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 厚,張悅淋,王歡芳,張路行
(湖南工業大學 商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8)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戰勝利成果、助力農村產業現代化發展、推動農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和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秶亦l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 年)》著重提出要推動鄉村產業融合、第一產業創收創新和第三產業區域建設。政策層面的推動讓農業與物流業融合發展在國民經濟各領域不斷交織匯集,促使農業與物流業績效得到逐步提升。然而,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農作物區域化、規?;a水平滯后,導致農產品貿易自由化水平較低等問題仍然困擾著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究其原因,在于現有物流業難以有效支撐農業現代化進程,農業市場化程度低的問題也大大增加了農業物流服務難度,逐漸導致農業與物流業協調效率低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因此,構建農業與物流業的子系統評價指標體系,探索兩業協調發展間動態關系,找出制約兩業高度協調發展的關鍵因素,以期設計兩業協調發展保障措施與建議,推動產業融合與農村現代化建設。
伴隨著物流概念的產生和物流實踐的發展,Mighell and Jones(1963) 最早界定了農業生產過程與物流業的縱向協調關系。在此基礎上,國外學者開始從產業供應鏈的角度研究農業與物流業互動協調發展,如Ricks and Woods(1999) 通過分析產業供應鏈參與主體,將企業市場競爭力、服務質量與兩業協調發展關系相結合。Cao(2016) 從供應鏈的角度分析了農業物流的影響因素。國內學者開始不斷關注中國農業與物流業的協調發展問題。從研究內容看,國內學者對兩業協調發展關系的研究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農業物流的相關研究,如舒輝和胡毅(2020) 基于信息化發展背景,構建農業物流生態圈理論框架,為區域農業物流建設提供建議。二是農業與物流業協調發展關系的實證研究,如程莉(2021) 運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了農業及物流業等典型服務業間發展趨勢。
綜合來看,國內外學者對于農業與物流業協調發展關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協調測度與理論方面,對農業與物流業間的動態關系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因此,本文應用VAR 模型,分析兩業間的內在關系,助力推動國家多戰略下農業與物流業的協調發展。
統計數據來自2003~2020 年《中國統計年鑒》、《湖南省統計年鑒》和2016~2019《湖南省交通運輸廳—湖南省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文中涉及到的所用運算過程均采用MatlabR2018b 和Eviwes10 完成。
20 世紀30 年代,以哈佛派為代表的產業組織理論在美國產生并興起,這一理論的核心框架即“結構—行為—績效”(SCP 分析模型),其基本原理是從市場層面研究產業競爭與發展的過程,其中產業結構決定產業行為,產業行為進而影響產業績效。在此基礎上,產業經濟學進一步從產業布局、產業結構、產業發展、產業政策等角度探析產業發展過程?;诋a業理論,本文對現有研究成果中反映農業子系統與物流業子系統的指標作頻度分析,在考慮數據可得性的基礎上,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指標(具體如表1 所示)。

表1 農業與物流業的子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運用VAR 模型對湖南省的農業與物流業的動態互動關系進行進一步研究,以期為兩業協調發展路徑選擇提出針對性建議。
(1) 單位根檢驗與分析
使用ADF 檢驗對農業與物流業的單位根進行檢驗,采用AIC 準則確定最佳滯后階數,通過數據與圖形分析,運用差分序列的檢驗類型原則確定兩業單位根的平穩性。運算可知,單位根未經差分與一階差分的農業與物流業序列處于非平穩狀態,且存在單位根。二階差分后,兩業處于平穩狀態,且均為二階單整,滿足農業與物流業協整關系檢驗的基本要求,因而運用Johansen 協整檢驗來判斷兩業間的動態關系。
(2) 協整檢驗與分析
如表2 所示,根據T 統計量下概率值與其臨界值的比較關系,拒絕無協整假設,且存在多對協整方程,即表示農業與物流業之間具有長期的共同作用、隨機趨勢,兩業間存在長期穩定的互動關系,但短期內農業與物流業之間可能存在隨機干擾,導致兩業發展偏離這種穩定關系,為明確在二階協整關系下兩業之間的短期動態調整過程,通過脈沖響應函數進行深入分析。

表2 農業與物流業的Johansen 協整檢驗
(3) 脈沖響應分析與Granger 因果檢驗
采用廣義脈沖響應分析方法對子系統的脈沖響應函數進行分析,設定其沖擊響應期為10(具體如圖1、圖2 所示)。

圖1 農業子系統對一個標準差沖擊的響應示意圖

圖2 物流業子系統對一個標準差沖擊的響應示意圖
由圖1 可知,在整個沖擊響應期間內,農業子系統(SERIE01) 前3 期的脈沖函數曲線呈現下降趨勢,并在第3 期降至低峰0.06,而后開始回升直至穩定在0.69~0.79 之間。由此可見,來自物流業發展的影響在短期會給農業發展帶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隨著時間的推演,物流業的長期效益在第3 期之后開始顯現,并具有較強的持續性。
由圖2 可知,在整個沖擊響應期間內,物流業子系統(SERIE02) 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信息能夠產生較快反應,在前2期內迅速衰退,但隨著時間的推演逐漸回升,而后基本維穩在0.09 左右。這說明,來自農業發展的影響有1 個滯后期,在第2期之后會對物流業的發展產生推動作用。
綜上,湖南省農業與物流業間具有較強相關性,且存在長期均衡和可持續的動態關系,其中,物流業的發展對農業的長期發展起顯著正向影響,農業的發展對物流業的發展起長期正向作用但影響程度較低。
本文依據產業組織理論與產業經濟學構建了農業與物流業的子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協整檢驗與脈沖響應分析了湖南省2004~2019 年農業與物流業間動態關系,確定了湖南省農業與物流業之間存在長期穩定的聯動、均衡關系,且物流業對農業的長期正向影響更為顯著。因此,應著重促進物流業發展,同時提升農業發展成果的轉化能力,以期促進兩業協調發展水平長期穩定提升,具體建議如下:
農業發展對物流業發展存在長期正向影響,但影響力度較低。十三五規劃實施以來,湖南省農業逐步向現代化、精細化發展,所以并不是農業發展落后制約了兩業協調發展,而是農業發展成果轉化能力較低,未能有效促進物流業的發展。因此,應提升農業發展成果轉化能力:一是建立完善的信息整合和共享機制,促進農業與物流業之間的信息及時交互;二是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建設,解決農業企業“小而散”的問題,帶領農業企業與物流業企業形成戰略合作關系,強化產業供應鏈管理,提升合作伙伴之間的忠誠度;三是依附鄉村振興等戰略扶持,提高農業規?;?、產業化和區域化水平,為農業物流需求提升提供經濟保障,進而提升農業發展對兩業協調發展的影響力度。
物流業發展對農業發展存在長期正向影響,且影響效果顯著,所以應持續注重物流業的有序發展,以期加大推動農業有序發展和兩業協調發展的力度。一是加強科技投入,提高農村信息化水平,使得農業物流信息和農產品市場信息更加及時、準確,降低農民的經營風險;二是加大對縣域物流業的資金和人才的扶持力度,構建功能完善的農業物流園區,并為農業物流運輸、倉儲、加工等過程提供專業化的設備和管理;三是制定相關農業物流運輸標準,提高農產品等運輸的標準化水平,助力農產品上行與工業品下行,打通農業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進而提升用戶滿意度與農業物流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