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曹宏萍

李蘭女
“不要給自己設限,要敢于追求屬于自己的熱愛和事業。”
9月的南通城,風里捎來秋的氣息,在大生路一號藍白相間的廠房里,機器的轟鳴聲日夜不斷。清末狀元張謇先生創辦的大生紗廠早已蛻變為如今的大生集團有限公司,穿過百年風雨,它依然端莊而厚重地矗立著。數字化車間副主任李蘭女,匆匆從車間走出來,一頭短發,戴副眼鏡,十分干練——繼2017年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后,她再次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
1999年,19歲的李蘭女從南通紡織中專畢業后進入南通雙蓮紡織公司,成為紡紗車間工藝員。“初中畢業時,對職業選擇還沒有概念,志愿是家人幫忙填的,如果讓我自己選的話,更想成為一名教師或者醫護工作者。”雖然沒能如愿選擇心儀的職業,但李蘭女漸漸在工作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樂趣。
“畢業前一年,學校安排我們到揚州的一家工廠實習,廠里的老職工都很照顧我們。我和幾個同學一起,在車間工作,結伴去食堂,住集體宿舍,日子艱苦且簡單。也是在那時,我才對這份職業有了更清晰的認識。”畢業季來臨,恰巧趕上學校就業改革,包分配制度被取消,李蘭女和幾個同學一起進入了南通雙蓮紡織公司。
“到工廠可以學到書本上沒有的東西,但一個月就不再新鮮了。”一年時間過去,一起進廠的同學走得差不多了,李蘭女也有些猶豫,“我想著再干一年看看。”沒多久,一次培訓改變了李蘭女的想法:“那是在無錫舉辦的一次專業培訓,雖然只有三天,但我學習到很多新的知識和技能,世界仿佛一下子打開了。”
車間工藝員的工作并不簡單,要懂產品、機器、技術,還要懂客戶。李蘭女至今都記得剛到車間做的第一件事——整理機車零件。“當時的我們并不精通設備,只是根據各工段的申領發放零件,結果庫房里堆滿了大大小小用過的零件。而我的任務就是將這些齒輪分門別類整理出來,歸置清楚。”第一天,李蘭女并沒有太多進展,因為不熟悉零件,她只能用“笨辦法”一個個數齒輪的齒數,遇到上百齒的齒輪更是耗時耗力。不服輸的她下班后翻找相關資料,總結經驗:原來,齒輪不僅有齒數的不同,還有厚度、斜率等型號標準,依據上面標注的型號可以事半功倍。第二天,李蘭女拿上抹布,擦除零件上厚重的油污,很快就找到了“聰明辦法”。“忙完這些,滿手黑乎乎的油污,根本不像一個小姑娘的手。”不怕臟不怕累,善于總結和思考,這次看似簡單的整理工作讓李蘭女更加熟悉設備,將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靈活運用。
2021年,李蘭女離開雙蓮,來到大生集團數字化紡紗車間。走進車間,端莊明朗的藍和白是主色調,耳邊是平穩的機器轟鳴聲,機臺秩序井然地工作著,仿佛永遠不會被打擾,偶有女工從它們之間穿過。
“這是國內首條自主可控全流程國產設備數字化紡紗生產線,生產流程自動化,可以實現自動運輸、自動包裝,設備搭載的E生產管理系統可以實現生產現場實時監控,生產數據實時獲取、及時調整。舉個例子,車間空調溫度需要調整,以往要走完全車間挨個調,現在只要坐在電腦前操作就可以了。”白天埋頭于車間一線,晚上回家翻資料總結,李蘭女對每一個來車間的學生說:“要想懂生產就必須先實踐,一線工人會的你都要會,不會開車怎么修車呢?”
機器在不斷換代,人也要更新升級。“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往往比在學校學習更有驅動力。”為了應對“本領危機”,李蘭女通過自學獲得南京大學的大專、本科學歷,拿下工程師、高級技師職稱,發表了十多篇技術論文。“繼續讀書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早年的一個心愿。當時教育條件有限,英語一直是我無法攻克的難關。”那些日子,李蘭女白天上班,晚上把孩子哄睡了再去學習,用了五六年的時間才把大專和本科的學業修完,“很多理論知識學起來有些困難,但和職業相關的內容我掌握得很快。”
“工程師、高級技師職稱的考取,是我檢驗和肯定自己的一種方式,我想知道自己的實力能否達到這樣的高度,或者還欠缺哪方面的能力。”從擔任工藝員開始,李蘭女就沒有停止過思考與嘗試。她的“改進工藝增加梳理提高成品制成率”方案,使精梳落棉量同比減少2%,每年為企業降低成本20萬元以上;創新并全面推廣重定量大牽伸工藝,使前紡半成品產量總體提升近10%,用工人數減少約25%;帶領團隊先后攻克十三項工藝課題和三十多項技術難題,解決了企業用工緊張、效率低下等問題。
“數字化紡紗車間的投入使用,在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大大減少了用工需求,20世紀80年代每生產萬錠紗線需要用工320人,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縮小到每萬錠15人。我們需要的不再是流水作業的生產工人,而是懂技術、懂數據、懂管理,愿意扎根生產一線的新型管理人員。”為車間生產保駕護航的同時,李蘭女也肩負著培養新一代“接班人”的重任。
“那一天,我等了十多年。”2011年,李蘭女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其實,到雙蓮后不久,我就遞交了入黨申請,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沒能正式加入黨組織。入黨宣誓那天,看著早已泛黃的入黨申請書,我激動得說不出話來。”多了一重身份之后,李蘭女感到自己肩負著更多的責任和使命。
成為黨代表之前,李蘭女曾作為工人代表受邀列席市政協會議。那次經歷讓她深深感受到,自己不能僅僅做一個醉心于生產技術的鉆研者,而是要為廣大一線的工人發聲,幫助他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我在會上提出的給予失業工人社會保險補貼的建議不久后就落地了,這讓我感到十分欣喜。”
2017年10月18日,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的李蘭女在人民大會堂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懷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奔赴北京,會議前夜根本睡不著,一遍又一遍地改著第二天的發言稿。我代表的不僅是我自己,更是身后千千萬萬的工人。”當選黨的二十大代表后,李蘭女難掩激動,“或許是命運的巧合,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恰好是我在黨的帶領下不斷成長、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十年。這十年里,我實現了從一個普通工藝員到黨代表的蛻變。”
一直以來,李蘭女都特別關注職業教育的發展:“多數孩子在進入職業院校時還不具備對人生的規劃和掌控能力,希望未來我們能夠更加關注到這一群體,為他們創造更多選擇和發展的空間。”她坦言,自己就是職業教育的成果。“我們的年輕人,尤其是廣大婦女姐妹,不要被世俗的條條框框束縛,沒有什么工作一定要女性來做,也沒有什么工作女性一定不能去做。不要給自己設限,要敢于追求屬于自己的熱愛和事業。”
先賢張謇說過:“天之生人也,與草木無異,若遺留一二有用事業,與草木同生,即不與草木同腐。”李蘭女埋首于機車,匍匐于案邊,用奮斗踩出一個個扎實的腳印,然后昂起頭,拍拍身上的棉塵,告訴我們:即使身處最平凡的崗位,也能為他人、為社會添一份力,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