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紅玲 劉靜 成都市龍泉驛區中醫醫院

根據病灶位置的不同,面癱一般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
中樞性面癱是在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間的皮質延髓束出現病損,表現為病變對側瞼裂以下的顏面表情肌癱瘓,即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示齒時口角歪向健側,同時常伴有面癱同側肢體癱瘓、腱反射異常、巴彬斯基征(babinski征)等,多是由腦血管病、顱內腫瘤、炎癥、腦外傷等造成的,其預后較差,主要由發病病損程度決定,發病時需要立即到神經科或急診科就診。
周圍性面癱病損多出現于面神經與面神經核,表現為一側或雙側面部表情肌癱瘓導致患側不能蹙額、皺眉、閉目、鼓頰、露齒,即當你抬眉時,患側額紋消失;閉眼時,患側眼瞼閉合不全;示齒時,患側示齒不能,鼻唇溝消失,但不伴有肢體癱瘓等其他異常現象,就要警惕可能是得了周圍性面癱。
臨床上常見周圍性面癱的常見病因有:自身免疫力異常、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等;腦干出血或梗死;面神經瘤、聽神經瘤、顱底腫瘤等;顱底骨折、面部外傷;腮腺炎、乳突炎、中耳炎或耳郭、耳根等處的炎癥感染等都可能波及面神經主干或分支產生病變。
周圍性面癱需要及時正規治療,如果未接受及時正規的治療,可能會留有后遺癥,如面肌痙攣、鱷魚淚、口眼聯動等,甚至造成毀容。需根據病因,給予相應的治療,主要治療方法:西醫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糖皮質激素類、抗病毒類、抗生素類、營養神經類藥物等)、手術治療等;中醫治療主要有中藥、針灸、推拿、拔罐、埋線等。
改善面癱癥狀,接受正規治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患者本人還需要多加注意生活細節和面部肌肉功能鍛煉。
●避風寒、注意保暖。尤其是面部和耳后保暖,可用溫水洗臉,外出佩戴口罩。
●舒暢情志,規律生活,避免熬夜。
●注意眼部衛生。睡覺時,可用干凈眼罩遮住閉合不全的眼睛,防止灰塵、異物進入眼睛引起感染。
●飲食要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忌食辛辣、燥熱、煎炸、油膩等食品,避免食用干、酸、硬的食物。同時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正常飲食或半流食,使用健側口腔部位,少量多餐,細嚼慢咽。
即抬眉、閉眼、聳鼻、示齒、努嘴、鼓腮,可以健側和患側一起做,每個動作做到最大限度后維持20秒,每次做10~20下,每天做1~3次,以促進面部肌肉運動功能的恢復。具體如下:
抬眉動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額肌額腹的運動。患者上提健側與患側的眉目,有助于抬眉運動功能的恢復。
閉眼功能主要依靠眼輪匝肌的運動收縮來完成。開始時輕輕閉眼,如不能完全閉眼,用食指的指腹沿眶下緣輕輕的按摩一下。
聳鼻運動主要靠提上唇肌及壓鼻肌運動收縮來完成,在訓練時應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示齒動作主要靠額大小肌,提口角肌及笑肌收縮來完成。囑患者口角向兩側同時運動,避免只向一側用力練成一種習慣性的口角偏斜運動。
努嘴主要靠口輪匝肌收縮來完成。訓練時,用力收縮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時要用力,口輪匝肌恢復后病人能夠鼓腮、刷牙,且進食流口水的癥狀也會隨之消失。
鼓腮訓練有助于口輪匝肌及頰肌運動功能恢復。鼓腮漏氣時,用手上下捏住患側口輪匝肌進行鼓腮訓練。此方法有助于防治上唇方肌攣縮。

按摩時可涂抹適量護膚霜或精油,具體操作如下:
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頭靠墻壁,思想集中。
輪刮眼瞼,拇指按壓于太陽穴,食指彎曲,以食指側面為術端,分別從眼內眥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瞼各50次,然后輕揉眼皮20次~30次。

指擦鼻翼,以兩手食指螺紋面為術端,分別從鼻根兩側向下擦至鼻翼兩旁迎香穴50次,在該穴處輕按揉1~2分鐘。指端按壓由輕漸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癥。
按揉陽白穴,該穴位于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以食指為術端按揉陽白穴,力量由輕至重,持續1~2分鐘。
按揉四白穴,該穴在眶下孔凹陷處,瞳孔直下,以食指為術端按揉四白穴,力量由輕至重,持續1~2分鐘。
掌揉頰車、地倉穴,以同側手之大魚際緊貼病側頰車穴(咀嚼肌),邊揉邊移至地倉穴,往返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