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超 汪玲燕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神經病變之一,可導致足部潰瘍和截肢并影響自主神經、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功能[1]。巨大的治療成本、疼痛對功能的干擾和殘疾導致了身體生活質量水平的顯著降低。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逆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進展,現有的治療方法只能緩解癥狀。西藥如普瑞巴林、多洛西汀和甲鈷胺通常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但可能導致口服副作用,甚至嚴重藥物不良反應。經科學研究證實,中藥足浴可以促進微循環,提高皮膚滲透性,增加藥物吸收。穴位治療如穴位按摩、穴位貼敷、穴位針灸等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可避免藥物不良反應,是重要的療法之一[2]。本文的目的是通過系統回顧及Meta 分析對中醫足浴聯合穴位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進行分析。
1.1 檢索策略 從成立到2022 年2 月,檢索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 Library。檢索詞:中文檢索詞包括“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穴位治療”、“穴位注射”、“穴位貼敷”、“穴位按摩”、“中藥足浴”、“中醫足浴”;英文檢索詞包括“Chinese medicine foot bath”、“lavipeditum”、“acupoint injection”、“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采用主題詞結合自由詞檢索,對納入研究的參考文獻列表進行手工檢索。
1.2 文獻納入標準 包括根據指南[1]診斷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包括在糖尿病常規治療基礎上同時接受中醫足浴和穴位治療的患者;試驗及對照組接受標準治療、護理或康復治療,包括監測和評估、血糖控制、癥狀治療和預防教育。
1.3 文獻排除標準 重復發表及無法獲取全文的文獻;干預措施敘述不完整或非隨機對照試驗(RCT)的文獻。
1.4 文獻篩選與資料提取 數據庫中檢索出的全部文獻由兩位作者獨立地根據文獻的題目和摘要進行初篩。根據預先制定的納入和排除標準進行二次篩選。對于兩人意見不一致的文獻,經討論后納入。
1.5 質量評價 兩位作者采用統一的資料提取表,包括第一作者、發表時間、樣本量、干預措施、干預時間、療效指標等。采用Jadad 量表對RCT 從隨機方案及其隱匿、盲法、描述退出與失訪病例的原因及例數進行評價,1~3 分視為低質量,4~7 分視為高質量。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RevMan5.3 軟件進行Meta 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相對危險度(RR),連續性變量采用均數差(MD)或標準化均數差(SMD),均以95%可信區間(CI)表示。通過χ2檢驗判斷異質性,若P>0.1,I2<50%,采用固定效應模型;若P<0.1,I2>50%,選擇隨機效應模型,使用敏感性分析評價結果的穩定性。
2.1 文獻檢索結果 檢索相關文獻235 篇,經Endnote 篩選后最終納入21 篇文獻[3-23]進行研究,篩選流程見圖1,基本特征見表1。

圖1 文獻篩選流程及結果

表1 納入研究基本資料

續表1
2.2 文獻質量評價 納入的21 篇文獻均報告為隨機試驗,根據Jadad 量表,11 篇文獻評分為1 分;8 篇文獻評分為3 分;2 篇文獻評分為4 分,納入文獻質量較低。21 篇文獻均未運用盲法,僅有兩篇文獻[7,23]描述退出與失訪病例的原因和例數。
2.3 Meta 分析結果
2.3.1 有效率 納入文獻中有17 篇文獻描述了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治療的療效。其中有7 篇[3,8,14,15,18-20]治療組采用的方法是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按摩,7 篇[10,12,13,16,21-23]治療組采用的方法是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注射,3 篇[6,9,17]治療組采用的方法是中藥足浴聯合穴位貼敷。異質性檢驗結果(I2=83%,P<0.00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RR=1.29,95%CI=(1.16,1.44),Z=4.70,P<0.00001]。見圖2。

圖2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的森林圖
2.3.2 脛神經MCV 4 項[5,7,10,18]研究報告了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脛神經MCV 的影響,異質性檢驗結果(I2=85%,P=0.0001),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治療組患者脛神經MCV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4.47,95%CI=(1.92,7.01),Z=3.44,P=0.0006]。見圖3。

圖3 治療后兩組脛神經MCV 比較的森林圖
2.3.3 脛神經SCV 4 項[5,7,10,18]研究報告了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脛神經SCV 的影響,異質性檢驗結果(I2=71%,P=0.02),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治療組患者脛神經SCV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3.03,95%CI=(1.46,4.61),Z=3.77,P=0.0002]。見圖4。

圖4 治療后兩組脛神經SCV 比較的森林圖
2.3.4 腓總神經MCV 4 項[6,7,9,18]研究報告了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腓總神經MCV 的影響,異質性檢驗結果(I2=69%,P=0.02),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治療組患者腓總神經MCV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2.99,95%CI=(1.61,4.38),Z=4.23,P<0.0001]。見圖5。

圖5 治療后兩組腓總神經MCV 比較的森林圖
2.3.5 腓總神經SCV 5 項[6,7,9,17,18]研究報告了藥足浴聯合穴位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腓總神經SCV 的影響,異質性檢驗結果(I2=76%,P=0.003),采用隨機效應模型。治療組患者腓總神經SCV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D=3.54,95%CI=(2.17,4.90),Z=5.07,P<0.00001]。見圖6。

圖6 治療后兩組腓總神經SCV 比較的森林圖
2.4 敏感性分析 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治療與對照組總有效率的Meta 分析存在較大異質性,遂進行敏感性分析。采用逐篇排除法,剔除1 篇[14]對療效指標描述不準確的文獻行敏感性分析,選取有效率為結局指標,Meta 分析結果顯示,研究間異質性較小(I2=19%,P=0.23),故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Meta 分析。結果顯示中藥足浴聯合穴位治療可提高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治療的總有效率,具有統計學差異[RR=1.32,95%CI=(1.25,1.40)],結果與原結論一致。
中醫理論中,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血痹”“痿證”范疇,導致患者血氣難以流向四肢,引起麻木、脹、疼痛。中藥足浴是基于影響促進氣的流動或分散血瘀的中醫理論,并廣泛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穴位治療則是通過按摩、針灸、貼敷等方法刺激人體穴位、經絡和局部足反射區的治療方法,通過刺激穴位調節神經-體液-免疫系統,達到促進氣血循環、調節氣血瘀滯的狀態而發揮作用。
本研究納入21 例隨機對照試驗,共1679 例患者,治療組和對照組在干預前基線水平具有可比性。納入試驗的質量較低,多數試驗均未描述具體的隨機方案、分配隱藏及盲法,方法學質量較低,導致偏倚風險。納入文獻中穴位治療方法、頻率、時間、療程、中藥足浴方以及實施人員不同,存在一定的干預異質性,可能會對結果產生影響。
綜上所述,中醫足浴聯合穴位治療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不僅可以提高治療總有效率,還可以提高腓總神經MCV、SCV,脛神經MCV、SCV。但由于現有文獻質量低、樣本量小,需要多中心、高質量的臨床試驗進一步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