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國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當前,我國生鮮農產品由于“小生產、大流通”的特點,一般需要經過多個流通環節才能進入終端消費環節,導致“賣難”與“買貴”長期并存,同時生鮮農產品質量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農產品物流組織形式呈現“小、散、亂、差”等特點,既有生產分銷商自營物流,還有眾多的第三方物流企業,但提供綜合化、一體化的冷鏈物流企業較少。各類不同的物流主體分散化運營,缺乏有效合作,造成農產品冷鏈物流資源的浪費,也影響到農產品物流配送服務的效率與質量。生鮮農產品配送是農產品物流發展亟待解決的瓶頸,而采用傳統的物流模式難以解決根本性的痼疾。
2010 年云物流概念被物流企業界率先提出,并獲得了物流相關產學研專業人士廣泛認同,眾多專家學者認為云物流為我國農產品物流行業轉型升級提供契機,并做了大量的研究。丁麗芳(2014) 提出通過構建云物流平臺實現“農、物、商一體化”的農產品物流模式。王娟娟(2014) 指出在農產品流通中引入云物流的必要性及其運行機理。孟魁(2015) 指出農產品云物流模式內涵、價值與整合路徑。蘇霞(2020) 通過構建ISM 模型評估農產品云物流存在的系列制約因素及相關建議。王志國(2020) 基于云計算技術提出了農產品云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與冷鏈資源的整合路徑。考慮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的時效性、安全性、專業性與復雜度等特點,將云物流理念引入生鮮農產品物流,整合社會分散的冷鏈物流供給資源,形成一個虛擬物流“資源池”,通過信息共享和智能決策實現冷鏈物流資源與需求的靈活重構,從而實現生鮮農產品云配送的集約化、柔性化、智能化,能有效解決農產品配送“最后一公里”頑疾。
云配送信息平臺是生鮮農產品云配送模式的核心,面向農產品供應商、分銷商和物流配送服務商,促進信息與資源高度共享。物流配送資源的集成與分配、物流訂單的聚合與處理、物流服務的評價與監控等業務活動,都依賴云配送信息平臺的管理和控制。生鮮農產品云配送信息平臺具體功能與運作如圖1 所示。

圖1 生鮮農產品云配送信息平臺
云配送信息平臺由感知層、網絡層與應用層三大部分構成,感知層處于云配送信息平臺底層,是生鮮農產品云配送信息化的基礎,通過RFID 技術、二維條碼技術、傳感器技術和GPS/GIS 技術等智能感知技術,獲取生鮮農產品儲配與運輸過程中溫度、濕度、數量、方位等實時物流狀態信息以及物流設備設施的狀態信息,將生鮮農產品實物資源虛擬信息化,并將信息存儲在云信息平臺網絡層數據庫里,便于精確查詢、檢索、分類和準確定位。
網絡層介于云配送信息平臺感知層與應用程序層之間,主要負責把從感知層獲取的生鮮農產品配送信息和物流設備設施狀態信息、客戶訂單需求進行實時傳遞和處理,并將海量的信息實施高效、準確的云計算處理。
應用層處于云配送信息平臺最上層,是云配送信息平臺的核心,涵蓋智能配送、物流資源整合與優化、可視化監控與過程追溯等功能模塊,主要負責生鮮農產品配送業務的處理,實現生鮮農產品配送業務與冷庫、車輛等共享資源的智能化優化配置。其中智能配送模塊集訂單業務、配送計劃、配送服務評價與反饋、費用結算與收益分配等功能于一體,實現生鮮農產品訂單處理智能化、存儲配載自動化,配送路徑最優化。物流資源整合與優化模塊充分應用云計算技術的特點,根據訂單需求整合優化物流配送資源,使物流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可視化監控與過程追溯模塊依托GPS、GIS、溫控體系等強大的物聯網感知技術,一方面實現對生鮮農產品配送全程的可視化追蹤和定位,不僅監控生鮮農產品在庫環境,而且著重監視生鮮農產品在途溫濕度控制和其他不可控因素,避免運輸配送冷鏈過程中“斷鏈”,切實保障生鮮農產品質量安全。
通過云配送信息平臺,將客戶需求與社會零散的物流配送資源無縫對接,促進農產品物流配送資源的高度整合和優化,并以物流配送成本最小、配送時間最短或物流配送設備設施利用最優等作為基本目標,及時制定科學合理的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方案,形成一個協作共贏、虛擬的農產品物流配送共同體。
農產品生產商、分銷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是農產品云配送模式的運營主體,三方通過云配送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協同運營,共同打造一體化的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云配送模式運營,實現農產品流通運營的低成本、高效率。農產品生產商與分銷商屬于買賣關系,云配送信息平臺為農產品生產商提供農產品展示、農產品詢價、企業信息等三方面功能,賦予農產品分銷商三個主要功能,包括需求發布、物流配送服務反饋和農產品時效預警。雙方可通過云配送信息平臺進行交易協商,通過農產品詢價和在線交流確定最終的價格、交貨時間等交易條款,一旦雙方協商一致達成采購協議,訂單數據將傳輸給云配送信息平臺進行智能化配送處理,云平臺再根據配送地點、配送時間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共享資源等自動、科學合理地制定配送計劃。
農產品第三方物流是云配送模式的關鍵,一旦生鮮農產品的供需信息匹配成功,云配送信息平臺將調用第三方物流云端數據庫,在滿足物流配送服務供需雙方的要求下,優化整合第三方物流閑置資源,并將物流訂單信息反饋給農產品生產商和分銷商。云配送信息平臺與配送車隊人員智能手機APP 客戶端相連,配貨人員也可通過手機APP 客戶端向云配送信息平臺實時接受訂單或發布空車信息,實現配送過程中“人、車、貨”高效匹配。車輛接收云配送信息平臺配貨指令后,車載終端將導入農產品配送的訂單信息,不僅方便生鮮農產品裝車時的核查,而且有利于到達目的地卸貨時二次核對,提高配送的準確性。待生鮮農產品裝載完成后,訂單信息在云配送信息平臺上同步更新狀態。生鮮農產品裝車出庫后,在途可視化監控功能將開啟,通過GPS、GIS、北斗衛星導航、溫控設備等感知層技術實時將在途車輛的行駛路線、動態位置和農產品溫濕度等狀況反饋給物流云配送信息平臺,實現遠程監控。如果出現異常狀況,云配送信息平臺可通過短信或其他方式提醒相關人員及時采取處理措施。當生鮮農產品即將到達目的地時,會向下一級分銷商提前發送到貨通知,分銷商提前做好接貨和入庫工作,提高生鮮農產品交接效率。車輛到達配送點后,分銷商確認配送貨品信息并采用電子標簽掃描辦理入庫業務。物流配送服務完成后,云配送信息平臺將對參與配送的第三方物流企業進行科學合理的收益與成本分配,并充分考慮到相關企業對平臺資源共享的貢獻。
生鮮農產品分銷商在收到物品時,結算有關費用,同時對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配送服務質量及時給予客觀、公允的評價,并通過云配送信息平臺反饋給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督促第三方物流企業持續改善物流服務質量。更進一步,農產品生產商或分銷商可與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合作建立生鮮農產品物流中心,由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為生鮮農產品生產商與分銷商提供儲配一體化服務,農產品分銷商從農產品生產商進貨后直接運往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倉庫進行儲存,并在雙方的信息平臺實時修改相關農產品信息,方便后續管理。第三方物流服務商倉儲人員依據農產品有效期預警,實時提醒分銷商農產品存儲狀況。
通過對生鮮農產品采用云配送模式,不僅能讓更多的農產品進入冷鏈通道并保障品質與“鮮”度,還可促進生鮮農產品快速流通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但生鮮農產品云配送模式運營并不能一蹴而就,在發展的過程中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1) 改善并加大云物流基礎平臺建設力度。云配送模式的建設與發展是以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等先進的智能物流技術為依托,如果某個企業單獨建設、獨自營運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農產品作為公益性產品,政府可通過出臺相關政策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在進一步規范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標準的同時,為云配送公共基礎平臺建設等各方面的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2) 進一步轉變物流企業競爭與發展模式。目前,從事農產品物流營運的第三方物流數量較多、規模小、管理水平落后,物流企業間競爭零和博弈突出,缺乏有效協同,嚴重阻礙了云配送物流模式的發展。隨著企業競爭逐步過渡到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物流企業間應多謀求建立“雙贏”的合作模式,在競爭與合作中整合與優化物流功能,提升物流網絡運營的廣度與效率。
(3) 明晰參與企業間的利益分配與責任劃分。云配送模式是通過更多企業的參與與合作來獲取更大的收益,但利益的分配與責任的劃分較難厘清,參與企業應事先明確統一的標準和制度,避免農產品配送過程中個別企業滋生不道德的違約行為,嚴重影響云配送平臺的效益與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