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玉林
肛周膿腫是肛腸科常見急癥,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突發性肛門疼痛,其由肛周軟組織感染性化膿引起,是肛腸科一種常見且多發病。患兒肛周軟組織感染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厭氧菌、結核桿菌感染等[1]會引起急性化膿性感染,常見的臨床感染是細菌集中性聯合感染,且病情進展快,需要及時有效的進行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和患兒生活質量。臨床傳統采取分期手術治療,一期引流,二期肛瘺手術,其治療時間長,患兒疼痛明顯,恢復慢[2]。通常傳統分期手術應先切開引流膿液,形成肛瘺,再行肛瘺根治術。該方法存在治療周期長、需二次手術、治療費用高等問題。近年來,臨床采用改良一次性根治術可有效減輕患兒痛苦,降低其感染的風險,因此業界提倡采用此術式進行治療,一次性根治術相比臨床傳統治療方法,其疼痛持續時間短、手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少[3]。為此,本文選擇小兒肛周膿腫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比一次性根治術和分期手術治療肛周膿腫的臨床療效,觀察分析有效的臨床康復方案,為臨床康復提供佐證,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沈陽市肛腸醫院小兒外科收治的60 例小兒肛周膿腫患兒,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齡6~12 歲,平均年齡(8.13±2.10)歲。試驗組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齡6~13 歲,平均年齡(8.11±2.01)歲。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兒符合小兒肛周膿腫指征;符合肛周膿腫臨床診斷標準者;患兒年齡≤18 歲;患兒無胃腸內分泌疾病;患兒認知能力正常,溝通正常;家屬知情同意且自愿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存在其他疾病患兒;存在認知障礙患兒;不配合醫生,存在嚴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異常,服用鎮靜藥物,存在精神疾病的患兒。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采取臨床傳統分期手術治療,入院后首先詳細了解患兒病史,進行血常規、心電圖等基礎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對患兒進行局部麻醉,麻醉部位選擇在膿腫明顯紅腫壓痛處,用1%利多卡因3~5 ml與注射用生理鹽水混合,切口不宜過大,保證膿液引流通暢,可以適當分離膿腫腔內隔膜,然后用過氧化氫溶液清洗后放置紗布條引流,排膿結束。如果切口閉合,則再次打開切口,排出膿液,并用過氧化氫溶液更換引流條。患兒若存在感染的情況,適量應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炎癥消退后,行肛周膿腫根治術。術后密切關注患兒的病情變化。
1.3.2 試驗組 采取一次性根治術治療,患兒入院后進行常規檢查,排除手術禁忌證。術前不切開引流膿液,選擇骶管麻醉,再次檢查膿腫部位,將肛門周圍皮下組織切至膿腫腔最有利位置,盡可能探尋內口位置,引流使膿液完全流出,用手指使膿腫腔融合,將壞死組織完全清除后從切口探查膿腫腔,探查內口,修剪內口與切口之間的組織,擴張傷口兩端的皮膚,有利于傷口引流,必要時行切開掛線術,掛線起到慢性勒割和保護肛門自控功能等作用。術后正確及時換藥,徹底清理傷口分泌物。由于兒童換藥配合不夠,可換藥2 次/d,防止傷口感染和假性愈合。術后密切關注患兒的病情變化。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兒術后疼痛等級及肛門功能。兩組均于術后5 d 復查患兒肛門疼痛水平,判定標準:0 級:患兒肛門周圍無疼痛,并且不影響睡眠;1 級:患兒存在肛周疼痛,但不影響睡眠;2 級:患兒肛周疼痛明顯,并且影響睡眠;3 級:患兒肛周疼痛嚴重,睡眠困難,并且需要輸注止痛藥。肛門功能判定標準:功能正常:患兒排便正常,其大便形態、胃腸功能無異常;部分功能失禁:患兒肛門不能控制排便,污染內褲;嚴重功能失禁:患兒肛門不能自主控制排便。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疼痛等級比較 試驗組術后疼痛等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等級比較[n(%)]
2.2 兩組術后肛門功能比較 試驗組術后肛門功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術后肛門功能比較[n(%)]
肛周膿腫是臨床肛腸科常見病,且男性多于女性,是由肛腺感染至肛周間隙引起的化膿性疾病,可嚴重損傷周圍組織,導致大便失禁,同時患兒免疫功能下降和慢性便秘,會增加肛周膿腫的發生率,疾病發生時患兒疼痛難忍,抗感染治療基本無效,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4-6],因此需要一種高效治療方案。
肛周膿腫根據病變部位,以肛提肌為界,可分為低位和高位。低位膿腫是指肛提肌下方膿腫,包括肛周皮下膿腫、低位馬蹄形膿腫等,通常低位肛周膿腫多見,常有明顯如局部紅、腫及痛等臨床癥狀,其感染部位較低,早期切開引流容易操作[7-9]。針對低位肛周膿腫,傳統的臨床治療方法是急性期單純切開引流,形成肛瘺后進行肛瘺手術,缺點是分兩次治療,治療周期長,相對繁瑣,其增加了患兒的痛苦,也增加了患兒負擔,術后易復發。目前主流的手術方法為一次性根治術,其關鍵是在切開引流的同時切除內口,達到一次治愈,此術式治療肛周膿腫相對簡單易行,可減少術后繼發感染,縮短病程。能提高患兒的舒適度,減輕疼痛。但需要準確定位內口,其通常位于肛隱窩內,用探頭探查,找到內口后,將感染的肛腺和內口全部切除;對于較大的膿腔,采用主管道切開,遠端再行切開,形成對口引流,刮除膿腔內腐爛組織,使引流通暢,防止腔內壓力過高,向周圍組織蔓延,形成肛瘺[10-12]。患兒早上排便后更換敷料,換藥時應遵循切口由內向外原則,避免對傷口粗暴處理,以免患兒害怕,或不敢進食,影響傷口愈合。
本試驗結果顯示,試驗組術后疼痛等級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肛門功能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一次性根治術治療小兒肛周膿腫效果顯著,可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減輕患兒疼痛,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