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姣
結核性胸膜炎是臨床常見疾病,該疾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及其代謝產物進入高度過敏狀態膜腔后發生的疾病,且是導致胸腔積液的主要原因。結核性胸膜炎的主要臨床癥狀是胸痛、肩背疼痛、呼吸困難、嘴唇發紺、發熱、盜汗、食欲減退等,若未及時進行治療,可造成支氣管胸膜瘺、呼吸衰竭、膿胸、胸腔積液等并發癥,嚴重時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目前,對于結核性胸膜炎的治療,臨床主要措施為間斷、反復胸腔穿刺抽液以及藥物治療,雖然具有一定的療效,但是患者極易發生胸膜肥厚,對預后有較大的影響[2]。本文實施對照分析,選擇在本院治療的86 例結核性胸膜炎患者作為探究主體,分組后分別采取不措施進行治療,探討中心靜脈導管引流聯合尿激酶注入的治療價值,具體研究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9 月~2021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6 例結核性胸膜炎患者作為探究主體,以隨機分組法分為試驗組和參照組,各43 例。參照組中,男24 例,女19 例;年齡最大78 歲,最小25 歲,平均年齡(41.56±3.68)歲;體重49~69 kg,平均體重(59.56±3.22)kg。試驗組中,男22 例,女21 例;年齡最大77 歲,最小26 歲,平均年齡(41.53±3.58)歲;體重50~68 kg,平均體重(59.52±3.22)kg。兩組性別、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本次研究獲取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屬的知情同意,同時自愿與本院簽訂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后開展研究;經體格檢查、胸部CT、X 線片、血清學、超聲等相關檢查確診為結核性胸膜炎;年齡18~80 歲。
1.2.2 排除標準 存在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傳染性疾病、嚴重肝腎疾病、慢性疾病等患者。
1.3 方法 參照組予以常規治療,主要是應用抗結核藥物治療,具體為:異煙肼300 mg,1 次/d;吡嗪酰胺片500 mg,3 次/d,利福平膠囊450~600 mg,1 次/d;乙胺丁醇片750 mg,1 次/d。同時予以胸腔穿刺抽液治療,通過超聲檢查確認穿刺部位后進行胸腔穿刺抽液術,實施2~3 次/周,持續治療2 周。
試驗組予以中心靜脈導管引流聯合尿激酶注入治療,以超聲確定置管位置,將中心靜脈導管置入胸腔,連續引流胸腔積液直至干凈。完成引流后,將10 萬U 尿激酶、50 ml 氯化鈉溶液(0.9%)混合后通經中心靜脈導管注入胸腔,夾閉導管,24 h 后抽盡胸腔內液體,引流后2~3 d 重復予以患者尿激酶注入治療,直至引流干凈,連續治療2 周[3]。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腹水基本吸收時間、胸腔積液引流時間、胸腔積液引流量以及胸膜厚度,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水平,并發癥發生情況。根據《常見疾病診斷和療效判斷標準》制定療效判定標準:顯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胸水完全吸收,不見明顯的胸膜粘連及肥厚;有效:胸水大部分吸收,有較明顯的胸膜肥厚,可延伸至膈圓頂以上;無效:治療完成后仍見胸腔積水,有明顯的胸膜粘連。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肺功能指標:通過超聲心電圖檢測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主要指標包括FVC 與FEV1。并發癥包括胸膜肥厚、胸膜結節影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3.02%明顯高于參照組的76.7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的腹水基本吸收時間、胸腔積液引流時間、胸腔積液引流量以及胸膜厚度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腹水基本吸收時間、胸腔積液引流時間均短于參照組,胸腔積液引流量、胸膜厚度均小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腹水基本吸收時間、胸腔積液引流時間、胸腔積液引流量以及胸膜厚度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的腹水基本吸收時間、胸腔積液引流時間、胸腔積液引流量以及胸膜厚度比較(±s)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FVC 與FEV1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FVC 與FEV1均大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L)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指標水平比較(±s,L)
注:與參照組比較,aP<0.05
2.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迅速,人口流動性日益增大,結核性胸膜炎的臨床發生率不斷升高,調查數據顯示該疾病在結核病中的占比達到了2.5%[4]。結核性胸膜炎是一種胸膜炎癥性疾病,多伴有胸腔積液,胸腔積液的主要成分是淋巴細胞、大量纖維蛋白、紅細胞等,會降低患者的肺功能,進而影響其生活質量[5]。若結核性胸膜炎未得到及時治療,則可造成胸膜變厚、粘連,同時形成包裹性的積液,顯著增加治療難度。結核性胸膜炎治療核心是在規范藥物治療基礎上及時抽取胸腔積液,因此,選擇適宜的胸腔積液排出方式對改善疾病預后非常重要[6]。
傳統定期胸腔穿刺排出積液需進行多次穿刺,顯著增加了氣胸、胸膜反應等并發癥風險,同時還增加了護理工作量,因而效果并不顯著[7]。中心靜脈導管引流的應用顯著降低了對患者的損傷,且基本不會誘發并發癥,患者舒適度較好,但是該種治療方式發生堵塞的可能性較高,極易出現引流不暢情況,嚴重時會產生纖維包裹性胸腔積液[8]。因此,在實施治療過程中,注入尿激酶可沖洗干凈積液,提高引流速度,且治療時無不良反應[9]。尿激酶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纖溶酶原激活物,可直接激活纖維蛋白溶酶,促進轉化成纖溶酶,可對纖維蛋白進行水解,有利于徹底引流胸腔積液[10]。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參照組,腹水基本吸收時間、胸腔積液引流時間均短于參照組,胸腔積液引流量、胸膜厚度均小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FVC 與FEV1 均大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充分證實了中心靜脈導管引流聯合尿激酶注入治療結核性胸膜炎的價值。
綜上所述,在結核性胸膜炎的臨床治療中,應用中心靜脈導管引流聯合尿激酶注入治療的效果更為理想,可顯著縮短胸腔積液引流時間,降低并發癥風險,改善肺功能,存在臨床實施、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