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村落遺產的價值認知與保護發展反思*

2022-10-14 12:21:34姚佳昌王金平
文化遺產 2022年5期
關鍵詞:記憶價值建筑

姚佳昌 王金平

引 言

村落遺產,有學者亦稱之為遺產村落,是指有著豐富的歷史價值、人文內涵以及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的村落。村落遺產不僅僅是目前評定為傳統村落的遺產類型,還包括暫未評定卻有著較高歷史人文內涵的村落。村落中的古建筑、民俗、非遺、碑刻族譜、山水風貌等,共同構成村落遺產的豐富內涵。目前,我國共公布了五批共計6819處國家級傳統村落以及七批共計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487個名村。此外還有許多省級傳統村落以及暫未被官方評定的村落遺產散落在祖國大地。村落遺產作為包含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的綜合性遺產類型,關于其價值認知以及保護發展方式的探討伴隨著遺產保護的始終。回顧村落遺產的價值認知歷程,評析當前村落遺產保護的方式,展望村落遺產未來的路徑,將更有利于村落遺產的可持續發展。

一、國內外關于村落遺產的價值認知

價值認知是文化遺產認定、保護與利用的重要前提。村落遺產的價值不是其所固有的,而是個人或群體所賦予的,因此,關于遺產價值的定義與闡釋是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的基礎問題。村落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類型,其價值屬性脫離不了文化遺產的主要價值闡釋,如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旅游價值等。村落遺產的價值內涵也在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進程中得以不斷豐富。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權威話語體系下,從單體歷史建筑到整體村落遺產的價值闡釋,經歷了漫長的、不斷完善的過程。

村落遺產是“最大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復合和總合”,是綜合性的文化遺產。村落遺產的價值認知也集中在對其內各遺產類型的綜合解讀。早在18世紀,伴隨著啟蒙運動和浪漫主義思潮的影響,西方各國誕生了文物建筑的現代保護意識,歷史建筑作為民族國家身份的象征成為政府保護的重要遺產。19世紀,法國、英國等國家相繼頒布相關法案保護建筑遺產。隨著遺產保護思想的成熟,村落遺產進入到人類保護視域。通過對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的梳理可進一步了解國際組織關于村落遺產的價值認知和保護歷程。1933年《雅典憲章》說明“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筑均應妥為保存,不可加以破壞”。196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保護景觀和遺址的風貌與特性的建議》中首次強調保存“具有文化或藝術價值,或構成典型自然環境的自然、鄉村及城市景觀和遺址的任何部分”。之后的《威尼斯憲章》(1964)、《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72)、《關于建筑遺產的歐洲憲章》(1975)、《巴拉憲章》(1979年通過,1999年修訂)、《華盛頓憲章》(1987)、《保護歐洲建筑遺產公約》(1987)、《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憲章》(1999)、《關于鄉村景觀遺產的準則》(2017)等國際條例從“古建筑”“鄉村環境”“鄉村”“場所”“城鎮”“鄉村建筑群”“鄉土建筑、建筑群和村落”“鄉村景觀遺產”等角度來強調村落遺產所具有的歷史、考古、藝術、科學、社會、文化等價值。隨著多學科介入到村落遺產的研究與保護,關于其價值的認知得以豐富完善。以下從村落遺產本體、類型和保護主體出發,對其價值認知進行回顧反思。

(一)從歷史價值到情感價值

18到19世紀,在英國受“如畫風景”美學的影響,包括貴族鄉紳在內的精英階層對鄉村自然景觀營造和保護與贊美自然和鄉村生活的浪漫主義結合,將包含鄉村風土建筑在內的英國風景建構為英格蘭的民族身份認知物。風土建筑實踐通過傳達地域性,成為國家身份的源泉。法語“patrimoine”(文化遺產)本身隱含“patrie”(祖國),因此法國文化遺產被神圣化了,其保護追求更多的是為了維護法蘭西民族世俗歷史和維系民族的身份認同。1964年隨著《馬爾羅法》的推動開創了《遺產清單》,由此歷史建筑物的內涵向鄉村遺產拓展。村落遺產成為凝聚和維系民族國家身份認同的文化遺產,由此形成面向村落遺產的價值闡釋和保護實踐。

1964年《威尼斯憲章》認定的“歷史古跡的概念不僅包括單個建筑物,而且包括能夠從中找出一種獨特的文明,一種有一定意義的發展或一個歷史事件見證的城市和鄉村環境。”從而強調歷史古跡的歷史、文化、藝術等價值。村落遺產作為綜合性的遺產類型,其中的歷史建筑、民俗非遺等承載著村落發展變遷、人口遷徙、家族史事、民間信仰等信息,因此村落遺產的歷史價值是其基礎性的價值認知。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對“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做了明確規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主要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且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紀念意義的、能較完整地反映一些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鎮和村”。這一概念突出了村鎮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201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關于開展傳統村落調查的通知》中指出“傳統村落”的概念,即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主要表現在傳統建筑風貌完整,選址和格局保持傳統特色,非遺活態傳承三個方面。這些關于村落遺產的概念闡釋和保護實踐,都突出強調了其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等價值。

英國遺產保護的先驅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從“廢墟”的詩意出發,對風土建筑在審美價值之外包含的懷舊價值、慕古價值、政治價值、道德價值做了新的綜合和提升,將風土建筑視作民族心靈的產物。貝納德·費爾登(Bernard M.Feilden)認為“歷史建筑最初給我們的沖擊總是情感上的,因為它是我們文化認同感和連續性的象征——我們遺產的一部分”,他將情感價值作為歷史建筑的主要價值進行闡釋。文化遺產的情感記憶價值逐漸被人們認知。2003年津巴布韋ICOMOS 大會主題為“場所-記憶-意義”,大會主席米歇爾·佩策特(Michael Petzet)認為“無形價值”指文化遺產的“精神信息”。勞拉·簡·史密斯(Laurajane Smith)指出“遺產活動帶來的是人們創造的情感和經歷,以及人們對它們的記憶。這些會讓人們產生認同與歸屬感”。在人文地理學者眼中,地方感對解讀遺產的地方認同價值同樣具有重要意義。這種基于地方認同和地方依戀基礎之上的強烈情感,是維持村落記憶的紐帶。傳統村落作為地方感的促發地,村民對于村落的集體認同凝結在對村落遺產的情感認同和強烈的地方依戀之上。

在國內,一些學者對遺產的情感記憶價值做了闡釋。孫華認為遺產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乃至于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等價值要素之所以能夠成立,都與遺產的情感價值分不開,情感價值是遺產內在的存在價值與外在的使用價值間聯系的主要紐帶。孫慶忠從社會記憶角度解讀村落價值,認為村落不僅保存和傳遞著社會記憶,而且村落社會記憶也成為了鄉土重建的精神基礎和社會再生產的情感力量。村落遺產的認同價值體現在地方認同、國家認同等多層級的文化認同結構中,特別是地方認同感成為了維系鄉土社會的精神支柱。但是面臨著城鎮化和村落空心化的影響,地方感已經逐漸淡化并出現了斷層,因此對于地方感的營造顯得尤為重要。村落遺產保護使得地方感營造承載了一種情感懷舊、追憶過往的現代性語境。傳統村落作為地方感的承載之地,其情感記憶價值體現在村落居民基于村落遺產而生發的地域文化認同以及懷舊之情、戀地情結。

(二)從建筑遺產到活態遺產

村落中的民居建筑、公共建筑等建筑遺產組成其物質環境空間,村落中的生產生活等都圍繞著建筑空間展開,因此,關于村落中建筑實體的價值闡釋也最先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村落中建筑遺產的價值闡釋主要強調其建筑實體即建筑空間的實用、象征等功能。無論國內外,對于村落遺產的保護,最先考慮的是村落中建筑遺產的保存與利用。

國際文化遺產領域的相關文件和保護實踐中,也最先將建筑遺產作為保護對象。在20世紀70、80年代,世界遺產名錄中增加了“城鎮”,將歷史地區作為文化遺產的新認識。一方面,歷史地區凝結著地方文化,成為文化身份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歷史地區是促進社會多元文化的生動例證。歷史城鎮是活著的,其中有著現代生活方式的延續,對其保護需要特殊手段。伴隨著此類遺產的大量列入,保護與發展的矛盾也日益尖銳,并由此引發遺產保護領域對歷史遺產與當代生活的關系、保護與未來的關系,乃至“為什么保護”的一系列思考。隨著人類學理論的切入,啟迪了學界對文化景觀這種“活的遺產”的認識。

隨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文化景觀、非遺等遺產目錄逐漸豐富,村落遺產的價值內涵也得以不斷闡釋。有學者將傳統村落歸為文化景觀遺產類型,孫華認為“文化景觀是介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一種‘混合’遺產類型。至今還被人們使用,其生活方式、產業模式、工藝傳統、藝術傳統和宗教傳統沒有中斷并持續保持和發展的城鎮、鄉村、工礦、牧場、寺廟和圣山等,都屬于文化景觀類型遺產的范疇”。無論是文化景觀還是非遺,都突出了這一類遺產的延續性和活態性,即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活態遺產。在現代性語境和地方文化復興時期,2009年ICCROM建立起基于非西方保護實踐的活態遺產保護方法(LHA),從而加以強調核心社區在遺產決策中的話語權。文化遺產概念與范疇的擴展不斷完善著其價值認知,從原先的“紀念物、建筑群與遺址”擴大為“文化實踐過程”(cultural process),即“是一個通過記憶過程而實現意義的建構與協商的主動過程”。村落遺產作為活態遺產的價值和文化實踐過程的遺產屬性得以被賦予與認知。

在2009年版《活態遺產保護方法手冊》()中,活態遺產被定義為“由歷史上不同的作者創造并仍在使用的遺址、傳統以及實踐,或者有核心社區居住在其中或附近的遺產地”。馮驥才指出從遺產學角度看傳統村落是另一類遺產,“它是一種生活生產中的遺產,也是飽含著傳統的生產和生活”。村落遺產作為“活著”的遺產,村民在日常生產生活的慣習實踐中不斷維系著村落中的記憶場所、民間信仰、傳說故事、勞作模式等遺產類型,也在文化認同的實踐過程中,保護、傳承著村落傳統,活態性成為村落遺產的重要價值屬性。

(三)從權威遺產到民間遺產

在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領域,基于批判遺產理論,形成了“權威遺產話語”“遺產化”等概念。勞拉·簡·史密斯認為世界上存在一種“權威遺產話語”,它服從于西方國家和精英階層經歷的宏大敘事,并強化了以悠久性、紀念性和專家知識與審美為核心的固有文化價值觀。村落遺產本身也是“權威話語”和“遺產化”的過程和結果。一方面,經由國家、地方相關部門以及地方精英等組織和個人進行調查、申報,村落遺產得以確定其法律身份,如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及各省級傳統村落的評定與名錄公布。這些村落因其特殊的價值從普通村落中脫穎而出,成為受國家名錄保護的文化遺產。另一方面,村落中的建筑、民俗等也在同樣的路徑下,被評定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和非遺項目,這些構成村落“遺產化”建構的內在邏輯。相對于權威遺產的精英文化式、線性的“最好”標準的概念和內涵,文化遺產的價值逐漸轉向尊重文化多元性和日常生活的民間遺產以及對于“認知遺產”和“本質遺產”的價值認知和類型劃分。

無論是被評定的傳統村落還是普通村落,可以說每個村落都有屬于自己的遺產,它們或為分散各處的古建筑、傳承已久的儀式、百姓口中的傳說故事、散落的碑刻譜牒,亦或是村中的一口老井、一棵古樹、家中的傳家寶等,這些都在講述著村落的歷史,是村落記憶的載體。有學者曾將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日常空間和普通風景,幾乎涵蓋生活空間的所有類型的遺產稱之為“世間遺產”。這種被村落民眾所認可并傳承不息的遺產價值,又可稱之為民俗的“內價值”,并構成了民俗之本。從權威遺產到民間(世間)遺產的轉變,說明對于文化遺產認識從西方文化的權威話語轉向以人為本的日常話語。

村落遺產不僅是官方核定公布的權威遺產,而且是與村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民間遺產。陸邵明通過對“記憶場所”的研究將其分為官方話語體系認定的歷史遺存場所、集體話語體系中的記憶場所以及日常生活話語體系普通場所。他認為保護名錄之外的大量現存的、蘊涵著社區情感與集體記憶的歷史性場所,這些記憶場所不僅僅見證變遷中的集體記憶,還可以持續性地敘事與傳播,維系與促進地域文化認同感的建構。村落遺產并不只包含那些被相關部門認定的權威遺產類型,許多本質遺產也應屬于村落遺產。這些本質遺產,雖未受到相關部門保護,但是卻以空間象征和日常實踐等存在方式成為維系村民集體記憶和文化認同的遺產類型,如建筑景觀、碑刻文本、口頭傳說、民間信仰、節日儀式、空間場所等都可作為村落遺產。將村落遺產做如此劃分,并不是說將村落遺產概念泛化,這是更好地從整體上研究和保護村落遺產的關鍵所在。

二、從價值出發的村落遺產保護發展

在村落遺產價值認知的不斷豐富以及保護理論發展下,從遺產本體、遺產類型和遺產保護主體對其價值進行回顧,囊括了從其使用價值、歷史價值轉向情感認同價值、從關注建筑實體到注重延續性的活態價值、從權威話語下的文化遺產到日常生活的民間遺產等方面。在具體的村落遺產保護實踐中,逐漸從基于權威話語的建筑實體的保護方法,融入本土話語、社區參與實踐等視角,從而轉向基于價值認知的保護方法。有學者進一步將遺產保護方法分為三個發展階段,依次為基于物質的保護、基于價值的保護以及活態遺產保護。以下將從村落遺產本體、遺產類型及遺產保護主體的價值闡釋出發,探討村落遺產的保護發展路徑。

(一)建筑實體與景觀空間的原真保護

建筑景觀空間是村落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遺產的歷史文化等價值認知,村落建筑景觀空間的保護主要包括建筑實體和整體空間的全面保護。村落是歷時性發展的空間場域,法國學者皮埃爾·諾拉(Pierre Nora)提出“記憶場所”來表征場所的記憶內涵和價值,可以說“各種類型的集體都傾向于將回憶空間化。任何一個群體,如果它想作為群體穩定下來,都必須想方設法為自己創造一些這樣的地點,并將其加以保護,因為這些地點不僅為群體成員間的各種交流提供場所,而且是他們身份與認同的象征,是他們回憶的線索”。村落內的民居建筑、公共建筑以及風物景觀等,是村落記憶形成的基礎性場域。村落記憶場所不僅是空間場所,更是敘事場所。村落記憶場所承載著村民個人記憶、集體記憶以及村落歷史事件,刻寫著村落的發展印記,并形象直觀地觸發人們的感懷,是營造地方感的重要場所。

對于村落記憶場所的保護,應該著重保持其原真性。村落文物建筑的修復需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對于古建筑的修復,《威尼斯憲章》和《奈良真實性文件》明確指出,不追求風格的統一,保持文物的歷史性修復痕跡,強調修復的可識別性。同時《巴拉憲章》等文件對于文物重建提出原則性要求——已不存在的建筑不應重建,除非遺產地遭受破壞或對早期構造有充分的把握。《巴拉憲章》指出在個別情況下,重建也可用作保留遺產地文化重要性的用途使用和實踐的一部分。記憶場所的重建雖然能夠滿足旅游或民間信仰回歸的需要,但是仍需要謹慎而為,應最大限度的保留其歷史真實性。在《馬丘比丘憲章》和《關于鄉土建筑遺產的憲章》中,強調了人民建筑及傳統建筑體系和工藝技術對于鄉土建筑修復的重要性。考慮到村落建筑的地域特殊性,在進行保護的過程中,應吸收當地的傳統工匠來參與完成,這也是對匠人精神的弘揚和推廣。

村民的日常生活交往和社會文化認知圍繞村落記憶場所空間展開,因此,對于村落空間的維系應該注重記憶場所空間的原真性保護。村落中的家屋、街巷、廟宇等記憶場所是村民進行人生儀禮、迎神賽會、生活勞作等實踐活動的空間場地。隨著記憶場所消失而來的便是村民記憶的消失。許多廟宇坍塌之后,圍繞廟宇的敬神祭拜活動也趨于消逝。筆者在山西東南部村落的考察中發現,當地村民的民俗生活,諸如人生儀禮在庭院內圍繞天地神龕的祭拜、歲時節慶對于家屋內神靈的祭祀、迎神賽會圍繞村落道路節點空間的游行等,這些記憶空間與儀式活動息息相關。村落中的山水地貌、林地田園、水井道路等是村民開展生活勞作、儀式參與等實踐活動的記憶空間。對于這些記憶空間進行原真性保護以及可持續性利用是村民記憶得以維系的重要方式。

(二)民俗、非遺與村民生活的活態發展

村落遺產具有活態遺產的類型屬性,因此,對其保護應以活態遺產的延續性保護為主要方式。非遺是村落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的活態傳承是保持村落記憶活態發展的重要途徑。在傳統農耕文明時期,非遺依托于村民的日常生活和歲時節慶而存在。而如今,非遺則由文化記憶轉化為文化資本和資源,成為了一個地區“文化消費”的重要內容,比如近十幾年興起的非遺會展以及廟會等。當前由非遺、民俗活化而形成的文化節慶活動,涉及到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并產生了積極作用。對于村民而言,通過親身參與體驗,在展示與互動中理解所在村落的民俗傳統,感受到作為文化中一份子的身份認同感,增強對于村落傳統的認識,從而起到強化地方感和社區認同的作用。

西班牙學者比尼亞斯(Salvador.M.V.)在《當代保護理論》中提到,一個保護對象可以有很多意義,但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才是讓其成為保護對象的那部分,而這才是保護工作的重心所在。它們是社會意義(高文化意義、具有群體識別性的意義、思想性的意義);情感意義。這就包含了村落遺產所涵蓋的社會價值和情感價值,主要指向了關于村民社會生活、地方情感認同等活態保護。首先,保持活態文化的遺產地,應當考慮將遺產社區納入遺產管理體系之中,尊重他們對地方與民族文化的表達與實踐。將共享與地方發展相結合,以地方的可持續發展作為遺產保護的目標。活態遺產保護方法是一個基于遺產社區的、自下而上的遺產管理途徑,其首要目標是保持核心社區與遺產聯系的延續性,延續性是活態遺產的關鍵。其次,記憶場所的合理利用是延續村落記憶活態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延續記憶場所的基本功能,如家屋居住、廟宇祭祀等功能的同時,可以將閑置建筑開辟為公共空間場所,同時還可以發展為鄉村展覽館,展出鄉村歷史文化,從而起到教育當地社區居民,提高其鄉土認同感和文物保護意識的作用。只有不斷創新記憶場所的合理利用模式,才能使這些村落遺產真正活起來。再次,村落中的民俗非遺生活如儀式活動、勞作模式等,主要由原住民進行代代傳承。在當前村落遺產保護中,原住民的生活勞作、儀式活動等實踐記憶,保持著其作為村落記憶的本真特質和活態發展。從非遺的活態視角出發,要保護好古村鎮居民本身的生活流。所謂生活流,是指民眾中一定生活樣式如流水般的持續傳遞和傳承。村民作為實踐主體,在特定的情境中去記憶和再現過去,村落中的紀念儀式和身體實踐等成為記憶傳承的重要手段。

(三)國家政策與地方行動的上下協同

在國外村落遺產保護實踐中,基于權威遺產和民間遺產的不同認識,逐漸形成了國家自上而下和社區自下而上的遺產保護路徑。如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建立在國家、地方政府、社會組織及個人等全民參與政策下,政府通過多渠道的資金扶持并鼓勵私人出資參與到古村鎮的保護之中。另外以生態博物館為代表的居民參與以及地方遺產保護協會對鄉村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積極作用。日本村落遺產的保護過程中,村民是真正的保護力量,他們自覺參與到保護規劃協商、建筑日常維護中,并積極編寫村史、建立網站。除此之外,日本的“無形文化財”作為村落中的重要保護對象,也在村民的自覺保護中活態傳承,如白川鄉的“米酒節”等。這種村民集體參與的非遺活動,表現出村民對自己文化的自尊與自信,不僅有利于當地村民的集體認同,而且為當地的旅游業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在遺產保護運動及相關政策的引導下,地方社區參與已經成為村落遺產保護的重要方式。正如《奈良真實性文件》中所強調的“對文化遺產的責任和管理首先應該是歸屬于其所產生的文化社區,接著是照看這一遺產的文化社區”。社區居民作為遺產的持有者,遺產與社區形成相互促進、融合的關系。遺產是社區居民所共享的,只有當地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遺產認知與保護,賦權其保護參與意識,才能夠不斷賦能遺產的價值,賦值社區地方認同,形成以未來為導向的遺產保護路徑。

首先,村落遺產的保護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應該加大對于村落遺產的保護,制定相應的政策,積極引導村落遺產的全面整體性保護,如開展集中連片式、生態博物館式等保護模式,建立村民對村落遺產的地域文化認同和情感認同,推動村落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對于村落遺產內記憶場所的保護不僅需要保護文物的主體,其附屬構件同樣是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往往是精華部分。同時可以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積極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企業或個人通過出資修繕、認領認養等方式,參與到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其他不可移動文物、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利用中,推動村落內文物建筑維修開放,開展文化旅游。

其次,對于民俗非遺等村落遺產的維系,還需要原住民的文化自覺以及社區傳承。社區參與的形式需要村落中的每個人都對自己所在社區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積極參與到記憶場所的保護之中。村落內的許多廟宇多是在當地社區積極募集資金、熱情捐款的情況下得以重修的,這也是歷代文物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當前村落中的民俗非遺面臨著諸多挑戰,如人生儀禮、家屋祭祀等儀式內容逐漸趨于簡化,傳統的勞作模式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現代化。當然,不能將這些遺產的保護認為是保持原狀的“死態”,這樣也不符合遺產保護的原則。但是,對于具有社區高度認同和地域特色的民俗非遺便需要原真性保護基礎上原住民的自覺傳承。對于這些活態性、社區性和實踐性的民俗儀式活動的保護,應使其與村民之間形成一種邁克爾·赫茨菲爾德(Michael Herzfeld)所謂的“文化親密性”,即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強調的“努力確保創造、保養和承傳這種遺產的群體、團體,有時是個人的最大限度的參與,并吸收他們積極地參與有關的管理”之原則,從而形成基于實踐記憶的文化認同建構模式。

三、村落遺產保護從理論到實踐的展望

(一)村落遺產價值認知的深化

從村落遺產的遺產本體出發,關于其歷史、社會、科學、文化等價值的初步認識,到人類學轉向的關于其情感記憶與地方認同價值的闡釋;從村落遺產的遺產類型出發,關于其作為建筑遺產的物質實體的價值闡釋,到作為活態遺產的文化延續性的價值認知;從村落遺產的傳承、保護與實踐主體出發,從其作為西方和國家權威的村落遺產到村民日常的民間遺產(圖1)。村落遺產是人與物的共有空間,是綜合性遺產類型。從關注建筑實體、文化景觀再到人的情感價值、活態屬性及社區日常生活等,關于村落遺產的價值得以不斷闡釋并形成新的價值認知。

村落遺產的價值認知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文化遺產具有歷史、科學、文化、藝術、審美等諸多價值內涵。對于村落遺產而言,其所具有的綜合性的價值認知是進行保護與研究的基礎。在具體的研究保護實踐中,需要進一步地發掘村落遺產內涵,認識其價值意義,運用其價值理論,發揮其價值作用,從而提升到文化自信、鄉村振興、生態文明以及國家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

圖1 基于價值認知的村落遺產保護發展方式

(二)村落遺產保護意義的升華

在當前遺產保護語境下,隨著遺產所有者——村民及相關利益者的參與,村落遺產保護逐漸由注重物質實體的保護,轉向基于遺產價值和活態遺產的保護路徑。從遺產本體、類型、保護主體的價值認知中,形成關于建筑實體與景觀空間的原真保護、民俗、非遺與村民生活的活態發展以及國家政策與地方行動的上下協同等多種保護方式(圖1)。村落遺產保護具有維持村落活態延續性、維系村落集體記憶、建構社區認同感的重要意義。

村落遺產保護方式還需要不斷加以創新。面對當前村落空心化的現實問題,在拓展村落遺產研究方法、深化村落遺產價值認知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村落遺產保護方式。村落原住民、當地鄉賢、基層組織、各級政府、外來資本、游客等各方力量需要協同發展,尊重社區原住民的記憶實踐和參與意愿,協調各群體的保護意向和需求,從而形成具有村落共同體特色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遺產保護路徑,推動村落遺產走向未來。

結 語

村落遺產作為重要的文化遺產類型,與遺產所在地的村落社區有著緊密的依附關系。通過關于村落遺產的國內外研究梳理,從村落遺產本體、類型和保護主體的角度出發,對村落遺產的價值認知演變和保護發展方式進行總結分析。首先,從村落遺產的本體出發,其歷史社會價值不斷被發掘,同時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關于村落遺產的情感認同價值也不斷生發。村落遺產內的建筑實體和景觀空間所具有的記憶屬性成為當前村落遺產保護的重點,因此對于這些記憶空間的原真保護是保存記憶、留住鄉愁的關鍵。其次,從村落遺產的類型出發,涵蓋了物質文化遺產和非遺等在內的建筑遺產、活態遺產等價值屬性,對村落內的民俗非遺以及村民生活的活態保護是村落遺產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再次,從保護主體出發,在“遺產化”語境下,村落遺產由權威遺產逐漸成為全社會認知的民間遺產,不同群體共同參與到保護之中,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上下協同,特別是村民自組織作為保護主體,成為當前村落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關于村落遺產的價值認知與保護發展方式的實踐,還需進一步的深化、升華,開拓形成面向當下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新理念、新方法。

猜你喜歡
記憶價值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簡則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關于建筑的非專業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現代裝飾(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記憶中的他們
一粒米的價值
“給”的價值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獨特而偉大的建筑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色成年视频|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色网站| …亚洲 欧洲 另类 春色| 99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制服丝袜无码每日更新| 成年人视频一区二区|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国产黄网站在线观看|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国产网站在线看| 国产毛片高清一级国语| 欧美一级黄色影院|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三级影院| 国产精品成|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无码人中文字幕|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色综合a怡红院怡红院首页|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v国产精品| 亚洲视频黄|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1024精品|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91久久夜色精品| 黄色福利在线| 午夜视频www|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欲色|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mv| 国产99视频在线| 成年人午夜免费视频| 91在线视频福利|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国产一级毛片高清板| 在线另类稀缺国产呦| 色欲不卡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婷婷午夜影院|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77美色|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夜夜操天天摸| 免费看a级毛片|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日韩专区第一页|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91久久夜色精品国产网站|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久久| 久综合日韩| 日本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 国产美女丝袜高潮| 国产乱视频网站| 91美女视频在线| 亚洲成肉网| 全午夜免费一级毛片| 亚洲爱婷婷色69堂|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福利国产在线| 九九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在线播放欧美字幕|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