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丹
急診科是醫院的重要科室之一,也是院內危急重癥救治的首要場所,能為患者后續專科治療贏得寶貴時間。作為急診科的常見病癥,膿毒癥具有病情重、變化快、死亡風險高、癥狀無特異性等特點。研究指出,86%醫生認為該病因無特異性癥狀而出現診治延誤的問題,最終發展為膿毒性休克,危及生命安全[1]。所以,認為盡早診斷膿毒癥已成為醫生評估病情、制定合理治療策略、改善臨床結局及預后的關鍵。隨著近些年我國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血清學指標檢測因診斷價值高、應用范圍廣而成為診斷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輔助方法,包括C 反應蛋白、血清降鈣素原、白細胞介素因子等,其中血清降鈣素原作為早期、侵襲性細菌感染的重要標志物,其水平>2.00 μg/L 時,警惕膿毒癥且病情嚴重。結合臨床實踐觀察,認為動態監測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變化在膿毒癥早期診斷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為此,本文就本院急診科收治的51 例膿毒癥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其血清降鈣素原水平變化,以期證實該項血清學檢測指標的早期診斷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1~12 月沈陽市第十人民醫院急診科收治的51 例膿毒癥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男28 例,女23 例;年 齡38~70 歲,平均年齡(56.20±10.07)歲;以病情嚴重程度為依據將其分為A 組(輕度膿毒癥,11 例)、B 組(重度膿毒癥,19 例)、C 組(膿毒性休克,21 例)。另選擇同期45 例體檢健康者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3 例,女22 例;年齡40~70 歲,平均年齡(57.19±11.03)歲。觀察組和對照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納入標準:①神志清楚,依從性良好;②與《中國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急診治療指南(2018)》[2]出的部分標準相符;③對研究已知曉,自愿參與。排除標準:①認知、溝通等障礙;②合并大面積創傷、心理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③研究途中因自身原因而主動退出。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觀察組和對照組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入院后,采集所有受檢者靜脈血2 ml 進行離心處理,離心時間15 min,速度3000 r/min,離心半徑13.5 cm。留取上清液,保存在-4℃冰箱內,待檢測。選擇西門子24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配套試劑盒為工具,按照酶聯免疫發光分析法檢測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注意整個操作需嚴格遵守試劑盒說明書,以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降鈣素原水平,A 組、B 組、C 組降鈣素原水平及預后情況。預后情況以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系統 Ⅱ(acute physiology chronic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 評 分、序貫器官衰竭估計(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SOFA)評分為工具評估患者預后情況,其中APACHEⅡ總分71 分,分值越高,預后越差;SOFA 評分≥2 分,視為器官衰竭(障礙)。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或F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降鈣素原水平比較 觀察組降鈣素原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降鈣素原水平比較(±s,μg/L)

表2 觀察組與對照組降鈣素原水平比較(±s,μg/L)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A 組、B 組、C 組降鈣素原水平比較 A 組降鈣素原水平低于B 組、C 組,B 組低于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A 組、B 組、C 組降鈣素原水平比較(±s,μg/L)

表3 A 組、B 組、C 組降鈣素原水平比較(±s,μg/L)
注:三組比較,P<0.05
2.3 A 組、B 組、C 組預后情況比較 A 組APACHEⅡ評分、SOFA 評分低于B 組、C 組,B 組低于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A 組、B 組、C 組預后情況比較(±s,分)

表4 A 組、B 組、C 組預后情況比較(±s,分)
注:三組比較,P<0.05
作為急診科的常見病,膿毒癥雖然具有典型的三聯癥狀(心動過速、發熱/體溫不升、呼吸增快),但是缺乏特異性,如若在24 h 左右未得到有效救治,將會發展為膿毒性休克,進而增加治療難度,危及生命安全[3]。所以,盡早診治膿毒癥對其臨床轉歸、預后恢復至關重要。
面對膿毒癥的診斷,以往選擇白細胞計數(WBC)等檢測[4],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診斷效果,但是無法鑒別區分感染類型,并且難以實現早期診斷及幫助醫生明確疾病嚴重程度,最終造成患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近些年,越來越多研究學者致力于尋找與膿毒癥有關的生物標記物,例如C 反應蛋白,其作為急性時相蛋白,正常情況下人體內C 反應蛋白含量極低,一旦人體出現病理狀態,或是遇到創傷、感染等,其水平上升,36~50 h 即可達到峰值,隨著感染程度的減輕、炎癥逐漸消失,其水平降低[5-8]。所以,認為C 反應蛋白水平變化與感染程度存在一定聯系。值得注意的是,C 反應蛋白的檢測結果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再加上特異性不強,所以僅能用于膿毒癥的排除性診斷。
降鈣素原也是一種生物標記物,屬于降鈣素的前體,被廣泛用于診斷細菌感染、指導抗生素的合理應用。研究指出,在全身嚴重感染時,降鈣素原水平在2~4 h 即可檢測到,并且約8 h 左右即可達到峰值。就健康人而言,體內血清降鈣素原水平<0.1 μg/L,而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膿毒癥、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清降鈣素原平均值分別為0.6、3.5、6.2、21.3 μg/L[9-12]。所以,認為動態監測降鈣素原水平變化即可及時檢出膿毒癥及判斷其病情嚴重程度,以指導醫生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控制病情進展,改善臨床結局。
本研究就急診科膿毒癥患者開展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降鈣素原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降鈣素原水平低于B 組、C 組,B 組低于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APACHEⅡ評分、SOFA 評分低于B 組、C 組,B 組低于C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隨著病情逐漸加重,血清降鈣素原水平明顯增高,且隨著血清降鈣素原水平的增高,患者預后越差。根據上述結果,認為降鈣素原在急診膿毒癥患者早期診斷中具有一定的指導性意義,能夠明確膿毒癥嚴重程度分級,預測預后情況。另外,建議急診科工作人員在實踐工作中定期參與相關培訓,學習、掌握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方面的知識,以強化急救意識,增強危重癥早期識別能力,提高急救團隊合作整體配合能力,以減少死亡風險,提高患者存活率。同時在工作中應該結合患者實際病情、癥狀體征,選擇多項指標進行輔助診斷,以指導制定合理的治療決策。
綜上所述,降鈣素原可輔助膿毒癥的早期診斷,評估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情況,指導臨床采取相應治療措施,促進患者預后恢復。今后仍需開展大樣本研究試驗,以期豐富研究成果,不斷提高研究結論的科學性、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