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波
慢性心衰是各種心臟病的晚期表現,研究表明,我國慢性心衰患病率為1.12%~2.51%,年齡>70 歲人群患病率>11.23%,2019 年我國老年人心衰患病率約為0.9%。心腦血管慢性病發病率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增加,呈上升趨勢,患者住院率居高不下,生活質量受到嚴重損害[1]。對于慢性心衰患者的防治,傳統療法要求患者臥床休息,其具有改善患者血流外周循環、減輕心臟負擔等優點。但患者長期不活動容易引起肌肉萎縮以及靜脈血栓等疾病,以及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心臟康復運動訓練可以提高患者運動耐力和生活質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2-4]。本文采用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治療慢性心衰患者,觀察其臨床療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大連大學附屬新華醫院收治的60 例慢性心衰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4 例,女16 例;年齡56~77 歲,平均年齡(66.21±4.24)歲。試驗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55~78 歲,平均年齡(66.19±4.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超聲心動圖顯示左室射血分數<60%;經過標準藥物治療,紐約心臟學會心功能分級≤3 級,患者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正常;慢性心衰癥狀穩定時間>3 個月;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存在嚴重失代償的心衰患者;存在腫瘤及原發性肝腎疾病患者;神經骨骼疾病患者;不愿意配合研究,以及經過身體素質量表評定,無法鍛煉的患者;先天性心臟病,嚴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存在嚴重感染、精神疾病,以及嚴重肝腎功能損害的患者;不能完全理解問卷內容的患者;存在溝通障礙,先天性心臟病、心肌炎等繼發性心衰的患者。
1.3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根據病情予以患者β 受體阻滯劑、利尿劑等藥物,完善基礎檢查,在病情穩定后進行心肺運動試驗,記錄心臟超聲及心電圖等指標。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心臟康復運動訓練,住院期間,根據患者心肺運動試驗結果,對患者進行運動康復安排,患者首先進行床上運動,然后進行如步行、踏步等床邊活動,最后增加上下樓梯訓練。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運動方式并逐漸增加運動量,運動20 min/d,3 次/周,療程2 周,按康復方案進行。之后以運動心率作為目標心率,結合疲勞指數,對運動強度進行調整,訓練15 min/d,6 d/周,患者運動前熱身,運動后伸展10 min。1 周后根據患者情況,調整有氧跑步運動強度,結合患者目標心率和疲勞指數,換算成相應強度步行進行自我訓練。進行2 周有氧運動后,增加20 min 的抗阻運動,根據患者的耐受性,由徒手運動逐漸增加到彈力帶、小重量器械阻力運動,在進行心臟康復運動訓練4 周后,患者再次接受心肺運動試驗、心理和生活質量量表評估、超聲心動圖復查。康復鍛煉前應說明鍛煉強度、鍛煉方式、鍛煉時間安排,以保證患者鍛煉得當。同時,在康復鍛煉過程中應避免發生意外。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呼吸代謝參數及運動總時間。通過心肺運動試驗系統采集患者氣體代謝和心電圖數據,采用動態血壓監護儀監測血壓,患者騎電動自行車運動5 min,轉速保持在60 r/min,以5 W/min 持續增加功率后觀察5 min。記錄患者的呼吸代謝參數和運動時間,包括峰值氧耗量、無氧閾氧耗量、二氧化碳通氣當量斜率、運動總時間。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量表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心理量表評分標準:1~3 分為正常;4~7 分為焦慮、抑郁傾向;8~13 分為輕度焦慮、抑郁;14~16 分為中度焦慮、抑郁;17~20 分為重度焦慮、抑郁。生活質量采用明尼蘇達心衰生活質量評分,共18 個評價項目,分別從健康領域、心理領域和其他領域維度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總分為0~90 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差。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呼吸代謝參數及運動總時間比較 試驗組患者峰值氧耗量、無氧閾氧耗量、二氧化碳通氣當量斜率、運動總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呼吸代謝參數及運動總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呼吸代謝參數及運動總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心理量表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試驗組患者第1、2 周心理量表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心理量表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心理量表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慢性心衰為臨床上的常見疾病,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發病率逐年增高,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活動耐力的降低,生活質量下降,長期患病會導致抑郁等心理問題。國外已有大量證據證明,運動訓練治療慢性心衰是安全有效的,其可以適度降低患者住院率以及因心衰住院率[5,6]?;颊唛L期臥床不起會使血流減慢,引起深部血栓形成,降低患者的運動能力,同時會發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變化,患者肺活量下降,導致患者肺部氣體交換功能差,容易出現胸悶和呼吸困難[7-9]。目前,臨床對患者心衰康復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對運動療法安全性仍有疑慮,需要臨床積累更多的證據。通?;颊甙Y狀的改善,生活質量的提高,生存時間的延長,很大程度上都在于運動耐力的提高[10]。西方國家心臟康復治療的應用早于中國,大量實踐證明,其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復發率,患者應定期進行有氧運動,以改善其癥狀。根據成人慢性心衰診斷及治療指南,心臟康復被列為慢性穩定型心衰的推薦療法[11,12]。
本研究在臨床康復方法指導下制定有氧運動處方,在規范藥物治療基礎上,結合營養、心理、加強體外訓練治療等綜合措施,對患者進行綜合管理,觀察患者運動耐力、心功能指數的變化,比較患者治療后的心理和生活質量改變。試驗組患者峰值氧耗量、無氧閾氧耗量、二氧化碳通氣當量斜率、運動總時間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第1、2 周心理量表評分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取心臟康復運動訓練治療慢性心衰效果顯著,能夠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