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雅慶 浙江蕭山醫院

“醫生,我家寶寶的頭老喜歡往一側轉,用手給她換個方向還不樂意。”要注意,這很可能是得了小兒斜頸,也就是人們俗稱的“歪脖子”。
據浙江蕭山醫院超聲醫學科統計,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小兒斜頸的就診申請單,比上一年度同期增加77.3%。
臨床常見且需要治療的三種小兒斜頸是小兒肌性斜頸(先天性)、骨骼畸形導致的斜頸和急性斜頸(寰樞椎半脫位)。其他還包括由斜視或聽力異常導致的斜頸,局部炎癥、腫瘤、脊髓異常導致的斜頸。
小兒肌性斜頸,即先天性肌性斜頸,它是由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造成頭向一側偏斜的病癥。伴有臉部發育受影響,小于對側,嚴重者可導致頸椎側凸畸形。早期診治對預防繼發性頭、臉、頸椎畸形是非常重要的。
小兒肌性斜頸是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和先天性馬蹄內翻足之后的第三大兒童運動系統先天性畸形,該病發病率為0.3%~1.9%。
小兒肌性斜頸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一般認為是在宮內姿勢異常或圍生產期發生的一側胸鎖乳突肌局部缺血或筋膜室綜合征,導致肌肉攣縮、變短,雙側胸鎖乳突肌不一樣長,因此患兒脖子喜歡向肌肉短的一方傾斜,引發斜頸。
一般患兒出生時癥狀即出現,頸部胸鎖乳突肌中下1/3處有腫塊隆起,質堅硬,呈圓形或橢圓形,底部不固定可以移動,按之嬰兒則哭鬧,不論是平躺還是趴臥,患兒始終喜歡頭倒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腫塊無紅、腫、熱、痛。且在超聲檢查下可以看出雙側胸鎖乳突肌長度及厚度明顯不一樣,且患側肌肉呈梭形。
B超能清晰地顯示患兒胸鎖乳突肌病變范圍,同時可以明確其內部血流及回聲狀況,有助于及時發現病變,為臨床診斷及治療干預提供參考。在先天性斜頸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超聲是一種有效的方法,也是觀察非手術治療效果較為客觀的指標。
超聲檢查能清晰顯示胸鎖乳突肌兩端附著點,可通過測量雙側胸鎖乳突肌長度,從而準確計算出攣縮長度,為臨床確定手術方案和松解范圍提供依據。超聲對胸鎖乳突肌腫塊的定性和定位,亦可為手術切口的選擇提供依據。
大部分小兒肌性斜頸患兒如果能及時發現,通過按摩手法可以治愈,但治療周期長,需要家長和患兒長期堅持。如不治療患兒會逐漸出現雙側臉部、眼睛大小不一樣,患側頭顱骨低等癥狀,影響患兒外觀。
在推拿治療中,醫生會對患兒頸部腫塊做輕柔手法推拿和牽拉來緩解肌肉攣縮的狀態,以便拉長肌肉達到雙側肌肉等長的效果。家長朋友要注意,小兒的推拿治療需要到正規醫院由專業醫師操作。接受推拿治療的同時,家長在喂奶時以及用玩具吸引患兒注意時,都應重視姿勢的糾正。
一般來說,堅持按摩的恢復效果較好,如果按摩至一歲還未完全治愈則需要手術治療。手術目的是矯正外觀畸形,改善頸部的伸展和旋轉功能。
手術是對患側的胸鎖乳突肌行切斷或松懈術以達到雙側肌肉等長,術后佩戴定制的頸托來矯正姿勢,通常佩戴4~6周。在傷口愈合后,需要繼續采用轉頭、掰頭動作來做功能鍛煉,通常做3~6個月,以防止粘連復發。此外,術后仍需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