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尋 張照東 孫茹 圖/孫茹
說話慢,做事細,效率高。這是身邊人對吳貴陽的評價。

作為西南油氣田公司天然氣研究院專注腐蝕與防護的工程師,吳貴陽主要負責為長寧頁巖氣區塊提供腐蝕控制技術支撐及相關科研工作。
在快節奏的油氣田生產中,“慢”性子的吳貴陽讓一個個腐蝕與防護急難問題得以解決。
“我更傾向于慢慢從做研究的過程中找到一些啟發”,吳貴陽說。
對吳貴陽來說,2020 年是“激烈”的一年。作為防腐所的技術骨干,他不僅承擔著凈化廠脫硫單元材料腐蝕的研究,還全面負責《頁巖氣集氣管線內腐蝕行為及控制措施研究》科研項目及長寧頁巖氣現場技術支撐工作。
2019 年底,長寧區塊6 條頁巖氣集氣管線8 次因內腐蝕而失效,場站內腐蝕失效更是高達80 余次,嚴重影響了氣田正常生產。作為防腐所頁巖氣區塊負責人,吳貴陽擔起了查找管線失效原因、解決腐蝕問題的重任。
開展腐蝕主控因素研究,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還原現場腐蝕形貌。為此,他一頭扎進實驗室,查閱大量文獻,配置現場腐蝕液體,分析組分,開展掛片實驗,還原生產現場管道內的真實環境。
掛片實驗就像“開盲盒”,溫度、壓力、液體中陰陽離子的數量、細菌含量的參數不同,就可能出現截然相反的結果。這個過程通常要等待21天到42 天。
一邊是亟待解決管道穿孔的迫切,一邊是做實驗所需的必要時間,“慢吞吞”的吳貴陽心里也著急起來。為了最大限度節約時間,他同時開展了多組平行實驗,通過設置不同的參數,來增加“開盲盒”的成功率。
然而前期出來的結果并不理想。實驗分析結果顯示:現場細菌的腐蝕速率為20 毫米/年,實驗的數據只有0.2 毫米/年,這一模擬結果與現場腐蝕情況千差萬別。最終,實驗還是失敗了,而吳貴陽并沒有急躁,手中的活兒反而干得更細了。
失敗并不可怕。在吳貴陽看來,科研工作就是慢工才能出細活,準備充分了才能快起來。
那段時間,他不停地切換思路,尋找突破口?!皫缀趺刻煜掳鄷r,他都在電腦前冥思苦想,絲毫沒有離開的意思”,防腐所副所長閆靜把一切看在眼里。
就這樣經過300 多次嘗試,吳貴陽終于創新性地將硫酸鹽還原菌涂覆在試片表面,形成細菌膜,還原了管線中細菌的富集狀態。
當第21 天“盲盒”開啟時,管道試片上的坑洞肉眼可見,吳貴陽長舒了一口氣,“我預感到了這次會成功”,直到這時,他才向同事吐露了內心的想法。
這一發現,首次揭示了二氧化碳與硫酸鹽還原菌共存條件下的微堿性腐蝕機理,為解決頁巖氣生產現場管道腐蝕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明確管道腐蝕原因后,吳貴陽又帶領團隊一邊研發殺菌劑和緩蝕劑,一邊深入現場研究藥劑加注工藝技術。歷時3 個月,他們就拿出了微粒型殺菌緩蝕劑及配套工藝技術,并在長寧區塊57 個平臺開展了應用,有效控制了管線腐蝕穿孔失效,節約管線年修復費用370 萬元。
2021 年,吳貴陽發表SCI 論文2 篇,核心論文1 篇,申請發明專利4 件,獲授權發明專利1 件。今年初,憑借突出表現,吳貴陽獲評天然氣研究院首位“杰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