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娟
急性中毒是兒童意外傷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幼兒期及學齡前期以誤服藥物、毒物最為多見,青春期以自服藥物、毒物為多見[1]。藥物或毒物服用后若能及時就診,積極處理,基本能夠得到緩解,但由于家長或相關監護人疏忽導致患兒不能得到有效治療,可能危及生命。本研究擬通過分析116 例急性中毒患兒主要中毒原因,為兒童急性中毒防護提供依據。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8 年1 月~2020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116 例急性中毒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門診38 例,住院78 例;男64 例,女52 例。納入標準:年齡1~14 歲;符合《急性中毒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中相關診斷標準[2];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確診為一氧化碳中毒者。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患兒的病歷及隨訪記錄,分析中毒患兒的年齡、中毒原因、所涉及的毒物種類、中毒途徑及癥狀、預后情況。
116 例中毒患兒男女比例為1.23∶1;主要集中在1~5歲及12~14歲人群,分別占總例數的62.93%(73/116)和25.00%(29/116)。所涉及的毒物主要以藥物中毒為主(75.86%,88/116),其中降壓藥占比為8.62%,抗生素占比為7.76%,解熱鎮痛藥占比為9.48%,鎮靜藥、抗癲癇藥、抗抑郁藥占比為12.93%,抗過敏藥占比為3.45%,甲狀腺素占比為2.59%,感冒藥占比為2.59%,止咳平喘藥占比為3.45%,其他藥物占比為8.62%,外用藥占比為16.38%;農藥、殺蟲藥、滅鼠藥中毒占比為12.07%,酒精中毒占比為1.72%,食物中毒占比為3.45%,汞中毒占比為6.90%。均為經口攝入毒物,誤服85 例,占比為73.28%,因生氣或尋求刺激自服者31 例,占比為26.72%。誤服者主要集中在1~5 歲兒童,其中男童46 例,女童27 例,自服藥物中毒31 例中12~14 歲29 例(93.55%),10 歲和11 歲各1 例,男童9 例,女童22 例。患兒藥物或毒物中毒后10 min~1 h 就診者58 例(50.00%),2~6 h 就診者49 例(42.24%),>6 h 就診者9 例(7.76%)。所有患兒根據中毒種類及癥狀給予相應治療,以催吐、洗胃、促進毒物排泄為主,完善相關檢查,明確有無臟器損害。大部分患兒得到有效治療,預后較好,有1 例因誤服致死量(70 mg)的硝苯地平,雖經洗胃、促進毒物排泄等措施積極搶救仍死亡;1 例出現急性肝衰竭轉入上級醫院行血液凈化治療后恢復良好。見表1。

表1 116 例急性中毒患兒中毒原因、所涉及的毒物種類、中毒途徑、癥狀及預后分析
3.1 性別、年齡與中毒原因分析 本研究中急性中毒1~5 歲兒童最多,其次是青春期兒童,嬰兒組最少。1~5 歲組兒童男多于女,青春期組女多于男。分析原因:①幼兒及學齡前期兒童活動能力逐漸增強,活動范圍隨之擴大,但缺乏安全意識,不懂得辨別外界食物的好壞,而有些藥物或毒物包裝特別,顏色鮮艷,尤其引起幼兒的注意,導致誤服或身體接觸;對危險事物缺乏正確的認識,喜愛模仿家長行為;②1~5 歲組兒童男多于女,與我國男性出生率高、男童更活潑好動,且好奇心強有關;③青春期軀體及心理的雙重變化使個體容易產生自殺等各種極端行為及負性情緒問題,同時處于學習難度增大、考試升學等壓力下;有獨立性,能接觸到酒精、成癮性藥物等;④青春期女性具有感情細膩、思維具體、情感脆弱、依賴性強等心理特征,是自殺行為的高危因素[3,4]。
3.2 中毒原因及毒物種類分析 以心血管藥、鎮靜催眠藥、抗精神病藥、抗生素、平喘藥、外用藥等較多。分析原因:①現代社會工作壓力大,年輕父母沒有足夠的時間照顧孩子,由老人幫助照顧孩子,但老人通常會伴隨心血管等系統疾病,長期口服藥物,導致孩子隨時有機會觸及,造成誤服;②家庭成員對幼兒有誤服藥物可能認識不夠,對藥物管理隨意,甚至用飲料瓶和礦泉水瓶盛裝農藥、洗滌劑、消毒劑等有害液體[5];③由于我國近年來抑郁癥、失眠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患者比例明顯增加,導致兒童抗精神病藥、鎮靜催眠藥、心血管藥物中毒的比例逐年上升;④父母離婚是當代兒童面臨的最嚴重、最復雜的精神健康危機問題[6];⑤我國教育仍然以應試教育為主導,中學生學習興趣未得到較好的培養,感受到更大的學習壓力,同時接觸到網絡、電視、酒吧等豐富多彩的娛樂生活,容易滋生厭學情緒,而且處于叛逆期,很容易發生一些極端行為;⑥本研究中發現青春期兒童為了需求刺激,結伴口服卡馬西平、止咳藥加可樂或者檳榔[7],以達到興奮、欣快感,但常因中毒現象在急診就醫,以往未有相關報道。提示成癮性藥物濫用在青春期兒童盛行,家長、學校應加以關注及杜絕。
3.3 診斷與轉歸 大部分兒童家長能提供可靠的毒物、藥物攝入史,青春期兒童由于獨立性更強,處于昏迷、意識模糊時造成中毒物不明確,給治療帶來困難;對兒童急性中毒救治主要是催吐、洗胃、導瀉、利尿、沖洗皮膚等方式促進毒物代謝,針對毒物種類給予相對應的解毒藥物。大部分患兒癥狀緩解出院,有1 例口服致死量的硝苯地平經積極搶救無效死亡,1 例生吞魚膽出現急性肝衰竭轉入上級醫院治療。
針對兒童急性中毒情況提出以下建議[8-12]:①家長加強平素藥物管理,禁用礦泉水瓶、飲料瓶當容器,在農村加強農藥、鼠藥等管理;②培養1~5 歲兒童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③改善家庭環境及教養方式,尤其對正處于人生轉折點的青春期兒童,家長應及早發現孩子的行為及情緒問題,及時給予正確引導,普及心理危機及其應付對策的知識加強對自殺的預防;④學校開展中學生心理衛生健康教育,建立心理檔案、開展心理咨詢,關注高危人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革教育模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⑤國家醫藥管理系統加強卡馬西平、止咳等帶有成癮性性藥物管理;⑥醫療保健、學校等相關社會團體利用微信平臺社會化宣教急性中毒危害及中毒后急診急救的知識[7]。
綜上所述,1~5 歲及12~14 歲兒童是急性中毒高發人群,幼兒期及學齡前期兒童易發生誤服藥物、毒物中毒,故家長要提高認識,了解其危害性,加強藥物、毒物管理和對孩子的看護;青春期兒童主要是自服藥物、毒物,提示家長改善家庭環境及教養方式,老師、醫生、醫藥機構及全社會的人們加強對青春期兒童心理衛生教育,普及心理危機應付對策,減少接觸成年人的娛樂活動,加強成癮藥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