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的方塊 文 一博 編
從古至今,世界各地都流傳著“喝尿”的記載。在西方,飲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從古埃及到古希臘,人們認為喝尿可以治療痤瘡、燒傷、哮喘等一系列疾病。中世紀時,黑死病大流行,自然也不乏用尿液來進行治療的嘗試。直到18世紀,在浪漫之都巴黎,牙醫們仍然建議把尿作為漱口水,來去除牙垢和治療牙疼。
我國也有飲尿的記載。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就把人尿稱為“輪回酒”“還元湯”,還提到“人尿,無毒,主治溫熱頭痛,童男者尤良”。這也許是部分“童子尿煮雞蛋”愛好者的食譜依據。
即便到了20世紀,仍然有人堅信飲尿的好處。1945 年,一位名叫約翰·阿姆斯特朗的英國人,宣稱在家禁食了45天,靠著只喝自己的尿液(為了有尿,他也會喝水)治好了身上的各種疾病。以這段經歷為基礎,他寫出了一本名叫《The Water of Life》(生命之水)的書,來宣傳自己這套“尿療法”。
很快,這本書成為了印度的暢銷書。阿姆斯特朗的印度追隨者們,不斷宣傳著“尿療法”的偉大。一位名叫拉吉拜·帕特爾的信徒,效仿阿姆斯特朗,寫出了《Manav Mootra》(人尿),自1963年出版,被多次再版,現今仍然在亞馬遜網站上有售,并且歸類為“自助”“養生保健”的類別。
有了蓬勃發展的理論,結合廣泛的受眾基礎,印度逐漸成為世界喝尿重鎮。在1996年2月,全球首屆“尿療法”大會在印度召開。
日本也不甘落后。1990年,一位叫中尾良一的日本人,出版了一本名為《奇跡fu起ffitf尿療法》(奇跡的尿療法)的書籍。在書中,他宣稱喝尿可以治療60種以上的疾病,特別是對減肥極為有效。作為日本尿療第一人,中尾良一對“如何飲尿”提出了一些技術上的指導,比如,選取的尿要掐頭去尾,取中段飲用為佳;加冰塊可以讓尿的口感更優等。另外,他反復強調,早晨第一泡尿是最好的。
隨著近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生理知識和營養成分有了更科學的認識。我們也逐漸搞清楚了,喝尿的人究竟在喝什么。
首先,要說明下尿液的由來。在人體中,血液流經腎小球時會被過濾,其中的水、尿酸、尿素等會被過濾到腎小囊中,形成“原尿”。之后,腎小管還會進行重吸收,把大部分水、葡萄糖和部分無機鹽等再次吸收,確保物盡其用。最后剩下的水、鹽、尿素之類實在不能回收的,就變成了尿液,被排出體外。

中尾良一在與印度同行們交流飲尿經驗
至于尿液的成分,其中95%是水,而其他的5%包括尿素、尿酸、電解質、磷酸鹽,少量的蛋白質、葡萄糖和激素等。顯然,這其中沒有能讓人永葆青春或治療疾病的秘方。
理論上,健康人剛排出的尿液是無菌的。在一些極端條件下,尿液會是手頭能得到的最干凈的液體。所以,在特殊的困境中,新鮮尿液可以用來飲用或者清洗傷口。“站在食物鏈頂端”的貝爾,就曾多次在野外喝尿。
不過,需要注意,這些尿必須是健康人的新鮮尿液。如果身體患有肝病、腎病和某些特殊疾病,那排出的尿液就會天然帶有大量細菌或病毒。而且,尿液一旦離開身體,就會粘上空氣中的各種細菌,并成為它們的溫床。有研究評估了非洲地區的一些尿液樣本,在檢測的77名人類和39頭牛的尿液中,發現了大量的沙門氏菌、大腸桿菌等病原體。而且,尿液的成分也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即便是“尿中精品”童子尿,也可能是有“毒”的。有研究統計了生活在印度哈里亞納邦南部的11~16歲的青少年男性尿液,在其中發現了很高的氟化物含量,這很可能與當地飲用水中較高的氟含量有關,而人體中積累過量的氟會嚴重影響大腦和骨骼的健康。
可能你會好奇,已經是21世紀了,還會有人喝尿嗎?實際上,在非洲和印度部分地區,喝尿仍然被認為是一種優良的治病手段。2003年,非洲喀麥隆的衛生部長,還專門頒布一道禁令,勸誡大家不要喝尿。“尿療法”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在許多地區,正規的醫療方式太少或太貴了。死馬當活馬醫,喝尿可能是很多病人心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16年,比利時的一組科學家開發了一套設備,讓人能夠喝上“放心尿”。這套裝置的主要部件是一種特殊的膜。在太陽能的加熱下,這種膜可以把尿液分離成飲用水和肥料。簡單來說,就是“用太陽能來蒸尿”。
為了驗證這套設備的可行性,科學家們急于找到足夠的尿。于是,他們瞄上了當地的音樂節。他們喊出了“pee for science (為科學而尿)”的口號,號召音樂節的游客們踴躍捐尿。10天之后,科學家們得到了1噸的尿,并成功證明了這套設備的穩定與高效。
現如今,他們希望把這種技術推廣到偏遠的干旱地區,一舉解決飲水和肥料的問題。
當然,真正的“喝尿專業戶”在太空。
人體每天正常的飲水量大約是1500毫升。根據目前的航天運輸成本,送1千克水到太空,可能要14萬元以上。所以,航天員們的一種重要喝水途徑就是“自產自銷”。

太陽能分離尿液裝置

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內部
2009年,美國人給國際空間站運去了一套尿處理系統,試圖從航天員的尿液中回收水分。然而,這套系統的實際運行效果并不理想。因為,太空中的尿和地球上的尿并不相同。
太空中,失重的環境讓航天員骨骼中的鈣質不斷析出,而這些鈣質會隨著尿液排出體外。這種富含鈣的尿液在尿處理系統中,會生成硫酸鈣,并結晶析出成大塊的鹽粒,最終堵住空間站的廁所管道。
本來想喝“尿來水”,到頭來卻讓尿堵了廁所。更要命的是,這個廁所距離地表400千米,沒有工人師傅來上門疏通,只能靠航天員們手工處理。后來,經過不斷調試與改進,這套系統總算正常運行了起來,美國宇航員終于可以暢快喝尿了。
俄羅斯宇航員慢了幾年才得到這樣的福氣。當時的國際空間站分為兩個部分,一半歸美國管,另一半歸俄羅斯。俄羅斯人的第一套“尿取水”系統在2018年才安裝上。而在此之前,他們只能喝從淋浴等過程中回收來的水。太空中水資源這么寶貴,怎么能浪費呢?于是,勤儉持家的俄羅斯人會把尿存起來,送給美國人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