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文學院東方藝術系主任趙均教授是一位有深沉哲學思考和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他的思維銳敏、眼界開闊、觀點犀利,每每令哲學專業出身的我暗自感嘆。而這些真誠思考和文化批判意識又滲透到他的藝術實踐和藝術教育理念中,使他的畫作有深度、有張力。
他任主任二十年的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也人才輩出,學生畫技高超外,社會責任感和回饋社會服務大眾的意識和能力也格外突出。在純藝術舉步維艱的市場經濟情境中,經常看到東藝系畢業學生的習藝所、文化傳承館、無償捐課、繪畫技法公眾號蓬蓬勃勃生長。一有畫展或藝術沙龍,師生朋友一呼百應,彼此協助,共同進步,始終延續著在學期間形成的師生學習共同體。每年只招十個本科生的南開大學東藝系,師生比基本對等,可謂精英教育,成才率還是蠻高的。目前,南開藝術校友會會長趙均的麾下,師友和學生的比例漸漸持平。
趙均1985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因畢業作品《晚霞中的嗩吶》被范曾慧眼識才,選來一起籌備東方藝術系,又隨范曾學習繪畫,后被委以東方藝術系主任之職,可謂范曾入室弟子,出仕之代表。范曾“畫出來”的東方藝術大樓寄托著一個試圖建構東方美學精神的藝術藍圖,并開始著手建設一個包括東方繪畫、書法、詩歌、舞蹈、音樂、工藝、影視等藝術門類的東方藝術園地。但世事多變風云激蕩中,這個東方藝術夢漸漸濃縮到了繪畫系年招十人的小格局中,其余藝術門類元素則在文學院的藝術設計系、文化素質部、傳播學系等部門繼續孕育。
趙均建構東方藝術系的使命意識始終未曾放棄,他多向突破,多方聯系,與文學院藝術學科建設的整體戰略配合,建設國畫創新教學體系,建設與現代藝術現場打通的藝術沙龍系列講座,在東藝樓舉辦畫展,吸引藝界關注,廣邀名家進入南開課堂,拓展學生視野,參與公選課教學,傳播美育理念,率團隊到日本、到美國舉辦畫展,傳播東方美學觀念。同時與學界政界企業界聯手,醞釀科學與藝術聯盟,建立楊柳青年畫傳承基地,成立藝術校友會,聚攏人氣,廣開門路,吸納人才,奠定基礎,他的不懈努力伴隨退休年齡臨近而越來越加快節奏。
趙均是個性情中人,雖然要做事就得會做人,他也在努力“協和萬邦”,聚攏一批一批個性鮮明的藝界人士,而他本身就是個感覺銳敏思維透徹的藝術家,眼里揉不得沙子,胸中容不下謬見,不僅嫉惡如仇,甚至嫉俗如仇,違心的話他說起來會打磕巴,偽善的人他看不得那些變幻的表情,甚至會惡心。藝術界追風成習,演技派甚眾,各種舞臺裝又夸張行事、大話連篇、假模假式的人物,他能周旋其中,卻融不得其內。他性情溫和儒雅,待人禮貌周到,善于聯絡化解斡旋謀略,只是過于清醒理性,不能如癡如醉深入角色,裝傻不夠本色,裝精不夠乖巧,一場大戲過于魔幻,他不由得會出戲笑場。而這樣的忠實于自己的特質,在藝術創作中是個優質硬核,其人物畫中的文人雅士多半擁有如此耿介灑脫之性情,他可以順暢代入,輕松表現,自然天成。他的古人系列題材往往是以詩人名士為核心,仙風道骨,風流俊逸,自然天成。他的當代題材作品也顯現出其性格的張力和思考的力度。
趙均好學深思,繪畫以人物畫見長,尤其是古代文人系列,其書卷氣、風雅淡和在同齡畫家中十分突出。
中國古典繪畫中,山水、花鳥成就突出,在世界繪畫史上亦是華章,人物畫則略顯簡約。中國山水畫的散點透視和時空合一已達與宇宙觀相通的境界,抽象山水也直接進入現代性和后現代場景,今人少有超越。花鳥畫也充分體現了農耕民族對植物和動物尤其花草魚蟲的細致觀察和柔情互動,色彩構圖曲盡其致,現代畫家只能小有補充。在工商文明、信息文明替代農業文明之后,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被打破,天人對立的生活實景已改變了現代人的審美聚焦點,自然成為資源庫,感性詩意光輝消失,山水花鳥的自然形態漸漸淡出習慣生活在人工環境中的當代人的審美視野,坐在空調房看著照片畫山水花鳥畫的現代畫家想要超越古人已非常困難。而在中國人物畫領域,進步的空間還很大。

趙均 老子演義 中國畫 宣紙 69×69cm 2008年

趙均 李白 中國畫 宣紙 137×69cm 2021年

趙均 龍鳳之舞 中國畫 宣紙 137×69cm 2021年
由于農耕文明的早熟,人的主體性早早確立,垂衣裳而天下治,人體遮蔽,文明禮成。加之中國本土宗教意識淡漠,塑造男神女神的理想人體形象的藝術沖動不足,而且神話趨于淡化自然偉力,突出人類貢獻,藝術反映人類自身,對真實存在的人的形象的寫實寫真的實用需求,一定程度上約束了藝術想象力和理想化的超越。宗教的觀念殿堂未立,偶像的理想模型不明,而巫風盛行,人體形象可能會成為施咒布法對象,不能隨意刻畫。生人殉葬之蠻俗被泥偶圖畫替代后,人體雕塑和繪畫帶上冥界陰氣,被陽世大眾所避諱,活人畫像和生人雕刻的公開展示極少見,因此極大地束縛了造型藝術的發展。中國人物畫題材多聚焦道佛人物、帝王造像、祖先寫真,多見于廟宇陵墓祠堂;或者是民間繪畫的仕女景觀,風俗百業,歷史傳奇,與現實生活拉開了距離,對真實人物風貌心靈的細致深入的刻畫不太多見。
與希臘藝術以人體為主要描述對象的藝術風尚不同,中國造型藝術鐘情山水花鳥,人物只是點綴,連仕女畫也是美成千篇一律的符號圖案,有的不過草草勾畫,面部表現還不如衣紋細致。身體的描述更是諱莫如深,只在春宮畫和鬼怪圖中有些不入流的夸張。神仙圖、羅漢圖、佛像菩薩像是中國人物造型藝術的重頭戲,超凡脫俗、不入俗眼似乎就是標準,莊嚴替代美,越名教任自然,寧丑怪勿甜熟,所以在人物造像中覓得美和愛和個性特征,不亞于離經叛道。人物造像始終徘徊在畫鬼魅神仙易畫人難的游離現實的地帶,又沒有宗教虔誠推動其趨于理想,也沒有科學實證精神推動其直面現實。
在人物畫評價標準上,一方面,蘇軾的“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影響尚存,寫意追求始終是文人畫和自認為是文化人、學院派的畫家們的無形標桿;另一方面,西方油畫訓練模式影響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學模式,加上攝影藝術的沖擊,又使寫實風格和造型能力成為判定藝術語言成熟的首要標志。現代中國畫創作與教學在中西美術傳統與現實的交錯融匯中不斷拉鋸,或走向潛心復古,或走向實驗水墨,或走向吸納油畫元素,或重在保存東方神韻。例如吳冠中的點彩水墨兼具油畫色彩、中國詩意、抽象水墨的意味,美輪美奐,算是趟出來一條路,但重心依然在山水花鳥畫的創新突破。人物畫方面,寫實油畫的學習成就在技巧上已可和西方媲美,但國畫人物畫方面的創新多在題材變化,如以現實人物和底層百姓入畫,或以革命題材和生產建設場景入畫,在傳統題材的現代表現方式上,則進展有限。
范曾在傳統題材人物畫方面既能表現文人趣味又能體現寫實造型功力,同時具有簡約唯美風范,因而在國內外頗得好評,在藝術收藏藝術拍賣市場也備受青睞。趙均與范曾交往甚密,研習濡染,深受影響,畫法畫風頗得其意,而兩人作品放一起看,又讓人頗能體會到藝術家個人氣質和個性在其作品風格上的深刻印痕,可謂畫由心生。有朋友認為范曾性情中剛性突出,繪畫筆力勁健精準,風格俊逸無二,而趙均的性情則偏于虛靜散淡,線條松弛流暢,風格趨于飄逸。我以為此評確當。范曾的畫是大寫意,如他的《老子出關》,骨法清奇,用色嫻熟,老子高古童子傲嬌,線條如風掠雪,了無痕跡,絕塵世外。趙均的畫則是兼工帶寫,他的《老子演義》構圖平實,布色素樸,老子淡然,童子稚嫩,線條悠然意遠,閑云野鶴,清麗祥和。
其實人物畫家筆下的人物形象均是自己理解到的人物精神層面的展示,也是自己的一種精神自畫像,某種意義上也是在人物與自我精神交流中的一種自我認知、自我突破、自我塑造、自我釋放和自我放飛,擅長的題材和風格往往是與自我同向,是自我精神流溢,最能天然成就,酣暢淋漓,了無斧鑿之痕。人物畫多有自畫像的痕跡,正如范曾筆下的莊子、鐘馗、李白均帶有自我鏡像;趙均筆下的文人形象淡眉細眼,瘦削灑落,頗有自己的影子,畫中女性角色則豐唇秀目,恬淡嬌憨,則有點他鐘愛的女兒的神情樣態。范曾的剛勁與趙均的柔靜形成對照,一個是突出了與天地往來的自我,一個卻發散于天地云水之間,從文化美學的視角觀察,倒是個有趣的案例。
趙均出身書香門第,外祖父曾在日本大學講授中文,父親從事宣傳工作,他從小對音樂美術頗有興趣,癡迷聽磁帶翻畫報,對美的感受細膩豐盈,藝術技法嫻熟,表現力強。他的學者生涯云淡風輕,家庭和諧平順,畫中有靜氣,結構平穩,用色淡雅,捕捉人物神態往往抓住人物內心波瀾壯闊之后的塵埃落定,靜美雅和,他的《竹林七賢》《曲水流觴》群像圖把文人雅集的題材推到了一個新高度,傳統文人趣味與現代學院派古典畫風融為一體,審美價值突出。
趙均對中國當代藝壇的犬儒主義傾向深惡痛絕,他選擇了回歸理想中的文人精神家園,大量畫作以此為題材,構筑了一個清凈雅致的精神桃花源。
他用畫筆梳理了中國文人雅士的精神天地,描繪那些眾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獨清的痛楚孤獨心靈,其中有報國無門的屈原、曲水流觴的竹林七賢、酩酊大醉的李白等,而對這些懷才不遇不安分的靈魂,他均給予同情的理解,適當的撫慰,或者是解語花的陪伴,或者是自然山水的溫情環繞,或者是杯中物的麻醉止痛。畫里畫外是作者和描述對象的對話,是理想與現實的對峙,是無法抑制的激情和自我排解的調和,溫文爾雅的趙均,性情里其實始終有一團野火,有一種韌性的剛硬,他追求的那種靜氣,那種安寧,那種明凈,那種優雅,是暴風驟雨后的放晴,是激烈動蕩后的塵埃落定,這使他的古典風繪畫有著現代性的生命力和現實性的體溫和脈搏,既有古意,又不是簡單的慕古拓古。
他在表現儒雅風流、率性飄逸、天真祥和的人物時得心應手,如采菊東籬下的陶淵明,滄浪濯足的漁父,他一反傳統人物畫中將面部表情概念化的傾向,以出色的造型能力給每個文化偶像一個個性化的面孔,塑造的人物形象都貼切生動,看得出畫家讀過他們的傳記。瘦癯憂郁的屈原,豪放縱情的李白,鵝池水竭的書圣,不仕不器的竹林七賢,無論是地域特征影響的面容,還是儒釋道思想影響的氣質,抑或是家庭和個人際遇的印記,都是各有根源,不相雷同。而文弱書生的淡眉細目,淺顰微躇,崖畔拂柳玉樹臨風之姿態,又有幾分自我鏡像,也許畫人物畫的都會以自己為主要模特,通過挖掘自己性情的不同方面去理解人物,通過自我期許塑造理想人物。因此,畫家與表現對象之間的精神交流深度就格外重要,氣場相合、性情相投、思想認同、情境相似、認知深入,都會使人物畫透出獨特獨到的風味,趙均的文人雅士畫體現出的名士風流和雅致韻味相當突出。他在廣泛閱讀中對這一題材的開發也漸成系列。
趙均的人物畫吸收了山水畫的構圖和花鳥畫的色彩,人物群像布局合理巧妙,錯落有致,頗有類似山水畫中平遠深遠闊遠高遠的意趣,可圈可點。用色類似青綠山水,以淺藍淡綠為基調,穿插嬌黃輕紅,雅靜明麗,很有觀賞價值。
趙均似乎不太擅長畫那些劍拔弩張、汪洋恣肆、強悍跋扈的人物,比如捉鬼降妖的鐘馗,在他筆下有點佯怒少威,不過倒讓人想起傳說中這本是個因貌丑而被皇帝棄用,一頭撞死階下的終南進士(一說是唐高祖時應武舉未錄),豹頭環眼鐵面虬鬢也掩不住腹有詩書氣自華,并不因捉鬼降妖生涯完全遮蔽人文情懷,這也許是趙均對這個落魄憤懣的靈魂的飽含同情的理解,這一獨特體驗,和唐玄宗夢見此人所感受的唯恐被懷才不遇者怨恨的心曲相通,這樣看來,他所畫的另類的、有文化味的鐘馗倒是這一題材別開生面的深度挖掘之作。
而他的基督像一反受難圖的犧牲意味,有一種驚濤駭浪中定風波的氣度。中國畫的筆墨沒有油畫的凝滯,而自帶一種水墨的瀟灑,給基督的形象帶來一種新感覺。他從中國人的視角理解基督精神和信仰的力量,有一種西式篤定,也有一種東方變通,把這個以苦難和犧牲來祈禱原諒與救贖的上帝之子,拉回人間的風雨飄搖中,掌控命運的跌宕,甚至帶了絲絲洪秀全式的基督文化誤讀。
趙均的入世精神和社會激情始終主導著他的藝術思考,信仰是一種自我精神的支撐力量,而不是佛教式的消散。他的佛教題材繪畫突出的是救苦救難的觀音,有著現實干預的熱情和慈悲恬靜的溫和清凈。
八仙圖是傳統民間題材,年畫中常見,而趙均的八仙圖能化俗為雅,刻畫傳神。神仙本是人來做,人間不如意,往往成為修仙動力,八仙漢鐘離、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個個有故事,人人有心思。趙均畫中強調的不是形貌上仙風道骨和神功上傳奇志怪,而是一一刻畫這些執著于精神追求的修煉者,體會他們于愛于善中求道的精神之旅。聚仙會與文人雅集異曲同工,他筆下的八仙表現重點不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而是民間知識分子和人格獨立的自覺生存者的求知向善問道,或者藝人技工的由技而道的研習求索。聚仙會不是比拼技能,而是師友同道的各自精神境界的展示和無界交流,是精神超越之旅在各階層、各年齡段、各職業領域的人物身體、容貌、氣質上留下的深刻印痕。他的八仙圖亦是突出民間鄉野文人氣質的,也是文人雅集之一種。

趙均 事事如意 中國畫 宣紙 69×137cm 2021年

趙均 竹林七賢 中國畫 宣紙 137×137cm 2015年

趙均 雅集 中國畫 宣紙 137×69cm 2009年
曾經在技校工廠短暫駐留并交游頗廣的趙均教授比一般的從未離開大學的象牙塔內學院派更能體會社會的真實運行規則和各階層人士的真實心態,這給他的人物畫帶來一人一面的個性深度,也使他在表現文人藝人主題之外的題材時亦有亮點,如宗教知識分子群像《羅漢圖》,可謂糙人壯士的精神馴化與提升之旅,那些決絕斬斷世俗情緣、壓抑欲望需求,追求精神真諦、覺悟境界的人們,內心都經歷過波瀾壯闊的身體與精神的沖突,人性與神性的交戰,在他們的身形容貌和眼神中都會留有印痕,多數羅漢造像往往突出外形的怪異奇詭,折射其精神的掙扎和平復,趙均嘗試探向這些強悍靈魂的內心,有所突破。
趙均的藝術素養比較全面,詩情畫意,書畫同源,貫通一體,運用自如。對音樂欣賞尤有心得,他的繪畫中古琴簫笛是常見意象,文人雅集,精神融匯,往往以音樂為介質,音樂的旋律節奏韻味也滲透于繪畫構圖和色彩中,靈動流暢,扣人心弦。
趙均自己的精神探索和尋求精神同頻交流與高段知音的需求在雅集聚仙類題材中表露無疑,同時也體現在他的《知音圖》中。三兩知己相聚,沉迷琴棋書畫,吟詩賞樂嗅花觀魚,天地精神彌漫,不必言語,自然心領神會。知音圖,既是尋求精神回應,也是知曉樂理樂韻,是他喜歡的重要題材。
那個上班途中騎著自行車會不知不覺停下看陽光穿過滿樹密葉聆聽天籟的少年,那個到黃土高坡一住數月尋求搖滾靈魂的青年,那個在日常教學之余奮筆直書抨擊當代藝術界犬儒主義流弊的學者,也會在精神沙漠中渴求海市蜃樓帶來的剎那驚喜,渴求真正的高山流水覓知音式的理解和交流。他任東方藝術系主任后,多年持續舉辦藝術沙龍,到日本東京和美國等地舉辦畫展,以及任南開大學藝術校友會會長之職后,多次舉辦藝術會展,開辦藝術學院,均是在廣伸觸角,尋求同道。“眾芳所在”東方藝術展日本之行反響較強烈,同根同源的文化理解和知根知底的審美同好,使他確立了弘揚東方新古典主義的藝術理想,想要以清雅秀美超越陳腐庸俗,以文人雅趣引領精神清流。后來在韓國、歐洲等地辦展,傳播東方古典藝術雅風。而在美國辦展遭遇的冷清,也使他意識到東方古典藝術與現代資本之間的隔膜,及當代中國藝術走向被逐利本能駕馭的困境。
趙均青年時期的現代藝術突破的嘗試和中年時期對古典藝術的回歸,以及近年來致力于打通古今,確立健康清新的東方新古典主義與清正雅和的中國現代性,融匯中西古典精神,讓中國畫體現普世價值,獲得世界性意義,這一系列思考和努力,既讓他興奮,也讓他迷茫,對陳腐傳統的不滿,對粗陋虛偽的藝術現狀的不屑,對藝術創作的探新,對藝術教育的反思,讓他焦慮彷徨。在南開大學成立八十五年校慶時,他策劃編寫《南開之舞》大型演出節目,在形式上試圖融合音舞詩畫,形成藝術和新媒體結合的時代藝術新趨勢,是早期跨界藝術的嘗試。百年南開校慶活動的主題創作《南開精神》中,他試圖用孔子儒教倫理與基督教救贖文化的結合,以美育促進人性發育,以改造藝術來改造社會,以改變藝術教育方式來塑造國民精神新風貌,于是有了他讓孔子、基督、張伯苓同臺出現的繪畫,表達他對美育的思考與實踐嘗試。他也熱衷于現當代題材的藝術創作和思考,曾撰文辨析,理性梳理,頗具前瞻之見。當代題材作品雖發表得不多,但立意深刻,語言有力,曾被重金收藏。但他態度審慎、遠離時髦,長期據守一隅。他也曾出任當代獨立藝術論壇副理事長,試圖施展抱負,然世界潮流激蕩,觀念坍縮,只好轉移視線,休養生息。他雖喜怒隨性,卻有信念持守,期待他有機會拿出當代題材藝術新作以了心愿。
正因為他對理想世界如此癡迷執著,他對不完滿的現實就格外壓抑不了厭倦和失望,甚至覺得平庸也是丑陋,怯懦也是罪惡。他對于正義和光明如此真誠和熱烈地推崇,當價值觀顛覆,真理蒙塵,燈塔熄滅,道德淪喪之際,他會格外痛楚,他的以藝術改造社會的夢想也會格外明晰起來。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畫家無力推進他的理想境界,他會借助畫筆、借助信仰的力量來強化他的理想理念,并在藝術作品中外化和物化他的思想情感。
趙均在美術語言學方面的探索也卓有成效,他探索綜合材料藝術的研究方向,嘗試打通各藝術類型屏障,讓學生建立現代藝術思維,實現藝術語言自由,在教學與創作上取得一定成果,豐富并更新了東方藝術系教學大綱的內容。
他在傳統筆墨中也有意識地把舞蹈與繪畫結合,以深厚的造型基本功和文化蘊涵為基礎,深入研究即時“立畫”,即興神馳,一氣呵成。看他站在畫壁宣紙前,懸肘揮筆若舞,吮墨游心,與觀者邊聊邊畫,在探討所畫人物的生存境遇和內心體驗的過程中,經營位置,調理色彩,飛筆點墨,意氣風發,不一會兒,一張白紙上,漸漸人物栩栩如生了,進而花草搖動,山水成形,恍如目擊創化造物的過程!遙想張旭散發醉書、李白斗酒詩百篇的場景,觀看者無不內心贊嘆。這種懸肘運腕,放筆直取,既做到精準造型,又流動無礙,難度很大,與伏案平面創作不同,身體空間舞動,線條空中運行,力道陡變,短時間完成,極度考驗筆墨功力和構思造型能力,觀其繪畫過程,不經意間自有內在節奏韻律舒展自如,“立畫”能達此賞心悅目級別的不多。
這種踏歌行吟,筆飛墨舞的狀態,差不多是一種唯美的行為藝術,既有理念和設計,關涉生存,也有過程審美,重要的還有結果——繪畫作品,這是一個持續創造的鮮活過程,觀者像看樂舞表演一樣欣賞作畫過程,領悟藝術魅力,體會創造的快感,對藝術語言和藝術符號的理解瞬間深化,這在藝術教育和藝術欣賞中是極有效的傳遞經驗模式,藝術工作坊的普及也是一種把藝術行為和行為藝術植入日常生活的路徑。
文學可揭露傷痕和丑惡,以震撼心靈啟發思考,但視聽藝術在表達思想觀念情感的同時,也要能賞心悅目,否則會令大眾厭棄。現當代藝術的審丑傾向和荒誕意識,使其一步步陷入晦澀費解,藝術作品的批量生產,實用藝術和公共藝術的強制性審美,都讓造型藝術的新突破有強大的攻擊力,資本的引領促使一批批實驗藝術在炒作中喧囂塵上,但經過了“85美術思潮”的沖擊且有過深刻反思的趙均教授,在當下的藝術亂象中卻保持了少有的冷靜,他看到現當代藝術泥沙俱下,并不悲觀,他始終認為,作為藝術最高原則,要有神圣的信念,美的靈魂是永遠不竭的藝術創作的源泉,也是不可逾越不可無視的精神準則。
藝術崇真、向善、求美的品格,在任何時代都是一道帶來希望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