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雪 岳 盼
青海省教育技術裝備中心(810000) 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100080)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教育主管部門如何實現政策落地,學校如何提供高質量的課后服務,學生如何進行高效、高質量學習,校外素質教育如何健康發展,成為廣大教育戰線工作者和千家萬戶關注的焦點和熱點。事實上,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多年間,教育主管部門與時俱進,前后頒布的中小學減負政策,由改善學生身體素質為中心演變到提升教育質量為中心、由緩解升學壓力為目標演變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宗旨。目前的減負政策正處于全方位深化改革的新時期[1],中小學減負范圍從線下監管拓展到線上治理,實現全方位督導。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在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沖擊之下,學生學業競爭加劇,家庭經濟負擔過載,給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帶來了重大挑戰,“雙減”政策正深刻地改變著義務教育的格局,不斷撥正義務教育階段的理念與實踐,實施一年來,各省相繼出臺“雙減”政策的落實舉措,結合各地區省情學情教情,試圖從作業質量、課后服務、教學質量、校外培訓監管、家庭教育等多維度多角度落實政策。從“題海”中解脫出來的廣大學生,如何高效、高質量利用彈性時間成為新的聚焦點,中小學圖書館無疑是學生課后拓展知識、豐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門徑。本文旨在探索“雙減”背景下開展學生閱讀活動路徑,充分發揮圖書育人功能,以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
2018年,教育部頒布新版《中小學圖書館(室)規程》(以下簡稱《規程》),自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門從建設、配備、管理、應用、培訓、評估等方面入手,推動各地中小學圖書館工作逐步向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發展[2]。在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進程中,“雙減”政策進一步強化學校和課堂主陣地作用,對新時代中小學圖書館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當前學生的閱讀行為在社會發展的推動下呈現多元化態勢,但校園圖書館仍是學生在校閱讀的主要場所,是學校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
研究表明,有效開展義務教育階段閱讀活動仍然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一是資源配置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劉強等[3]通過對經濟發達程度不同的三大區域6個省市169所學校的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學校都有獨立的圖書館(室),但館舍面積、環境設計與布置、藏書量、電子閱讀設備等方面仍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筆者在青海省域內的調研也發現各級各類學校閱讀資源分配不均衡,鄉村小規模小學閱讀資源匱乏的問題尤為突出。在對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各縣22所小學(抽樣覆蓋率82%)的抽樣調查中發現,雖然所有學校都具備獨立的圖書館(室)或閱覽室,但是閱讀環境缺少必要的設計和布置,只有有限的閱覽桌和書架,缺少溫馨舒適的閱讀氛圍。由22所小學整體計算出的生均圖書冊數達到了青海省生均圖書冊數要求標準(小學生均30冊),但就單所學校計算的結果來看,11所學校的生均圖書冊數不達標,19所學校報刊種類、數量都偏少。每校每年新增圖書冊數達不到生均1本的要求。二是承擔閱讀指導的教師隊伍專業化程度低。閱讀指導有效性主要依賴語文教師、圖書管理人員的專業化程度,當前的閱讀指導存在目標不明確、形式單一、核心素養滲透不足等問題[4],閱讀內容局限在課內,閱讀方法拘泥于朗讀和精讀,都不利于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指導不到位的情況下,學生很難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技巧,很難提升自主閱讀綜合能力。資源整合利用策略單一,缺乏系統性和可持續性,在考試指揮棒的驅動下,閱讀的目的性增強,興趣性減弱,閱讀活動開展得死板機械缺乏靈動。在“大語文”時代,更應提倡以廣泛閱讀為抓手,以語文學科教育為起點,促進跨學科多領域的融合與滲透,充分發揮學生在閱讀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激發閱讀興趣,提升閱讀感受。三是缺少計量學視角的定量化閱讀評價體系。完整的閱讀評價應圍繞閱讀指導者和閱讀者開展,涵蓋但不限于閱讀對象選擇、閱讀過程、閱讀結果、閱讀反思等多個維度。健全定量化閱讀評價體系,及時發現閱讀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后續及時調整完善閱讀策略,從而提升閱讀活動質量。
圖書館是師生自主學習的前沿陣地,面對諸多的制約因素,如何從根本上提高閱讀活動的質量,提升學生閱讀水平,提增學生閱讀收益,為“雙減”政策的落實提供更多的可行性路徑,筆者以為必須深挖圖書館服務教育教學的功能,理清脈絡,多管齊下,打通癥結所在,綜合發力,開拓良好的工作局面。
政策引領是推動閱讀活動常態化發展最主要的力量,閱讀素養的提高也是提升國民綜合素養的有力推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文盲率高達80%,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我國人口文盲率已經降至2.67%,創歷史新低。語言文字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國民識字量增大的同時,需要更多關注閱讀對于提升公民人文素養的正面作用。自2014年以來,“全民閱讀”已經連續九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公眾對閱讀重要性的認知有了顯著提升。只有國家層面實施頂層設計使閱讀教育政策不斷深入,持續推進社會性閱讀工作,各地出臺相應落實舉措,閱讀教育才能從根本上得到重視。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外公共閱讀資源營造社會閱讀氛圍,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向社會開放校內圖書館,實現全社會閱讀資源共享,持續營造全民閱讀社會風尚,進而逐步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閱讀教育機制,才能為提高國民閱讀素養提供強大的基石。
遵循教育規律科學配備圖書,按照《規程》要求配齊配足生均圖書冊數,參照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圖書館(室)推薦書目》《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2020年版)》科學配備書目,并根據學校規模、辦學特色等調整復本量,增加個性化書目。加強圖書館管理工作,對館藏圖書進行科學分類、編目,安排專項經費用于購置新書,下架不符合新時期教育發展理念的書目,不斷優化館藏圖書結構,圖書管理員應有效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借閱。在深層次盤活現有閱讀資源方面,教育裝備部門可整合區域內資源,探索設置流動圖書館,促進資源重組、流動,從機制上解決教育資源不均衡、不協調問題。在教育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新時期,針對鄉村小規模學校資源匱乏的問題,可以充分發揮互聯網+教育的優勢,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實現優勢互補,借助網絡資源更新快、傳播快、靈活度高的特點,搭建數字資源共享平臺,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服務更廣大的師生群體,補齊教育裝備資源配置的短板弱項,解決資源應用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在此基礎上建立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對整體閱讀情況開展宏觀研判,并適時開展個性化剖析,為更新優化閱讀資源提供實證依據,確保資源高效運轉、良性循環,為提高學生閱讀素養提供有力保障。
“雙減”政策減掉的是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應運而生的“課后服務”是學校課程的重要補充和延伸。不論哪種形式下開展的閱讀指導,都屬于“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因此,閱讀指導者的專業素養是決定其成效的關鍵因素,尤其是有閱讀困難的學生對閱讀指導的需要更為迫切。依托“國培”“省培”項目,將優秀的閱讀指導經驗集中起來,打造優勢資源共享平臺,不斷提高閱讀指導者的專業化程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展針對閱讀指導者的競賽活動、能力評估、督導檢查等,打造閱讀指導者的能力提升路徑。
閱讀指導者不應限定在圖書管理員和語文學科教師這一狹小范圍,也可以是其他學科教師,他們的閱讀指導專業化程度與其自身閱讀素養具有極高的相關度,豐富的學科知識與深厚的文化素養,不僅使其能迅速適應不斷深化的教育教學改革,也能夠及時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深刻反思,在教與學過程的反轉中實現教學相長。一方面,專業化程度高的教師能將在閱讀中提取的豐富情感游刃有余地用于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獲得飽滿的閱讀情感,從而提高閱讀能力。另一方面,不同學科的閱讀指導者可以發揮學科特長,使閱讀指導趨于內涵化、課程化發展,激發學生深層次學習的內生動力,這是提高學生閱讀素養的關鍵因素。
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低齡段可以導讀、經典誦讀為主線,高齡段融入影視戲劇表演、書評、鑒賞、故事會等多種形式。以單篇閱讀為點,以整本閱讀為線,以多類目閱讀為面,以點帶線、以線帶面,點面結合,圍繞閱讀主軸創新閱讀方式,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在“雙減”政策的指引下,將課余時間歸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時間、有精力參與到形式各樣的閱讀活動中,增加閱讀樂趣,并在閱讀中提高思想修養,提升閱讀品格。建立多元化、立體化閱讀活動,為提升學生閱讀素養提供個性化的解決方案。
閱讀空間并不局限于學校圖書館(室)。教室、連廊、樓道、宿舍、文體館、操場這些都可以充當閱讀場所,甚至可以延伸到社區、家庭等區域,建立隨處可見、隨手可得的閱讀場所。加強“書香社會”“書香社區”“書香校園”“書香家庭”建設,渲染濃厚的閱讀氛圍,最大程度拓展閱讀服務區域,擺脫空間固化,讓閱讀成為學習和生活的泛在環境。后疫情時代校內開展的閱讀工作還必須充分考慮到衛生防疫方面要求,配備適當的消殺設備,筑牢安全防護體系,保障閱讀場所安全運行[6]。以閱讀者為中心的閱讀空間建設,是未來圖書館建設的方向,未來圖書館閱讀資源的承載方式多種多樣,閱讀資源無處不在,在有閱讀需求時,讀者就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閱讀資源。
目前,我國的閱讀評價主要依賴于數字化閱讀平臺的大數據監測,閱讀評價存在評價目的局限、主體單一、方法簡單、內容刻板等問題[7]。國際上比較權威的閱讀素養評價項目,如PIRLS、PISA和NAEP,這些僅面向個別年齡段的國際學生施測,雖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但并不能與我國國情、文化背景、語言特點、教育需求完全契合。為更加全面了解當前中小學生的整體閱讀素養情況,亟待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構建本土化的閱讀素養質量檢測和評價體系。確立反映素質提升的閱讀目的、技能方法、情感態度、閱讀習慣等各項指標,建立涵蓋閱讀成效、閱讀指導水平等多方面的科學評價機制,通過對評價結果的量化分析比較,能夠更精準定位學生閱讀能力欠缺的主要方向,甄別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諸多客觀條件中的主導因素,分析數據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據此研判下一階段的努力方向。構建科學嚴謹的閱讀素養評價體系,為提升學生閱讀素養提供更明確的方向引領。
本文結合不斷推進的“雙減”政策背景,針對當下閱讀活動開展現狀,研究提出了優化閱讀活動的路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工作者、家長和學生作為踐行者和利益相關者,希望從中可以獲得思考和啟發,進一步實踐探索,促進基礎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