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潔
“了解一座城市的最好方法,是去看它的菜市場。”《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如是說。
阿姨爺叔的討價還價、南來北往的吆喝攀談,菜市場里有三教九流、油鹽醬醋,滿滿的人間煙火氣,怪不得汪曾祺也寫道:看著生雞活鴨,鮮魚菜,碧綠的黃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
然而,即便菜場里藏著人們生活的樂趣,不知從何時起大家不再把菜市場當做買菜的第一選擇,尤其是年輕人,指尖輕點,自有生鮮平臺配送到家,甚至于,現在年輕人也不愛做飯,遑論去菜場買菜了。
上海人親切地稱菜市場為“小菜場”,但小菜場會消失嗎?最近《新民周刊》走訪了幾家菜場,其中既有人們刻板印象中臟亂逼仄、污水橫流的傳統菜市場,也有干凈整潔、盡顯活力的新興市場,在記者對從業者和經營管理方的對話中,小菜場的未來并不一定暗淡無光,也擁有著無限可能。
“簡單煮碗清湯面居然可以連續5天都不膩。”
“餛飩皮直接真空包裝,可以冷凍,這太友好了,臨時起意想吃餛飩的時候,再也不用滿大街找餛飩皮了。”
…………
這是長壽路菜場內的一家面制品小鋪“逸禾逸麥”在網絡平臺上的網友留言,這家店在6月經過媒體報道后爆紅網絡,雖然切面賣到十幾塊一斤,是市面上普通切面價格的兩三倍,卻依然供不應求,去晚了極可能買不到現貨,只能在線上平臺下單,然后進入等貨時間。

上海市長寧區美天新漁菜市場一景
其實,“逸禾逸麥”并不是滬上的老字號面鋪,面店老板叫黃毅,是地道上海人,之前他的工作經歷跟切面也沒有任何關系,名校畢業的他,本科學的是船舶專業,畢業后進入江南造船廠,之后又跳槽去一家外企工作,一路晉升做到管理崗位,但現在,作為切面店老板的他自信地告訴《新民周刊》:“整個上海,如果有人說面條比我家的還好,我是不服氣的”。
這股底氣來自于過去幾個月他對面制品的深入鉆研,一開始,他找到一家重慶切面店老板學藝,拿到了做面的配方,后來,他又翻閱了許多論文,“先掌握制面的基礎知識和原理,接下來就是通過一次次的實驗確定各種配料的配比,就能做出好的面條了。”
他總結了消費者對于面條的幾大要求:1.可儲存,尤其是在疫情時代,這一點非常重要;2.健康,盡可能摒棄一切不必要的化學添加劑;3.美味;4.可運輸,這樣切面的銷售半徑可以顯著延長。
于是,“逸禾逸麥”和其他切面店最大的不同也出現了——冷凍面條。黃毅做的面,出品后就被放入冰箱冷凍,想吃的時候拿出來解凍抖散下鍋,口感不受影響,記者在他的小店里看到了不少冰箱,據說每天電費就要150元,他告訴《新民周刊》,冷凍面團的技術一般用在酒店、大型餐飲店,優點就是延長保鮮時間,同時保證產品品質,成本對于小店雖然有點高,但他覺得這樣才最健康最自然。“我希望我的面條是員工們每天都愿意跟家人一起吃的,當然,雖然是冷凍切面,保質期比較長,但冰箱不是保險箱,我建議客人還是在一個月內把面條吃掉。”
采訪期間,陸陸續續有不少客人到店里買面,有80歲的老先生特意從威海路坐車來買,也有周邊的居民聽說這里有家不錯的面店來試試,其中一位阿姨是黃毅的老客人,特別中意他做的蕎麥面和酒釀,這次又來囤貨,她殷勤地向記者推薦:“你一定要嘗嘗他做的酒釀,特別好吃!”
為什么會選在菜場開店呢?黃毅的原因很簡單:便宜。
去年他跟合伙人一起在街上逛鋪面,看到這里的出租信息,月租5000元,加上地處普陀區,地段還算可以,就入駐了。“切面畢竟是初級糧食制品,即便價格比普通切面貴,但成本一核算,外面幾萬塊一個月的店鋪也是租不起的;另外,切面這個品類,老百姓印象中就是要在菜場賣的。”
“切面畢竟是初級糧食制品,即便價格比普通切面貴,但成本一核算,外面幾萬塊一個月的店鋪也是租不起的;另外,切面這個品類,老百姓印象中就是要在菜場賣的。”
但他對菜場的生態并不算太滿意,長壽路菜場是一個傳統菜市場,今年6月,上海解封后,因為菜場整體出租給線上生鮮平臺做了前置倉,他被迫搬到菜場提供的另一處門面,前期裝修的投入基本打了水漂,而鋪面租金價格較之前又上漲了一倍,還沒回本又被迫追加了投資,黃毅無奈道:“走不了啊,走了客源影響很大。”
黃毅說,自己也是在菜場開了攤位以后才更懂菜場,“菜場處在一個轉型期,如果只是維持一個房東物業的身份,我覺得大部分菜場消失只是時間問題,畢竟我媽媽現在都不去菜場購物了。”但他想了想又補充道:“其實現在在哪里開店已經不重要了,線下店鋪一定會有它的天花板,但生意是可以拓展的,只要東西夠好,互聯網可以讓你的產品找到全國的消費者。”

黃毅的“逸禾逸麥”已經成為網紅切面店。攝影/董天曄
因為生意太好,重新開店后,黃毅請了4個員工,未來他還想尋找幾個新的鋪面,最好還是在菜場。“很多B端客戶找到我想合作,但現在產能太低了,再做幾個店鋪,通過前店后廠的模式,滿足大家的需求。”
“5斤吊龍(幫我切片好),1條五花肉(不要去皮,但骨頭少一點,不要太大、太肥),另外還要一塊豬肝,謝謝。”晚上9點,一位顧客向熊芳(顧客更熟悉她的昵稱:兜兜熊)發來自己第二天的肉類采購清單,兜兜熊仔細記下客人的要求后,終于準備休息。
兜兜熊是美天安順菜市場一家肉鋪的老板,和黃毅不同,1989年的她年紀不大,卻已經輾轉過4個菜市場,經營了13年的豬肉生意,靠著這份買賣,她和愛人付時梅(昵稱:王子豬)在上海灘買房買車,還擁有了兩個可愛的寶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有人問她做生意的訣竅是什么。她不藏私,大大方方地告訴人家:“就兩點,一個是產品品質要好;另一個是服務要好。”
從服務上著手抓住客戶,是她慢慢感悟到的道理,“最早做豬肉生意,只要肉夠好,6點半出攤就有排隊等著買肉的客戶,每天賣肉已經夠辛苦了,沒想過什么服務”。
大概在2013年左右,線上生鮮平臺陸續發力,線下菜場的生意也被分走一些份額。兜兜熊是個愛琢磨的人,她覺得平臺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迎合了客人的部分需求,而她能做的,也是給客人提供方便。“從2013年開始,我們就為需要的客人提供真空包裝,延長肉的保質期;客人買完肉后,我們會根據客人的燒法將肉切塊、切絲等,再用小盒子分裝,保鮮膜覆蓋,一般都是一頓吃的量,客人覺得干凈清爽,一目了然;對于有送禮需求的客戶,我們還提供禮盒定制,讓好的豬肉有一個符合它檔次的包裝......總之,盡量滿足客戶的需求。”

肉鋪老板“王子豬”在配送顧客訂單。
兜兜熊還為客人提供肉類加工服務,比如咸肉、香腸、肉圓等,這項服務在過年前后格外火爆,總讓兜兜熊忙得腳不沾地。
在采訪中,兜兜熊的丈夫王子豬沉默寡言,只有說起豬肉時,才變得滔滔不絕,“都說三層五花就是好肉,但我們家的五花能分七層,這是因為豬的品種非常好,皮糯肉香”,他指著冰柜里的五花肉驕傲地告訴記者。
王子豬切割的豬肉顏值極高,豬肉層次分明,最重要的是干凈,仿佛肉已經不是一塊肉,而是工藝品。“每天早上一整塊豬肉到店,做好分解工作很重要,排骨、五花、梅肉......盡量減少碎肉的產生,碎肉不值錢,(切割不好)能差出百來塊呢。”
這份對工作的認真大概也是這家豬肉鋪客源不斷的原因,采訪當天,一位住在莘莊的李先生特地驅車到這里買了幾十斤的豬肉和牛肉,王子豬幫他按照肉的部位按頓打包好,清清爽爽分了四大袋子。“原來住在附近,后來搬家了,還是認準他家的肉,買回去囤著。”李先生說。
豬肉鋪子靠著鄰里間的口碑口口相傳,客人越來越多,隨著社群概念的興起,兜兜熊還建了4個顧客群,每天新鮮肉品到店后,就拍一段視頻傳到群里,有需要的客人會私信兜兜熊下單,約定配送時間,是的,兜兜熊早已開啟了配送服務,配送員是自己的愛人,早晚各集中配送一次,也不額外收費。“每換一次菜場都非常傷筋動骨,假如之前沒有做好線上客戶的維護,可能現在就損失了一半的生意。”兜兜熊告訴記者,現在線上線下的生意各占一半,外地客戶也有不少。
在菜場經營這么多年,兜兜熊做過傳統菜市場,也做過2.0版菜場,安順市場就是典型的2.0版菜場,這里不僅賣菜,還提供刻章、修鎖、配鑰匙和家電維修等便民服務,整個菜市場整潔衛生,就像一家超市,收銀也是統一的。
在兜兜熊看來,傳統菜市場已經不符合當下人們的消費趨勢,不過她也期待入駐2.5版本菜場,“2.5版本菜場由攤位自己收銀,客人的等待時間縮短,購物體驗更棒”。
黃毅和兜兜熊都是菜場經營戶中的佼佼者,他們的共同點是產品足夠好,服務能夠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這在美天副食品公司總經理顧志君看來,并不意外,深耕菜場業態十余年,他對媒體鼓吹的各種概念都能一笑而過,“新零售、回歸實體、智慧菜場、市集……概念背后,本質并沒有改變——滿足消費人群的消費需求”。
在中國,菜市場的歷史比商超久得多。在形態上,上海小菜場經歷了馬路菜場、室內菜場和超市型菜場的轉變;在體制上,小菜場經歷了“合作化”“統購統銷”“雙軌制”和“租賃經營”的轉型。
小菜場曾經歷過繁榮的時期,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小菜場也經歷著改革的陣痛。顧志君所在的美天副食品公司,自2000年開始,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開的改革探索。在傳統菜市場的經營上規范出租柜臺的經營之外,又在2017年推出2.0版本標準化示范菜場,當時顧志君是美天平塘菜市場的經理,也是這一改革的親歷者,統一收銀,所有菜品可追溯生產地乃至生產日期、批次的模式得到市商務委的肯定,2.0版本菜場在全市得到推廣。“美天從未放棄過菜場經營管理權限,我們不愿做簡單的物業管理,靠著出租攤位做個吃老本的二房東,通過2.0版本菜場,我們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更加安全、平價、可靠的市場,也將我們和經營戶捆綁在一起,共享發展的紅利——2.0版本菜場的攤位租金不再是固定數額,而跟經營戶的營收綁定,根據品類不同進行不同點數的提點。”

線上平臺“美天菜小睿”在上海疫情封控期間發揮了重要作用。
后來,美天又在2.0版本菜場基礎上推出了“一生一市一鋪”的2.5版本菜場,在設計上著重便捷性、體驗感、鄰里關系的再塑造,不僅有菜市場的功能,也設計了集市這樣的社區商業,得到了經營戶和消費者的認可。
2021年底,美天副食品公司還開始從源頭著手,搭建自己的供應鏈,在上海本輪疫情期間,這條供應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疫情暴發后,買菜成了大家都十分關心的問題,商品運輸的最后一公里和最后100米出現了問題。美天是長寧區的區屬國企,在區里一共有19家菜市場,占長寧區菜市場總數的70%,參與了區里的保供任務,在疫情零星散發的時候,我們上線了美天菜小睿這一全新的線上渠道,隨著城市按下暫停鍵,我們將下屬三個市場設置為美天菜小睿的前置倉,而此前設置的供應鏈,則為我們解決了商品配送的堵點。”顧志君介紹,整個疫情封控期間,僅美天菜小睿這一線上平臺就配送了30多萬單生鮮貨品,特殊時期保證商品價格的同時,他們甚至堅持為消費者提供售后服務。
上海進入常態化疫情防控以來,菜市場按照防控要求對市民進行開放,客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面對來自線上線下多個平臺,甚至還有周邊無證攤販的競爭,顧志君心中另有一番打算:“疫情期間,美天菜小睿幫助許多市民買到了救命菜,未來我們打算在機制理順后,將美天菜小睿打造成獨立的運營平臺,深化供應鏈和菜市場之間的合作,不僅為普通消費者提供采買渠道,也為經營戶提供價格合理的生鮮供應,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鮮生意。”
1995年,家樂福正式進入中國,后來沃爾瑪也進場了,當時有專家學者預言,菜市場會在不久的將來被超市所取代,但20多年過去,菜市場并沒有就此消失。從業者說:市場很大,小菜場有自己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