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魏能
海外擷英
喬木大戟, 世界最高大的大戟科多肉植物
李濤1, 魏能2
(1. 廣東省林業事務中心,廣州 510173; 2.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武漢 430074)
喬木大戟(英文名,Kedi)為大戟科(Euphor- biaceae)大戟屬()植物,學名為EPax,是東非地區廣為分布的一種森林樹種。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該種卻一直被稱為A.Rich.(倒卵葉大戟)。
1851年,Richard Achille以采集自埃塞俄比亞的為模式發表。1912年,Brown在《熱帶非洲植物志》()中,錯誤地將用于指代前文提及的喬木大戟,并一直被人們沿用。直到1990年,Gilbert發現實際上為東北部分布的J.F. Gmel.(巒岳)。因此,應當被處理為的異名,同時選擇Pax作為該樹種的學名。
喬木大戟為熱帶東非地區特有,從北部的厄立特里亞向南分布至贊比亞的北部地區,分布于海拔1 800~2 500 m的東非高原,為顯著的非洲山地森林植被成分(圖1: A, B)。在大戟科大家族中,約有1 000種為多肉植物,而喬木大戟高度可達30 m, 胸徑可達0.9 m (圖1: C, D),當之無愧為世界最高大的大戟科多肉植物。其種加詞“ampliphylla”為大葉的意思,指的是新生枝條具寬大的葉片(圖1: E), 而其他同類型的喬木類大戟屬植物則通常葉片退化甚至消失。與其他大戟屬植物類似,該植株全體具白色乳汁,具有較強的毒性。但非洲當地人會在粥中加入少量的幾滴乳汁,以此達到治療便秘的效果。喬木大戟木材質地柔軟(圖1: F),在當地被用于制作鼓、水壺、木琴和喇叭等,焚燒之后的木材還可用于制作黑火藥。
喬木大戟的樹干下部通常不分枝,而上部多分枝,呈圓冠狀。莖干具3(4)條脊,具托葉刺,僅新生枝條具葉片,葉片長達15 cm,寬6 cm。杯狀聚傘花序,多數雄花圍繞中間的一朵雌花排列,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2裂。蒴果12 mm×16 mm,近球形,成熟時由綠色變為紅色,具3棱(圖1: G, H)。
在科技“走出去”戰略和“一帶一路”產業聯盟的背景下,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聯合國內外多家相關單位,于2013年成立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隨后的2015年,正式啟動《肯尼亞植物志》的編研,每年對肯尼亞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系統而全面的植物本底調查。其中,在對肯尼亞西部地區的Cherangani Hills進行考察時,科考隊恰好遇到雨季時節連根拔起的喬木大戟,有幸近距離觀察和丈量了喬木大戟碩大的身軀。值得一提的是,以喬木大戟為代表的非洲高大柱狀大戟屬植物,與美洲的仙人柱類群構成植物為適應干旱而趨同演化的教科書式經典案例,它們背后的起源與演化之謎已然成為進化生物學上令人興奮的話題。自2021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大會在昆明召開以來,公眾對世界生物多樣性的了解有了更大的需求,關注生物多樣性已成為自然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粵港澳大灣區自然教育起步早,需求已向多樣化與高質化發展,廣東目前已建立自然教育基地100家,其中包括以華南國家植物園為代表的高端自然教育基地5家。聯合科學家對海外特殊植物類群進行專業介紹將對公眾了解植物多樣性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圖1 喬木大戟。A, B: 生境; C: 粗壯的樹干; D: 雨季期間連根拔起的植株; E: 新生枝條具寬大的葉片; F: 莖干的橫切面; G, H: 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