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玲
膝關節是人體關節中負重最多且運動量大的關節,也是最容易受到損傷的關節,膝關節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在青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造成膝關節損傷的原因有很多,主要由外傷引起,如摔傷、跌傷、高處墜落傷、扭傷,這些都是引起膝關節損傷最主要的原因。其主要表現為腫脹、疼痛、無法伸直等臨床癥狀,嚴重時甚至會誘發骨性關節炎及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膝關節容易受到損傷,而損傷的修復程度又與患者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因此對于膝關節損傷患者盡早做出正確的影像診斷是十分必要的,現階段臨床上主要使用CT 方法診斷膝關節損傷,而這種方法對醫師的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花費也較高,不被患者所接受[1],這就要求影像學診斷達到較高水平。超聲診斷為一種簡便、快捷、經濟而有效的輔助檢查方法,高頻超聲在當前具有非常高的診斷價值,可以準確判斷膝關節的病變程度。對此本研究以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膝關節損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膝關節損傷應用高頻超聲診斷的價值,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2019 年2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90 例膝關節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②關節邊緣形成骨贅及膝關節腫痛患者;③患者臨床資料均完整;④患者對本次研究均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①凝血障礙患者;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肝腎功能異常患者;③患者存在嚴重的精神障礙,無法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④研究中途退出患者。按照住院先后順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5 例。對照組中男女比例30∶15;體質量指數22~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34±1.73)kg/m2;損傷原因:車禍1 例,硬物碰撞3 例,高處墜落30 例,跌倒10 例,其他1 例;病程最短4 d,最長2 年,平均病程(1.13±0.35)年。觀察組中男女比例25∶20;體質量指數22~27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4.36±1.72)kg/m2;損傷原因:車禍2 例,硬物碰撞4 例,高處墜落28 例,跌倒8 例,其他3 例;病程最短3 d,最長2年,平均病程(1.15±0.34)年。兩組患者性別、病程、體質量指數及損傷原因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s)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n,±s)
注:兩組比較,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CT 診斷。儀器選擇飛利浦醫療CT 機。事先調整CT 掃描參數,取患者仰臥位,保持雙膝關節伸直,同時借助機械對膝關節予以固定。使患者足部先進入設備,然后對雙膝放平進行掃描,最先掃描脛骨近端,設置掃描參數為1~2 mm,同時精確觀察骨窗處病情,掃描完成后將影像數據降低,同時提交給工作臺給予處理,接著進行圖像數據的重建。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高頻超聲診斷。高頻超聲儀器由深圳市華永昌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將患者置于常規臥位或坐位,屈膝45°,使膝關節處于暴露狀態,按照順序檢測患處位置,分為后區、外側、內側、前區。同一醫師檢查,探查的內容包括患側髕上囊積液深度、月牙狀纖維軟骨和滑膜厚度及血流狀況等,實時查看韌帶、肌腱在松弛和緊張狀態下圖片。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膝關節損傷檢出情況,其中損傷類型包括髕骨骨折、脛骨骨折、韌帶損傷、其他。檢查結果由兩名以上醫師共同完成,達成一致意見。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檢出髕骨骨折10 例,脛骨骨折8 例,韌帶損傷6 例,其他11 例,總檢出率為77.78%;對照組患者檢出髕骨骨折7 例,脛骨骨折9 例,韌帶損傷2 例,其他6 例,總檢出率為53.33%。觀察組患者膝關節損傷總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膝關節損傷檢出情況比較[n(%)]
人體結構非常特殊,因暴力而受損,容易損害膝關節,且膝關節很重要,對此,有必要進行科學有效的診斷。通常膝關節損傷表現為膝關節韌帶及半月板損傷,半月板在常規X 線下不顯影,直接診斷作用不大;關節鏡及膝關節造影盡管具有非常高的精準度,但會對患者構成損害。
影像學診斷是臨床中常用的一種輔助診斷方式,其中就包括CT 診斷。采用CT 對患者進行診斷,醫生可清晰的在立體CT 上看到跟骨局部圖像,同時運用電子信息技術,結合實際畫橫斷面圖像,以此重新組建橫斷面二維圖像,協助醫生掌握骨折情況[2]。且CT 三維重建技術具有很強的立體感,三維重建能直接、清晰且立體顯示跟骨骨折狀況、跟骨組織病變具體情況。CT 診斷應用于臨床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診斷半月板損傷、骨挫傷等各種類型膝關節損傷時,診斷價值和效果并不理想[3]。且CT 診斷屬于輻射性診斷,會對人體造成一定影響,因此在相關疾病診斷中,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有待商議[4]。伴隨醫療技術水平的提高,高頻超聲用于膝關節損傷的診斷中價值較高。高頻超聲具有非常高的精準性,能夠判斷患者是否是膝關節損傷,且準確找到損傷處,對損傷狀況給予描述,指導治療方法的選擇,且高頻超聲對關節積液、血流情況及骨關節周圍的軟組織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5-7]。所以,使用高頻超聲能夠清晰呈現膝關節的股骨、脛骨、髕骨及組織周圍環境變化情況。在正常狀態下,膝關節半月板形狀為三角形,中等強度回聲,分布均勻;經超聲檢查滑膜增厚厚度約2 mm 且檢查未見明顯的血流信號;髕上囊呈薄層,可見少量積液(液體深度<2 mm)[8,9]。但當膝關節半月板遭受破壞,高頻超聲檢測發現,半月板區夾雜著點狀或條狀強回聲且突出于基線外,內側副韌帶損傷,軟組織挫傷水腫;髕上囊積液時,高頻超聲顯示可見無回聲區;表現為滑膜炎癥,出現滑膜充血,大量新生血管生成時,高頻超聲可見血流信號[10-12]。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檢出髕骨骨折10 例,脛骨骨折8 例,韌帶損傷6 例,其他11 例,總檢出率為77.78%;對照組患者檢出髕骨骨折7 例,脛骨骨折9 例,韌帶損傷2 例,其他6 例,總檢出率為53.33%。觀察組患者膝關節損傷總檢出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膝關節損傷行高頻超聲診斷獲得了較高的檢出率。
綜上所述,高頻超聲診斷膝關節損傷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可為后期治療奠定良好的基礎,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