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桂芳

對死亡的恐懼、對未來的迷茫、對疾病的擔憂……這些情緒往往能在腫瘤患者身上找到,正是這些負性情緒,加劇了疾病的進程。曾有媒體報道,一位預計至少能活上三個月的腫瘤患者,因擔心自己一睡不醒而整晚無眠,結果不到一個月就離世了。
其實,在癌癥的治療上藥物和心態同等重要。如何減輕或消除腫瘤患者的恐懼、抑郁、焦慮等情緒呢?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精神衛生科胡少華主任醫師支招心理調適實用技巧。
15歲的小佳(化名)是個成績優異的初中生,因患有白血病,先后接受了兩次骨髓移植。第一次骨髓移植后,出現了排異反應。等到第二次骨髓移植結束,小佳出現了奇怪的癥狀。
“她總覺得躺在床上,能聽到床下有人在挖洞的聲音?!焙偃A說,長時間的激素治療,讓昔日可愛純凈的小姑娘容顏突變,皮膚損傷,多處出現大塊色素沉著,后來又出現了肺部感染。再加上揮之不去的“挖洞聲”,小佳的情緒非常低落。
通過會診,胡少華認為,小佳是重度抑郁伴有精神癥狀,懷疑排異反應的同時影響到了中樞神經系統,才出現了精神癥狀。
常會看到類似的例子,腫瘤患者因疾病的一系列反應而產生抑郁等精神癥狀。可見,疾病會影響到心理情緒的狀態?!靶纳砗弦弧?,很多疾病都受心理影響,長期的負性情緒會引起軀體疾病。
以疼痛為例。體溫、脈搏、血壓、呼吸,是人體的四個生命體征,疼痛作為人的第五個生命體征,卻很少被提及。對于腫瘤患者來說,心理狀況的維持,最主要是減輕疾病的痛苦,如軀體疼痛。
“其實在國外,非常重視疼痛的護理評估,所有病人送進醫院都要先評估疼痛程度。”胡少華介紹,有個視覺模擬疼痛評分,從1~10分逐步遞增,可以用來評估自己的疼痛程度。國際上有諸多疼痛的治療指南,先是一級的非甾體鎮痛藥,加強到杜冷丁等弱成癮性鎮痛藥,再到更有“威力”的嗎啡、阿片類的鎮痛藥。
要知道,情緒對疼痛還有放大作用,特別是負性情緒,心情的好壞對軀體的癥狀有不同的感知。
胡少華舉例說,按照上面提及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正常情況下是2分的疼痛,在抑郁的情況下,感覺起來像是4~5分程度的疼痛。
反過來說,情緒的改善對疼痛也有很大的好處?!芭R床上,有很多疼痛的病人用鎮痛藥效果不好,反而用抗抑郁藥更好,這就說明該病人的疼痛跟精神因素更有關系,而不是因神經末梢的沖動導致的疼痛感覺異常。”
從“被診斷為癌癥”的起點,到“生存與死亡”的生命分岔路口,腫瘤患者最常見的心理變化過程,是一個“四部曲”。
首先是“否認期”。當一個人被診斷為癌癥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都是否認,就是不相信自己會得這個病,同時,情緒會出現很大的波動,恐懼、憤怒等情緒大爆發,甚至遷怒于身邊的人。
短短的幾天,病人就會接受現實,進入了“接受期”,接受自己罹患癌癥的現狀。與此同時,也就踏入了“求索期”,病人的意志活動增強,會通過互聯網、書籍等多渠道,費盡心思地了解疾病和尋求治療,并且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
“不同的治療階段,求索期的心理狀況不一樣?!焙偃A表示,有些病人會出現焦慮、抑郁的情緒,過分關注病情預后、放化療帶來的副反應等問題。
胡少華介紹,求索期病人出現抑郁情緒,有幾種不同的類型。一種是完全由心理應激刺激所導致的。腫瘤患者原本的生活節奏、方式、內容被攪得一團糟,出現了更為明顯的“三無”癥狀。即認為沒有人可以在病癥上予以幫助的“無助”、對前途的“無望”以及對自身能力“無用”的評價。“抑郁情緒會帶來更多的負性認知,看待任何事物都是灰色的,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絕望?!?/p>

還有一種抑郁是疾病導致的,稱為“副癌綜合征”。惡性腫瘤分泌的神經遞質會作用中樞神經系統,表現在轉移瘤、內轉移、腦水腫,在老年病人中更為明顯。
此外,病人可能本身就患有抑郁癥,一旦又患有癌癥,也就出現了“共病”現象,會加重抑郁,兩種疾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
胡少華表示,2001年,世界衛生組織曾做過浙江省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重型抑郁癥的發生率已超過4%,輕型抑郁癥的發生率接近4%,兩者相加接近8%。
目前,抑郁處于高發的狀態,有研究發現,抑郁是很多腫瘤的獨立高危因素,比如女性乳腺癌,當一名女性有抑郁情緒,她發生乳腺癌的風險比常人高很多。胡少華回憶,四五年前曾接診過一對夫妻,丈夫是個企業家,因腸癌不得不將企業的重擔壓在妻子肩上,夫妻倆常是睡不好覺,心情抑郁。半年后,丈夫因病去世,妻子的精神狀況每況愈下,又來找他求診。雖然當時癥狀有所好轉,但沒想到,過了大半年之后,妻子因乳腺癌也離世了。
最后一個是“知命期”,也就是臨終病人,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終結,大多數能夠坦然面對。但處在這個時期的病人的心理狀況也有所不同。有一部分病人雖然通過了積極的治療,但仍沒能康復,感到剩下的日子不多了,會抑郁,對死亡充滿恐懼。當然,也有一些病人,經過長期的思想準備后,心態變得淡定,肯定了自己的人生價值,也就坦然面對離世了。
“否認期是個很短暫的過程,病人大多沒幾天就能接受。”胡少華說,在這個階段要充分關懷病人,無論是親屬好友,還是醫護人員,要保障病人的知情權,也就是說,要告知病人疾病的輕重、治療的成功率,給予病人支持和正能量,積極配合醫生的專業治療。同時,還要時刻提醒病人,心態和藥物在疾病的治療中同等重要。
對于病人出現的恐懼心理,可以通過藥物進行快速的控制。但更重要的是,要告知病人更多積極抗癌、延長生命的案例,這對患者是一個很好的驅動力?!叭伺c人之間往往有一個共同的體驗欲,也就是‘共情’,告訴病人相似的經歷,能最快地拉近彼此的距離,讓他們知道不是一個人在面對疾病?!?/p>
在求索期切勿病急亂投醫?!耙欢ㄒ谡幍尼t療機構,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專業的治療。”胡少華說,網絡或是坊間總有各種包治癌癥的偏方四處流傳,對病人來說,只要有一線希望都要去嘗試,抓住最后的“救命稻草”。而這樣的心理,也遂了部分不法分子的愿,盲目聽信這些非正規的治療手段,可能就走上了彎路,延誤治療,甚至于帶來更多的副反應。
對于需要臨終關懷的病人,怎么去面對死亡、消除不必要的恐懼,是“知命期”要做的。胡少華表示,在生活料理、語言溝通上要謹慎,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同時,通過事先對病人職業、經歷等方面的了解,激發自身的感悟,讓患者感到自己的人生是有尊嚴的有價值的。避免讓患者在為數不多的日子里,滿腦子想到的全是痛苦和怨恨,盡量讓其把心情放松下來。
對于病情穩定的或是癌癥治療后進入休養康復期的病人,平時要多曬太陽,爭取在天朗氣清的好日子里,進行充分的戶外活動,享受光照。“光照和人的情緒有關,適當的光照能愉悅心情,在抑郁治療時就有一個方法叫做‘光療’。”胡少華表示,還要適度運動,有研究認為,運動可以預防和改善抑郁癥。運動不僅能使身體放松下來,還帶有正性情緒,對抑郁恢復和預防抑郁都有很好的幫助。同時,還需加強營養,補充豐富的維生素、蛋白質、必需的氨基酸,營養上的支持有益于機體康復和情緒的恢復。
針對特例病人,比如很多晚期癌癥病人性情大變,變得自私、偏執、易怒、暴躁,把身邊的親人當做“出氣筒”。作為護理人員來說,要理解患者的正常情緒反應,除了個別比較嚴重的需要進行藥物治療。并且,盡量不要談及疾病,而是可以聊生活、說趣聞等,盡量轉移病人的注意力,避免他們滿腦子都是負性認知和內容。行動方便的話,戶外活動、適當休閑都是必要的。

而對于沉默寡言的病人,生病后就刻意和他人保持距離,不愿講話,不愿見人,且伴有抑郁癥狀。在合理使用抗抑郁藥物時,還能結合“音樂療法”。臨床上有專門用于治療抑郁癥的音樂,多是一些放松、愉悅心境的,可供病人在康復過程中輔助治療。
在心理治療上,要以非專業人士和專業人士要有所區分。針對非專業人士,如家庭成員,要給予癌癥病人以支持和鼓勵,對他們而言,此刻最需要的就是親人的陪伴。因此,要多花時間與病人交流。針對專業人士,當病人出現了臨床上相關的精神心理癥狀,除及時有效的藥物治療外,還要做認知治療,改變病人的負性認知??傊?,無論是癌癥患者還是家屬,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這樣,對于疾病的康復、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都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