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奇 于鑫淼 任麗媛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是由于胰島素絕對或相對不足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質代謝紊亂[1]。DPN 是糖尿病的眾多并發癥之一。2 型糖尿病患者誘發DPN的幾率可有25%,這也和糖尿病的病情呈正比例。現階段,DPN 的發病機理仍未明確,一般考慮是DPN 與神經營養元素減少和應激反應導致體內的循環能力下降有關。根據最近的流行病試驗證實,DPN 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殘疾的重要病因。所以現階段的首要治療方向,是盡快恢復血液供應和神經傳導,以改善DPN 的癥狀。含有維生素B12作為輔助組的毛酰胺,是一種神經營養物質,被大量使用在各種神經性疾病中。一般情況下,甲鈷胺能夠部分緩解DPN 的不適感覺,但是起效時間長,藥效時間短。同時,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基礎能力低下,會引起山梨醇在機體大量留存,進而導致周圍神經運動感覺異常。依帕司他是醛糖還原酶抑制劑,能減少山梨醇在機體的續留,進而改善DPN 的不適。依帕司他聯合甲鈷胺能減少DPN 患者的神經病變癥狀,促進周圍神經的傳遞和氧化遞增的降低,而且不易導致劇烈的不良事件。此次試驗是觀察并研究依帕司他與甲鈷胺聯合治療DPN 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樣本取自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大連市友誼醫院內分泌一科收治的40 例DPN 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 例。觀察組男11 例,女9 例;年齡51~78 歲,平均年齡(68.3±5.8)歲;糖尿病病程1~12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7.1±2.5)年;DPN 病 程0.5~8.0 年,平 均DPN 病 程(5.3±1.6) 年。對照組男10 例,女10 例;年齡53~76 歲,平均年齡(66.8±5.2)歲;糖尿病病程2~14 年,平均糖尿病病程(8.2±2.2)年;DPN 病程0.9~9.0 年,平均DPN 病程(6.1±1.8)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根據《中國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的診斷標準診斷2 型糖尿病[2];通過2017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3]診斷DPN。
1.3 納入標準 ①滿足以上診斷標準的患者;②空腹血糖<7.8 mmol/L,餐后2 h 血糖<10 mmol/L;③不包括其他的內分泌疾病。
1.4 排除標準 ①患有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②患有各種肝腎功能障礙、腫瘤或免疫缺陷等;③正在妊娠或準備妊娠,處于哺乳期的患者;④有神經肌肉缺陷病史;⑤檢測糖耐量偏高,可不滿足糖尿病診斷標準;⑥通過治療仍然無法降低血糖、血脂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經降糖控脂等治療后,血糖、血脂水平在合理范圍內。對照組給予甲鈷胺(福建華海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70137)治療,500 μg/次,1 次/d,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依帕司他(揚子江藥業集團南京海陵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840)治療,50 mg/次,3 次/d,口服。兩組患者的治療周期均為4 周。
1.6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通過專業人員使用丹麥維迪肌電圖儀檢查并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的MNCV 和SNCV。②通過檢查患者的肌電圖,根據結果評估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與治療前比較,患者感覺敏感、感覺減退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者為顯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感覺敏感、感覺減退等臨床癥狀輕微改善為有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感覺敏感、感覺減退等臨床癥狀無改善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和MNCV 比較 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 分別為(50.1±3.2)、(52.0±4.1)m/s,MNCV分別為(53.6±4.4)、(54.2±3.6)m/s;對照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 分別為(43.2±4.2)、(40.0±4.0)m/s,MNCV 分別為(45.0±5.2)、(45.1±4.1)m/s。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 和MNCV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正中神經和腓總神經的SNCV 和MNCV 比較(±s,m/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DPN 是糖尿病多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軸突變性和脫髓鞘改變[4]。DPN 的重要癥狀體現在自主神經和周圍神經的異常,如痛覺加重和四肢麻木等。試驗證實DPN 的發生率可到25%。現階段DPN 的起病機理還沒有徹底明確,通常認為長久的高血糖環境有嚴重的損傷作用,微血管病變導致供血不足;氧化應激會引起機體氧化和抗氧化系統的對抗,導致產生各種氧自由基,并嚴重傷害細胞和組織[5,6]。隨著對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冠心病的研究不斷加深,而且DPN 病程很長,所以DPN的及早治療非常關鍵。現階段,有眾多的藥物治療DPN,其作用還是以減輕患者的癥狀為主,但是卻無法延緩DPN 的惡化以及無法減輕DPN 患者的神經損傷,所以美國神經協會推薦依帕司他作為甲鈷胺的重要輔助方法[7-9]。此外,初期的高壓氧、紅外激光、中藥治療、基因療法和干細胞修復技術同樣可以治療DPN。依帕司他是一種常用的藥物,經常使用在老年人的DPN 治療過程當中,主要是通過可逆性抑制醛糖還原酶活性,降低山梨糖醇和果糖在體內的積累,從而恢復細胞內Na+-K+-ATP 酶活性,同時逆轉神經變性和細胞凋亡,依帕司他可以促進血清丙炔醛水平的降低,并增加老年DPN 患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以提高抗應答反應的能力,降低細胞損傷[10,11]。并且,依帕司他還能夠加速同型半胱氨酸的更新,在適當范圍內減少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濃度,減輕由此導致的應激狀態,降低一氧化氮的濃度,減輕老年DPN 患者的不適感覺。蛋白激酶C 過度興奮時,同樣能誘發老年DPN,而依帕司他可以抑制因高血糖誘導的蛋白激酶,并且可以擴大軸突接觸面,升高神經纖維的數量,并改善神經傳導速度。甲鈷胺是維生素B12衍生出的一種物質,它也參與生成DNA 的過程,從而影響蛋白質和脂肪的合成,同時促進軸突的生成,并改良神經組織。許多試驗證實,胰島素抵抗是代謝綜合征的根本原因,通過對此進行研究,可深化對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了解。試驗證實,依帕司他與甲鈷胺聯合應用可顯著減輕DPN患者的不適癥狀,并且可改善患者的神經傳導速度[12,13]。其他研究表明,依帕司他與甲鈷胺聯合使用可以改善DPN 患者的癥狀,加速神經遞質的轉移,降低氧化應激水平,而且不會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依帕司他與甲鈷胺結合使用,在DPN的治療中有效,這可以顯著降低患者的疼痛,并有效改善DPN 患者中位神經和常見的腓總神經的SNCV 和MNC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