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天津美術學院教師作品雙年展(設計學)”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如期舉行,并受到行業內的廣泛關注。教師們的設計項目展示了近來的設計實踐,圍繞建筑、景觀、室內及其相互關系展開。課題圍繞著天津重大設計工程,諸如地鐵4號線關鍵站點設計、房地產項目景觀設計、旅游景區提升改造設計、文化建筑設計、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展開,集中體現了教師們關注城鄉發展和設計服務經濟的專業發展方向(圖1)。

圖1 教師作品雙年展展覽現場 (圖片來源: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筑藝術學院公眾號)
環境設計專業在城市發展過程中,一直貫穿和服務于社會發展各個階段和不同層面,從公共、商業空間和住宅領域,建構了社會生活的空間范疇。
十九大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021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任務完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我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進入新的階段,傳統的環境設計及其教育正在面臨重大變革,同時迎接新的機遇與挑戰。需要站在此刻的節點上,對專業發展和學科研究進行重新定位,并基于此,重新思考培養人才的方向。
2019年以來的新冠疫情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發展的結構,全球貿易從開放走向隔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減少,呈現出更加獨立的狀態。人的行為改變了社交心態,同時也影響了空間設計。例如,居室設計會被建議留出過渡片區,進行手部消毒,歸置外衣,將諸如快遞包裝之類的物品分類消毒,以及臨時放置消殺后的物品。商業空間中,需要更靈活的組織方式,避免客人密集;增加必要的半圍合透明屏障以及新風系統以增加空氣流動;在店鋪室外和點餐區設置無接觸掃碼,令客人免于排隊從而防止可能的傳播風險;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增加線上購物和配送服務,從物理空間上最大限度拉開社交距離。
作為城市的細胞,家庭這個基本單位也在呈現規模上的收縮。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選擇單獨居住,現實社交需求降低。而疫情的發展,推動了虛擬生活方式的進一步發展。依據《2021年移動互聯網行業觀察》調查發現,數字化生活習慣正深入養成,Z世代及中老年用戶觸網程度加深,移動互聯網用戶人均App日使用時長為5. 27 小時,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看短視頻,并產生大量如直播等互動交流形式。
隨著VR、AR技術的不斷完善,沉浸感的游戲化生存加速發展,一些科技公司開始布局元宇宙,在虛擬和真實世界間架起橋梁。根據以上情況可以預計,環境設計將不僅僅局限于改造現實生活,諸如工業生產領域中的數字孿生和虛擬實驗室、虛擬課堂、游戲及動漫產業中的虛擬世界,都將需要大量的具有專業知識和豐富想象力的設計人才,他們將在虛擬空間中開疆擴土,建構起另一個鏡像世界。
新文科建設的提出,使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研究能力成為專業發展的必須。環境設計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專業,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日益呼喚創新,彌合藝術、科技和人文之間的間隙,環境設計專業的邊界亦進一步拓寬,期待產生更多新穎的形式和成果。
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是100多年前包豪斯的綱領,指的是產品、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到功能和美學雙方面。在人們審美追求日益提高的當下,大眾呼喚環境設計中藝術品和空間的完美融合。在商業空間中,藝術早已走出美術館,進入到日常領域。其中與環境設計緊密結合的公共藝術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它在融入空間設計過程中,帶來豐富的藝術審美體驗,豐富了空間設計的內涵。商業空間中,從芳草地、K11到SKP新店設計,當代藝術作品的大量涌現,深刻改變了購物體驗?;诖?,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筑藝術學院設立的公共藝術方向,完成了兩屆全國性公共藝術大展,推動了公共藝術與空間設計的深度融合。
體驗經濟的發展要求通過沉浸式的體驗,增強環境設計中的交互性。二維影像、裸眼3D技術讓空間表面被虛擬重構,數字媒體和移動媒體技術在環境設計中的使用比例不斷增長,環境設計也突破四維時空限定,進入互動維度,不斷向追求獨特體驗深度發展??梢韵胍娫诓贿h的未來,環境設計中必將出現一類奇景設計,催生出新一代網紅打卡點,體驗者可以干預、編輯環境要素,成為設計的參與者再造空間意境,開辟人與環境的全新關系(圖2)。

圖2 天津津悅城商業空間概念設計 (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經濟發展鼓勵文化自信,包括對于傳統文化的探究和當代文化觀念的改造。年輕人正以一種充滿自信的態度,深入發掘傳統審美內核,在創作實踐中凸顯研究的專業性與深度。諸如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以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人文色彩濃厚,兼具專業深度,引起青年群體的高度關注,將學院知識進行定向普及。國潮興起對環境設計的影響從形式層面逐步深入到美學層面,如何建構符合東方人審美方式的空間意象,將古人的美學精髓現代化,成為一種可待深入挖掘的研究命題。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在較短時間內走完發達國家百多年的歷程,城市更新今天已由大規模增量建設轉變為存量提質改造和增量結構調整,老舊社區更新成為下一步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作為歷經600多年歲月洗禮的老城,天津擁有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專業的保護和再開發,可以打造一批文化名片。天津美術學院環境與建筑藝術學院基于城市特色,成功申請歷史建筑保護工程專業,更好地服務和融入地方建設。
天子渡口的市名含義,指明了天津的發展與海河水系,南、北運河的發展緊密聯系,這樣的城市特色延續到今天,海河文化、運河文化都成為標定天津城市特色的重要標簽。突出環境設計的在地性發展,發揮專業優勢,進行基于海河流域的主題公園的構劃,諸如長蘆鹽場發展、橋梁主題公園、海河故道公園升級、入??趨^域改造設計,以及海河文化專題展覽,都可以結合這條特色主線進行新一輪的城市更新。在這個過程中,達成活化城市歷史記憶、保護社會生態結構的目標,兼顧居民改造需求和城市歷史肌理,維系城市記憶系統,增強生活環境的親切感、滿意度。
在五大道地區、意大利風情街區文旅開發的基礎上,對一批重點文物單位進行建筑保護性修復和更新,尋找商業開發價值點,探討老建筑如何融入新時尚。如天津安里甘教堂經過修復,初步具備了舉辦展覽,兼具餐飲功能的新形態(圖3)。

圖3 天津安里甘教堂改造后兼具服裝秀場展示功能 (圖片來源:天津最美時婚禮策劃)
2021年7月,天津被商務部確定為率先開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建設的城市之一,城市中心商業區更新改造被提上議事日程,同時特色集約的社區商業中心的打造,必將成為下一步城市發展重點。環境設計專業需要研究新的商業模式和地域特征的結合,完成多層次商業體的消費場景塑造,以更好地滿足居民消費需求,促進城市經濟發展。
未來環境設計專業發展,必將呈現一種多學科融合、多元縱深發展的趨勢。由于AI技術的發展,人與人的競爭必將轉變為人與快速迭代的智能機器之間的競爭。未來諸如常規施工圖之類的重復性工作崗位會被AI取代,而具有實驗、創新性的設計思維及執行能力是人才發展的必要指標。學生在校培養和社會實踐中,應該更加注重個性特色的發掘、想象力的培養和個人審美的建構,避免同質化競爭。專業建設匹配地區發展的同時,教學研究應重視因材施教,著力培養學生發展自身優勢。未來的環境設計專業設計師,可能更是一種復合型人才,兼具感性的藝術氣質、理性的技術素養及深厚的人文情懷,以強大的學習能力,緊跟時代發展提出的新命題,自我更新,不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