水平、態度和習慣都不同
家庭所在地為農村的學生,對勞動的認知水平、態度和習慣都高于城市和鄉鎮的學生。根據我們的線上問卷以及線下訪談分析可知,產生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有:農村以勞作為經濟來源支撐,勞動觀念較強,而一些城市學校應試觀念根深蒂固,以應試為首要考量要素,過分關注考試和分數,僅僅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視了勞動教育的實際參與。
2.1.3 學生個人的勞動意識和能力受家長的觀念影響較大
據調查,5073名大學生家庭在勞動價值觀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其中有1129名學生認為溺愛影響很大,導致他們沒有自理能力,逐漸失去勞動意識,從未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大學生勞動觀現狀的消極成分往往是因為家長輕視體力勞動,因此家長對學生的勞動影響尤為重要。(見表2)

表2 家庭勞動價值觀教育存在的短板
2.2.1 高等專科院校的勞動意識和勞動觀念高于本科院校
高等專科學校學生在對待勞動的態度、習慣和開展的實際情況都大于重點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以及民辦本科院校。產生此現象的原因可能有:高等專科院校的基本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具有較高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型和實用性勞動人才,而本科院校根本任務是培養應用型的人才,以快知識為基礎,以能力為重點,以服務為宗旨,注重知識;高等專科院校的老師在進行教學時,通常宣傳學生要提高勞動意識為,而本科院校往往傳授理論知識即書本知識;高等專科院校往往會開設動手能力的課程,而本科院校開展得比較少。
2.2.2 學校不同的專業對大學生勞動認知、態度、參與情況具有一定的影響
根據大學生專業、勞動認知、態度以及參與情況的相關分析結果可得:顯著性為零,說明顯著性較好,學校不同的專業與大學生勞動,認知,態度,習慣的相關系數均超過0.5,且最高達到0.748,呈高度相關。根據問卷和訪談分析可得,產生此種相關性的原因可能有:文科和理科不同專業類型所注重的學科重點有所不同,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也不同;文科專業更偏向于學習人文社會學科,注重傳授知識,而理科專業更偏向于理論實踐,培養動手能力。
根據對大學生進行訪談得知,大學生認為自己過去、現在以及將來都處在社會中,所以受社會的影響較大,并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在享受市場經濟帶來的福利之外,市場經濟的負面作用也開始重現大學生受到了西方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潮的沖擊,其價值關系一樣。開始發生異變,他們渴望一夜暴富,極力追求物質享受,行為上投機取巧,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
3.1.1 學生家長應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促進勞動價值觀的轉變,養成優良的勞動習慣
要培養孩子好習慣的,家長的觀念必須正確,更新家長的觀念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勞動教育,培養良好的勞動習慣。讓孩子承擔適當的勞動,包括勞動強度與勞動獲得感等都應適度[4]。在家庭中分工明確,制定合理的勞動獎懲制度,根據《安徽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第十一條可以得出:家長應在平等交流的基礎上,尊重理解學生,轉變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念,鼓勵大學生良好勞動習慣的養成,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3.1.2 重視協同發展,家校聯合,共促學生成長
家長與教師一起,營造一個勞動光榮的氛圍,讓大學生無時無刻不接受勞動的教育與洗禮。家長在家要教育學生多勞動,加強學生個人衛生管理,并且交予孩子自己的勞動心得,指導孩子勞動[4]。學校要加強寢室衛生管理;制定寢室勞動計劃,讓同學們時刻注意寢室衛生,培養學生“隨手清潔、每周一掃、每月大掃”的勞動意識。
3.2.1 獨立開設大學生勞動教育必修課程
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建設,首先要明確的是勞動教育課程的目標指向。從宏觀上講,大學生肩負著以真才實學服務國家、推動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時代重任,勞育必修課程在傳授學生勞動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引導大學生以創造性的勞動推動我國偉大事業的不斷邁進。而教育旨在育人,勞動教育課程目標的最大立足點和最顯見的特征就是要對標五育并舉,指向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和塑造[2]。而從微觀來看,基于大學生未來融入社會的現實需要,針對大學生同樣存在漠視勞動者和勞動成果以及大學生適應社會難、競爭就業能力不足等現實問題,大學生更加迫切需要具備綜合的勞動素養,通過運用勞動科學課程和學生已有的專業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這是勞動教育課程指向學生實際發展需要應該提出的現實目標,能夠不斷增強學生的行動力、執行力、社會適應力和競爭力[2]。
3.2.2 加強勞動教育在大學生學科專業中的滲透
除了能夠在勞動教育必修課程中正確認知勞動的本質外,合理利用學校其他課程的資源優勢,比如說思政課程、專業課程、“雙創”教育課程等,將勞動教育的相關內容有機滲透、融入其中,以此補充大學生勞動教育的第二課堂,也是學校勞動育人實現高效發展的有效探索形式。以注重課程針對性為主,勞動技能知識的傳授與實踐中滲透的方式并用,根據不同階段的大學生的心理、興趣愛好,制定相應的勞動教育內容,同時針不同專業,勞動實踐融入專業知識中[2]。創新創業教育與勞動教育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師資隊伍等方面有很大相似性,大學可以深入推進二者的結合,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性勞動能力[5]。
3.3.1 重視社會勞動教育引導作用,營造促進大學生成長的外部氛圍
調查表明,社會勞動教育對大學生勞動認知的影響和貢獻不足。針對這一問題,要大力加強正向勞動價值觀及實踐活動宣傳,著力營造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價值觀倍受尊崇的文化氛圍。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手段傳播勞動精神、講好勞動故事,強化大國工匠、勞動模范的榜樣引領作用[3]。要積極推進校企、校地協同育人,充分利用企業等社會資源,為學生接受社會勞動教育搭建平臺,引導所有學生上好勞動教育這門“必修課”,成為新時代的優秀勞動者、奮斗者。
3.3.2 遵循社會的時代發展,順應時代要求,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強調“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而一些青年知識分子追求個人主義幸福觀,一味索取而疏于奉獻,以崇尚享樂為人生目的[6]。因此,大學生要樹立尊重勞動、參與勞動、熱愛勞動的勞動觀念,使自己切實感受到勞動所帶來的幸福,讓勞動幸福觀成為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追求,使自己真正認識到自己的使命與擔當,認清自身發展需求與社會發展需求之間的關系,不斷學習、全面發展,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