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嘯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城南書院,湖南 長沙 411205)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他人,因此人們要對自己做出的決策和行為負責,這種“敢做敢當”的積極品質在心理學研究中被稱為“自我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范和崇高境界?!薄扒嗄暧袚?,國家有前途。”同時,大量實證研究也發現自我擔當能有效誘發個體的自我調節行為,提高個體的道德水平,并促進人類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大學生是黨和國家的接班人,從小培養其自我擔當的意識將有助身心的健康發展。然而,有一系列問題需要弄清楚:大學生的自我擔當如何激發?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如何干預以有效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擔當意識?解答這些疑問將不僅具有獨特的學術價值,還能為國家青少年德育培養提供一個研究范例。
網絡道德是指調節人們有關互聯網活動的道德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眾多研究者認為網絡道德和現實中的道德具有相似,即也會隨著個體年齡增長而呈現出相應的發展規律和特征。尤其青少年網絡道德的發展基于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匿名性和復雜性等特點,更容易偏離現實而出現畸形發展。而且,網絡道德與現實道德是相互影響的,網絡中習得的道德規范和價值觀同樣會影響現實生活中的道德心理和行為。因此,深入探討青少年網絡道德的發展規律和機制是極為重要的,將有助于培育青少年良好的道德素質。截至目前,過往研究中還未發現有直接考察自我擔當與網絡道德關系的研究,大多考察其對現實道德行為和心理的影響。例如,有研究發現自我擔當能有效抑制高權力個體在道德決策中做出利己的選擇和判斷。此外,大量消費決策和環保決策也發現,當個體被激發想要達到自我標準的愿望時(即自我擔當),會誘發一種預期的內疚情緒或自我效能感,進而在決策中更偏好具有高親社會性或道德屬性的產品。事實上自我擔當確實能通過誘發一種或多種預期自我意識情緒來有效促進個體的道德行為。
綜上分析,這些研究主要將自我擔當的作用機制解釋為一種預期自我意識情緒(如預期內疚),忽視了自我擔當的認知功能,并缺乏對認知和情緒的協同作用機制的深入探討。自我效能理論主張個體會事先對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的能力進行主觀評估,而其評估結果會直接影響到其行為的動機,這反映個體能通過認知評價來調節行為。這表明自我擔當對個體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可能會通過兩個路徑來實現:一個是預期自我意識情緒,一個是自我效能感。如果自我擔當能有效促進個體做出道德行為,顯然也應該通過激發個體情緒和認知的改變來實現其功能。這一觀點非常重要,激活自我擔當應該會誘發個體在假設做出不道德行為時預期體驗到的內疚情緒,以及假設做出道德行為時體驗到的預期自豪情緒,進而通過增強自我效能感,來及時調節其道德行為?;诖?,本項目擬從實證視角探討自我擔當影響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心理機制,通過一系列的問卷調查從預期自我意識情緒和自我效能感兩個視角來解釋其作用機制,并有針對性地探討激發青少年自我擔當的教育對策,提升其網絡道德水平。
研究對象包括836名學生(Mage=19.43,SD=1.30),年齡在18~26歲之間,大一400人,大二226人,大三159人,大四51人,男生占樣本的45.69%(n=382)。
1.2.1 自我擔當
自我擔當的啟動與測量:通過讓被試回憶一次不道德行為的經歷,并用筆寫下詳細經過和感受來啟動其自我擔當意識。測量方法采用前人研究中自我擔當問卷來實現(=0.94),包含你對自己的不道德行為有多大程度的自我擔當等3個項目,采用7點計分,所有項目的總分越高表明自我擔當水平越高。
1.2.2 預期自我意識情緒
采用預期內疚情緒主觀評定問卷(=0.92)和預期自豪情緒主觀評定問卷(=0.93),前者包含6個題目,后者共計5個項目,四點計分,得分越高代表預期內疚與自豪感越強。
1.2.3 自我效能感
采用王才康2001年編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包含10個項目,四點計分,得分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感越強。
1.2.4 網絡道德
該量表由雷靂編制,共30個條目。有三個維度,包括網絡道德認知(例如,“我認為互聯網可以提供道德規范的行為”),道德情感(例如,“在線幫助和安慰他人等行為不會讓我難受”)和道德行為傾向(例如,“我愿意網上表現不佳”,反向計分)。該量表分為6個等級,從“不能描述我”到“很好地描述了我”。得分越高,說明青少年的網絡道德水平越高。
我們使用 SPSS22.0軟件計算主要研究變量的均值、標準差以及各變量之間的雙變量相關性。同時,我們使用PROCESS考察了預期自我意識情緒和自我效能感在自我擔當和大學生網絡道德之間的中介或調節作用。

表1 各變量的描述統計及相關矩陣

圖1 自我擔當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影響:一個有調節的鏈式中介模型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自我擔當通過預期自豪和內疚情緒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產生了積極正向的影響。這表明,提升大學生自我擔當意識水平,不僅可以直接增加其網絡道德行為,還能通過激發自豪和內疚情緒來使之認知情緒失調,繼而通過實施網絡道德行為或減少網絡不道德行為來獲得平衡。這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一些思考和啟發。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愛國教育、紅色教育等途徑激發大學生的自我擔當意識,積極響應國家網信部的“清朗行動”,凈化網絡秩序。
同時,研究結果還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調節自我擔當對大學生網絡道德的影響。具體而言,只有當自我效能水平足夠高,自我擔當才能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水平產生正向積極的影響,否則自我擔當的積極影響十分有限。通過團體輔導、干預訓練等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進而提升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