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委,何士國,王杰,王剛,王存,劉旺臣
(鞍鋼股份有限公司鲅魚圈鋼鐵分公司,遼寧 營口 115007)
鞍鋼1580熱軋產線是鞍鋼自主技術集成的常規熱連軋生產線,于2008年9月投產,擁有18座大型裝備,設備密集度大,自動化程度高,利用技術裝備優勢。經過多年生產創新,集成了熱軋領域的先進技術,研發出熱軋帶鋼柔性生產技術、全自動軋制技術、薄材生產技術、高質量表面控制技術,打造出了“極薄、高強、高品質冷軋用鋼”專業產線。結合鞍鋼1580線自身在薄規格產品生產上的技術優勢,嘗試生產超產線設計極限的1.0 mm厚度極薄規格帶鋼,為開發出更適合市場需求的極薄規格產品,不斷提升極薄規格產品市場競爭力進行技術儲備,本文對此加以介紹。
1580熱連軋產線生產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1580熱連軋產線生產流程圖Fig.1 Flow Chart for 1580 Hot Rolling Production Line
1.2.1 材料選擇
根據1580產線機組的軋制特點,材質選取低碳鋼SPHC,成品規格為1.0 mm×1 160 mm。考慮到1.0 mm極薄規格熱軋帶鋼的軋機負荷大,成品寬度與板坯寬度差控制在50 mm以內,定寬壓力機不投入使用,同時成品帶鋼長度需控制在1 500 m以內。因此,確定板坯尺寸為170 mm×1 200 mm×8 000 mm。
1.2.2 計劃編排
為保證1.0 mm厚度規格帶鋼的生產過程控制穩定,需要編制合理的燙輥材和過渡材計劃,其中,2.0 mm厚度以下規格的過渡組距分別為1.8、1.5、1.2 mm,每個厚度規格分別安排3塊板坯;為保證1.0 mm厚度規格的板形控制穩定,需要在軋輥熱凸度穩定時進行軋制,因此,1.0 mm厚度計劃安排在軋制周期30~45 km范圍內。
1580熱軋產線粗軋區域溫降為170~200℃,溫降較大,為保證軋制穩定,加熱出鋼溫度按照上限控制,出爐溫度控制在1 254~1 266℃。為保證板坯溫度均勻,將二加熱段和均熱段時間最少控制在75 min,同時在軋前換輥時1.0 mm厚度計劃的板坯要全部進入加熱段。
2.2.1 速度制度
(1)粗軋軋制速度
粗軋機組由E1/R1和E2/R2兩個軋機組成,采用“3+3”軋制模式,調整粗軋每個道次的軋制速度,粗軋軋制速度如表1所示,通過提升軋制速度,精軋入口溫度較之前提高15℃左右。

表1 粗軋軋制速度Table 1 Rough Rolling Speed m/s
(2)精軋軋制速度
為保證1.0 mm厚度規格帶鋼頭部穿帶穩定,精軋穿帶速度不宜太高;1.0 mm厚度規格帶鋼的成品長度在1 400~1 500 m,純軋時間長,熱卷箱直通狀態下,帶鋼尾部溫降較大,帶鋼頭部穿帶完成后,需要升速到最大設定速度進行軋制,以減小帶鋼尾部溫降,保證帶鋼尾部拋鋼穩定;對于極薄規格來說,拋鋼速度過快,不利于觀察、調整,易出現甩尾等事故[1-3],精軋軋制速度見表2。

表2 精軋軋制速度Table 2 Finishing Rolling Speed
2.2.2 溫度制度
(1)粗軋R2出口溫度
生產極薄規格帶鋼時,應盡量減少粗軋區域溫降,提高粗軋R2出口溫度,保證精軋開軋溫度。1.0 mm厚度規格帶鋼的實際R2出口溫度控制在1 100~1 115℃,精軋入口溫度保持在1 080℃左右。
(2)精軋終軋溫度
1.0 mm厚度規格帶鋼的終軋溫度對各機架負荷分配、軋制穩定性以及厚度精度有著決定性的影響[4-6]。1.0 mm厚度規格帶鋼終軋溫度目標值為880℃,但在軋制過程中,精軋所有冷卻水除熱軋油外均未投入,實際生產中終軋溫度控制在805~840℃,整體偏低,尤其是帶鋼頭部溫度最低點達到805℃。
2.2.3 精軋負荷分配
精軋各機架負荷分配如表3所示。對于1.0 mm厚度規格帶鋼的負荷分配需要重點考慮軋制穩定性的問題,前三個機架負荷要相對大一些,后幾個機架的帶鋼厚度較薄,負荷相對小一些,尤其是末架負荷控制盡量小。前四個機架的實際軋制力較設定值要大10%以上,后兩個機架的負荷較設定值要小接近20%,軋機負荷還有較大的優化空間。

表3 精軋各機架負荷分配Table 3 Load Distribution of Rolling-mill Housing for Finishing Rolling kN
2.2.4 帶鋼中心線軋制
生產1.0 mm厚度規格帶鋼的難點就是穩定軋制,由于帶鋼厚度極薄,軋制速度快,生產過程中一旦跑偏,很難進行挽救,因此,粗軋、精軋軋制過程都需要按照中心線進行軋制。
(1) 粗軋推床
利用粗軋推床夾持板坯進行對中,有利于中心線軋制,由于板坯長度隨著粗軋道次的增加而變長,而推床的的長度是固定的,導致后幾個道次推床的對中效果不佳,因此,最終確定粗軋R1、R2軋機的第一道次推床進行夾持對中,第二、三道次不投入對中功能。
(2) 精軋導尺
對于1.0 mm厚度規格帶鋼,精軋導尺開口度設置過大,起不到對中作用,很容易造成帶鋼在精軋機架內跑偏卡鋼事故;而導尺開口度設置過小,極易刮碰到導尺,造成邊部破口,從而發生斷帶事故。因此,設置合理的精軋導尺短行程和余量,是保證帶鋼在精軋沿中心線軋制的關鍵,精軋各機架導尺短行程、余量如表4所示。

表4 精軋各機架導尺短行程、余量Table 4 Short Stroke and Allowance of Guide Ruler for Rolling-mill Housing for Finishing Rolling
2.2.5 卷取工藝制度
卷取區域主要關注兩點:一是極限薄規格存在層流輥道上頭部堆套;二是卷形容易出現饅頭卷、扁卷。針對以上問題,層流冷卻模式采用類似于“長城”形狀的冷卻模式,減少層流上集管的水量,帶鋼頭部經過層流冷卻時采用讓頭控制,卷取溫度最高達到668℃,卷取溫度正常控制在605~620℃;為保證1.0 mm厚度規格帶鋼的卷形,卷取張力參數調整增加30%~40%,夾送輥壓力設置相應增加15%~20%。
2.2.6 熱卷箱投入的影響
本次生產1.0 mm厚度規格帶鋼3卷,其中2卷為熱卷箱直通條件下生產,1卷投入熱卷箱。對比熱卷箱直通和投入情況下帶鋼的軋機負荷和終軋溫度,熱卷箱投入時,帶鋼頭部終軋溫度略高,F1軋機的負荷略低,但隨著軋制過程進行,熱卷箱的保溫效果開始體現,終軋溫度越來越高,帶鋼尾部的終軋溫度最高達到856℃,較直通狀態高50℃左右,F1軋制力低3 000 kN左右,具體數據如表5所示。投入熱卷箱的情況下,終軋溫度控制平穩,帶鋼拋鋼過程更加平穩。

表5 熱卷箱直通和投入兩種條件下的F1軋制力和終軋溫度對比Table 5 Comparison of F1 Rolling Force and Final Rolling Temperature under Putting Hot Coil Box on Operation and Being Straight in
3.1.1 帶鋼的厚度和寬度尺寸
帶鋼頭部200 m厚度偏差超過100 μm以上,200 m之后厚度基本在±50 μm以內。頭部厚度命中較差,主要原因是由于帶鋼實際溫度較低造成,而考慮到1.0 mm厚度規格的軋制難度,AGC增益設置較小,使得帶鋼超厚部分較長。帶鋼寬度偏差基本控制在12~18 mm,寬度尺寸控制穩定。
3.1.2 帶鋼的板形指標
通過分卷開卷查看成品實際板形,帶鋼整體上以雙邊浪形為主,其中帶鋼頭部150 m以內的雙邊浪形相對偏重。帶鋼的斷面形狀控制較好,無局部高點,其中凸度 35~45 μm,楔形控制在±10 μm 以內。
3.1.3 帶鋼的表面狀態
帶鋼的上、下表面全長都有輕微麻點缺陷,其中上表面較輕微,下表面帶鋼尾部相對嚴重一些,帶鋼實際表面狀態如圖2所示。

圖2 帶鋼實際表面狀態Fig.2 Actual Surface Condition of Strip Steel
3.1.4 帶鋼的生產穩定性及卷形
帶鋼生產過程軋制穩定,無順折、甩尾情況,精軋出口帶鋼中心線運行平穩、波動小,帶鋼整體中心線在工作側10~20 mm。鋼卷無饅頭卷、扁卷缺陷,卷形相對較好,有輕微內塔,帶鋼鋼卷卷形見圖3。

圖3 帶鋼鋼卷卷形Fig.3 Shape of Strip Steel Coils
3.2.1 鍍鋅表面評價
將熱軋帶鋼經酸洗后鍍鋅,鍍鋅板表面狀態較好,無明顯缺陷,鍍鋅板下表面個別區域存在點狀漏鐵缺陷,主要集中在熱軋帶鋼尾部麻點相對偏重的區域,帶鋼鍍鋅后表面見圖4。

圖4 1.0 mm厚度規格帶鋼鍍鋅后表面Fig.4 Surface of 1.0 mm Thickness Strip Steel after Galvanized
3.2.2 鍍鋅后性能評價
1.0 mm厚度規格帶鋼鍍鋅后的力學性能如表6所示,其中帶鋼頭部強度較中部、尾部偏高,帶鋼頭部延伸率較中部、尾部稍低,鍍鋅后力學性能可以滿足普通建筑板的性能需求。

表6 SPHC鍍鋅后的力學性能Table 6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PHC after Galvanized
鞍鋼1580線生產1.0 mm厚度規格帶鋼過程是順利的,帶鋼頭部終軋溫度較低、帶鋼頭部出精軋F7機架后起套是薄規格帶鋼生產普遍存在的問題。下一步,通過二級模型改進,利用快速穿帶模式,嘗試提升前三個機架的穿帶速度,提高帶鋼頭部溫度,同時降低后四個機架的穿帶速度,以緩解F7機架后起套的問題。
(1)通過1.0 mm厚度規格帶鋼加熱和軋制工藝方案的實施,熱軋帶鋼在尺寸、板形、生產穩定性等方面的技術質量指標控制良好,實現了常規熱連軋機組軋制1.0 mm厚度規格帶鋼的目標。
(2)鞍鋼1580熱軋產線成功生產出1.0 mm厚度規格熱軋帶鋼,為進一步拓展、開發極薄規格的品種提供技術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