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本刊見習主筆 陳邦祺

《核電和安全能源轉型》報告指出,未來30 年全球核電容量需要翻一番。在2050 年之前,核電容量必須從目前的413 吉瓦增加到812 吉瓦。到2030 年前,每年增加的核電容量必須要達到27 吉瓦。
IEA 署長比羅爾表示,在全球能源供應危機、化石燃料價格高企、對抗氣候變化以及能源安全挑戰等諸多因素影響下,核電獲得了一個強勢復蘇的絕佳機會。
作為低碳能源轉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核電一度因其安全性問題,受到質疑、輕視。然而,隨著俄烏沖突和全球能源危機的蔓延,各國開始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能源安全需求上,核電的前景似乎正在變得一片光明。
今年以來,在世界范圍內,一系列支持核能發展的政策“井噴”式的出臺發布。4 月,我國三個新建核電機組項目正式獲批;6 月,美國能源部宣布,在計劃延長本國所有核電項目壽命的同時,為74 個核能項目提供超過6100 萬美元的撥款補助;7月,歐洲議會投票決定將核電投資列為氣候友好的“綠色投資”能源……
在“邊緣老選手”強勢復出的戲碼下,我們不禁要問,為什么選擇它?它到底有沒有能力幫助人們度過此次能源危機?
在回答這些問題前,讓我們先將時間撥回到11 年前。2011 年,轟動一時的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給正在發展的核電產業一記重擊。受此次核事故影響,以法國、德國、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核電大國紛紛“減核”“停核”,并宣布在未來逐步減少、淘汰核電;由于缺乏相關技術,眾多發展中國家的核電產業也紛紛陷入了停滯期。
經歷了近乎10 年的原地打轉后,這種情況終于迎來了改變的契機。
一份來自世界知名能源研究公司雷斯塔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 年底,全球已經建成的核電裝機總量超過了4 億千瓦,占全球整體發電產能的10%左右,在清潔能源中僅次于占比15%的水電。
有觀點認為,在化石能源疲軟,可再生能源占比相對不高,難以支撐起能源發展的情況下,歷史悠久、技術儲備較為豐富的核能確實是一個好選項。
然而,資源豐富且能頂一時之需,卻并不是國際社會選擇核電的決定性理由。
2016 年《巴黎協定》簽署生效后,許多國家紛紛以立法形式或硬性措施,確定了本國的“雙碳”目標。所以當再次面對能源危機時,各國不僅只需要一種應急能源,還需要在解決危機的同時,保證本國“雙碳”目標不受影響。
這種對于可持續發展的考量,才是核電重新被青睞的深層次原因。
作為過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累計超過850億噸的“狠角色”,核電無疑是可持續發展趨勢下,支撐能源體系從油氣向可再生能源過渡的完美“頂梁柱”。
“從能源品類看,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潔低碳等優勢,具備大規模作為基荷電源的潛力,是世界眾多發達經濟體長期以來的低碳能源選項”,中國工程院院士、核電領域專家葉奇蓁表示。
中國核能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國家核安全局原局長趙成昆則坦言:“隨著核電技術、運行水平和監管能力的提高,核電發展也呈螺旋式上升態勢。風能和太陽能等雖然清潔,成本低,但具有間歇性和不穩定性。因能夠穩定、持續、大規模地提供電力,發展核電是回避不了的一個趨勢。”
“但不管怎么講,核電都重新站在了歷史舞臺上”,趙成昆表示。
“核能可幫助能源部門更快、更安全地擺脫有增無減的化石燃料”,國際能源署(IEA)不久前發布的《核電和安全能源轉型》報告指出,全球政策格局正在為核電的“強勢復蘇”創造機會。
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核電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截至目前,全球總計有4.13億千瓦的核電裝機,遍布在32個國家,其中發達國家占了半數。
能源危機后,針對本國國情和技術基礎,不同國家在核電布局上紛紛提出了自己的新愿景、新措施。從這些行動規劃中,我們得以窺見當今世界核電的發展格局,并以此描繪出一幅國際核電復蘇生態的“百景圖”。
作為在運在建核電機組數全球第二、擁有多個自主研發反應堆技術的核電大國和核電強國,我國并沒有因福島核泄漏事故的影響放棄核電發展。相反,一直在以安全為前提的方針下努力發展。
今年3 月份,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印發《“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為我國“十四五”時期能源建設工作制定目標、作出引導。
《規劃》明確指出了我國核電未來發展的方向,包括著力推動沿海核電項目的建設;推動高溫氣冷堆、模塊化小型堆(SMR)等核電技術的發展,推動核電在多領域的綜合運用等;并為我國核電發展定下了2025 年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 萬千瓦左右的大目標。
“隨著‘雙碳’戰略的持續推進、能源安全戰略的深化落實,核能發展迎來了自己重要的機遇期”,中國核學會理事長王壽君8月9 日在第29 屆國際核工程大會開幕式上表示。
再看世界核電第一大國——美國。在核電復蘇勢頭出現前,美國政府就一直保持著對核能技術的研發和核能設施的投入。在復蘇浪起后,美國則不斷出臺政策,大力支持核能產業振興,尋求本國核電項目的增長。
美聯社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美國有2/3 的州政府認為,核電將有效替代化石燃料,對于達成凈零排放目標頗為有利。預測認為,美國很可能在今年迎來久違的核電裝機增長。
美能源部核能助理部長凱瑟琳·赫夫在最近的美國核學會上表示:“拜登政府非常明確,我們將實現凈零目標。這是令人難以置信的激進目標,而核能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并且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說我國和美國是在復蘇中主動謀求發展,那么對于整個歐洲而言,復蘇核電,則更像是經歷苦難后的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今年7 月,歐洲議會投票決定,將天然氣和核電投資列為氣候友好的“綠色投資”。此前,這一措施曾引發了歐洲各國有關人士長期、激烈的爭論,并一度擱置。
業界普遍認為,歐盟選擇為飽受爭議的核電和天然氣貼上“綠標”,實際上是面對當前能源供應危機下的無奈之舉。
《華盛頓郵報》指出,俄烏沖突持續,歐盟各成員國都飽受天然氣價格飆升之苦,各界多次呼吁政府做出改變,這才有了上述的決策。
今年8 月,一向是“棄核”派代表的德國首次公開承認了自己的核電計劃,希望延長即將關閉的最后三臺核電機組的使用時間。而在這之前,法國、英國等歐洲其他國家就已早早地宣布了本國的“核復興”計劃。
日前,法國政府公布了將本國最大核電公司——法國電力公司(EDF)100%國有化的愿景和具體措施,希望用政府完全控制電力生產的形式更好地推進核電產業復興。此前,法國政府就已提出了在今年后新建至少六臺核電機組的目標,計劃在全力開發世界頂尖反應堆——EPR 二代的同時,將已有核電站的壽命在安全的前提下從目前的40 年延長到50 年或更長。
“核復興的時代已經到來”,在闡述這些政策的一次演講上,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
在各國強勢復興核電的大趨勢下,我們仍需注意到,核電能否持續發展,還面臨著成本、安全等因素的掣肘。
高昂的成本是首要因素。
根據世界能源署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全球總計有4.13 億千瓦的核電裝機,遍布在32 個國家,其中發達國家占了半數。對廣大發展中國家而言,核電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造成核電高昂成本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方面,隨著安全標準漸趨嚴格,全方位的安全措施讓核電站的建造成本持續上升。而另一方面,管理不善和技術失誤的拖累會讓核電的時間成本嚴重增加。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2004 年開建的芬蘭的奧爾基洛托核電站3 號機組,因一系列的技術、資金問題延期至2021 年才正式啟動,比原計劃拖期了近10 年,投入幾乎是預算的3倍,高達85 億歐元。
IEA 強調,嚴格的成本控制和有力的政策管理是核電能否復興的關鍵。一些專家擔憂,持續上升的高昂成本會阻礙核電的復興之路。
“我們不乏這樣的例子。在目前建造為數不多的新核電站中,許多都受到管理不善和技術失誤的拖累。位于法國和芬蘭的核項目分別落后計劃13 年和12 年。位于英格蘭西南部的欣克利角核電站原本應該在2023 年為英國的圣誕火雞提供烹飪能源,現在可能要等到2027 年才投入使用。所有這些項目成本都嚴重超出預算”,倫敦國王學院客座教授尼克·巴特勒在發表的文章中指出。
雖然成本問題在當前仍然比較棘手,但要解決它,也并非全無辦法。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核研究團隊在一篇名為《核電廠建設成本超支需要工程設計新方法》的論文中指出,通過采用全新的工程設計,并在廠外生產更多部件的形式,核電的間接成本能得到有效削減。
除開成本因素,安全也是人們質疑核電能否持續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經歷福島核泄漏事故之后,盡管各國都紛紛加強了本國核電站的安全建設工作和廢料處理工作,安全性更高的第三代核反應堆技術也應運而生。但對于核電安全性的高關注度從未消失,在今年歐盟宣布給核電貼上“綠色標簽”的決定后,就有相當一部分歐洲政界人士站出來,公開表示對核電“綠色無污染”的質疑。
而俄烏沖突下屢次被炮火波及的扎波羅熱核電站更是讓人們增加了對地緣政治沖突影響核電安全的擔憂。
業內專家認為,如果想要讓核能繼續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整個國際社會必須共同努力。這代表著各國不僅僅要遵守嚴格的安全標準,還要努力合作,創造更高的安全空間。
前路漫漫,核電還需努力前行。雖然當前階段仍要面對許多問題的挑戰,但在生態環保理念成為全球共識,可再生能源成為大趨勢的現狀下,核電的前景無疑是光明的。在可見的未來,核電將成為能源發展的重點,展現出更強大的復蘇生命力。核電復興,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