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理/本刊見習主筆 吳菁

化驗軍車油料,組建石油工程系;發展石油教育,籌建北京石油學院;主持領導試驗,投身核燃料工業……曹本熹被譽為“兩彈”背后的功臣。
走進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系館,可以看到門廳內佇立著一尊銅像。這尊銅像由清華大學1950、1951 屆畢業的校友共同出資修建,主要是為了緬懷和紀念化工系的主持創辦人、同時也是為中國核化工事業做出卓越貢獻的清華化工人——曹本熹。
“石油太重要了!中國應該有自己的油田、煉油廠、勘探專家、采油專家、冶煉專家”,已是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首屆系主任的曹本熹,在了解到抗美援朝期間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軍車在戰場上因油料問題屢出故障時,便決心要為我國石油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當時,我國車用燃料大部分是進口的“洋油”,油質、標號、性能都無法確定是否能保證軍車使用。就好比身體被輸入了未知血型的血液,極其危險。
怎樣才能改變對“洋油”的依賴?思來想去,曹本熹決定帶領化學工程系師生,承擔抗美援朝前線軍用燃料油的化驗任務。
在燃料工業部的委托下,曹本熹在化學工程系內籌建了燃料研究室,這是新中國石油工業建立的第一個研究機構。斗嚴寒,戰酷暑,幾經努力,朝鮮戰場上軍用燃料質量不達標的問題終于得到了解決。
在此過程中,曹本熹向學校提交了在化學工程系開設石油課程的報告。1951 年5 月,清華大學化工系石油煉制組成立。這標志著我國邁出了自主培養石油科技人才的第一步。
1952 年,教育部作出了一個對我國石油事業發展意義重大的決定:以清華大學地質系、采礦系、化學工程系的石油組為基礎,集合了天津大學四個系的石油組以及北京大學化工系、燕京大學數學系的師生力量,建立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由曹本熹任系主任。
1953 年1 月,中央決定籌建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北京石油學院。曹本熹被任命為建?;I備處副主任,負責院址選擇、校園規劃、校舍布局、專業設置、師資配置、教學計劃等多項工作。8 個半月后,北京石油學院正式成立,曹本熹調任學院教授兼副院長。
1954 年,曹本熹被任命為第一任教務長,組織全校教學工作。
在學校初建時,由于教師缺乏,一些石油廠礦的工程技術骨干被請上了講臺。雖然他們在廠礦工作很得力,但初上講臺則有些不適應,時常會有學生議論和反映。曹本熹想通過聽課,了解情況,幫助他們。但考慮到只聽他們的課有可能影響他們在學生中的威信,于是,他花費大量時間,誰的課都聽。在他的幫助下,這批來自石油廠礦的教師很快適應了新崗位。
曹本熹注重育人教育的潛移默化和長遠實效。鄭遠揚教授是曹先生20 世紀50 年代在北京石油學院培養的唯一一名研究生。他回憶說,“我一入學,他就安排我在實驗大廳旁的小屋里學習,說這樣可以多接觸實驗室,有利于培養實驗技能。他找來工人師傅教我管工和鉗工,又帶我到玻璃房學吹玻璃技術。還讓我聽電工講座,自己動手安裝實驗裝置……他在我身上下的這些功夫,有些事隔了很多年我才悟透?!?/p>
曹本熹還多次赴蘇聯考察,與蘇聯高校建立廣泛聯系,爭取到了大量蘇聯專家來華工作,為我國石油事業發展提供了技術和人才支撐。
曹本熹先后主持參加了鈾轉化過程、核燃料后處理、熱核聚變材料生產等重大研究試驗,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性的技術問題,為我國核燃料工業化生產和技術改造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1953 年到1963 年,曹本熹在北京石油學院工作的十年,是學院創業、立業的十年,也是為我國石油事業輸入寶貴人才的十年。
正當曹本熹為北京石油學院謀劃新的發展藍圖時,他收到了國務院的緊急調令:到第二機械工業部任職,擔任核燃料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
這在北京石油學院立即引起了不小的震動。有人向上反映,希望曹本熹能留下來,有人勸說他不要離開石油學院。時任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和二局局長白文治找到了曹本熹,一番深談后,他決定為了國家離開耕耘十年的北京石油學院,進入核燃料這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在從事核燃料科研、設計及工程建設等的工作中,曹本熹帶領科研人員攻克了一個個難關。他先后主持參加了鈾轉化過程、核燃料后處理、熱核聚變材料生產等重大研究試驗,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性的技術問題,為我國核燃料工業化生產和技術改造做出了突出貢獻。
“其人雖已歿,千載有余情”。曹本熹的一生,是為我國化工事業鞠躬盡瘁的一生。他就象閃亮的恒星,將自己的光和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中國石油石化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