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民族宗教工作隊(研究室)
云南是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大家庭的縮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始終堅持“在云南,不謀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謀全局”的正確指導思想和“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信念,帶領全省各族人民開創了經濟發展、團結穩定、社會進步、文化繁榮、生態良好的可喜局面,形成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云南實踐”。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云南民族工作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和問題:民族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任務艱巨;影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因素復雜多樣,守牢民族團結生命線任務艱巨;民族領域意識形態斗爭尖銳復雜,夯實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任務艱巨;民族問題、宗教問題、邊境問題相互交織,增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任務艱巨。必須堅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主線和核心要義,努力開創云南民族工作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證,也是各民族大團結的根本保證。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時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著一系列新情況、新挑戰、新任務,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強和完善黨的全面領導。
必須把黨的領導貫穿民族工作、貫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全過程,確保全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始終沿著正確道路向前推進,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依法管理、統戰部門牽頭協調、民族工作部門履職盡責、各部門通力合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格局。
圍繞民族領域重大基礎性問題和現實問題,開展云南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本內涵、歷史演進、時代主題、實現路徑等研究,推進多學科多部門聯合攻關,推動各地民族宗教工作部門深化調查研究,組織云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開展專題研究,引導省內外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研究,形成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堅持新時代好干部標準,努力建設一支“四個特別”的民族地區干部隊伍,全面提升民族地區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選優配強鄉鎮領導班子和村(社區)“兩委”班子特別是黨組織書記,實施強邊固防“四位一體”建設和紅色村組織振興試點項目,加強民族地區發展黨員和黨員教育管理監督工作。
“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前提,必須把增進“五個認同”作為重要抓手,不斷夯實思想根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各族人民厚植家國情懷,把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堅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自覺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推動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讓各族人民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擁抱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傳播和踐行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推動各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及創新交融,增強各族群眾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擔當,促進各民族文化共同繁榮發展。
切實增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教育引導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共同繁榮發展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路徑,只有不斷滿足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堅持創新在民族地區發展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創新體系,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圍繞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統籌“一縣一業”與“百業興旺”,深入推進民族地區山區綜合開發,加快完善民族地區交通、水利、能源、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堅持分類施策、精準發力,縮小差距,補齊短板,著力解決好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產生活問題,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推動特惠性政策向普惠性政策轉變,抓好產業就業、素質能力提升和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堅決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加快培育民族地區新的就業增長點,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幫助少數民族群眾實現充分勞動就業。深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大教育資源配置向民族地區傾斜力度,優化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加快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培養。穩步推進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協調發展,鞏固提高居民參保率。健全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加強民族地區特困人員、殘疾人、優撫對象等群體的兜底保障。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提高把“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能力,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斷增強各族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繼續加大“公、鐵、水、航”等基礎設施建設,暢通公路“大動脈”,實施鐵路“補網提速”工程,加快形成綜合交通內聯外暢“一張網”,同時加快圍繞新型基礎設施的3 大領域精準發力,積極推進云南“交通+產業”“交通+城鎮化”“交通+對外開放”的融合發展模式,著力推動鐵、公、航、水多種運輸方式一體化融合發展,提升內外循環效率和水平,系統性優化發展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是中華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只有高舉團結、穩定、統一的大旗,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才能推動云南改革和建設事業收獲豐碩成果。
進一步把國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為一體,引導全省各族人民倍加珍惜中華民族大團結的良好政治局面,堅決反對一切危害各民族大團結的言行,堅決反對民族分裂,堅決反對暴力恐怖活動,筑牢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的銅墻鐵壁。
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十進”工作,不斷提質擴面、創新載體,把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重心下沉到社區、鄉村、學校、企業、連隊等基層單位,積極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市、示范單位和教育基地,努力實現16 個州(市)、25 個邊境縣(市)創建命名全覆蓋,打造邊境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帶,形成全域創建格局。扎實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進步”,及時發布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相關工作動態、主題宣傳片、系列微視頻,講述民族團結進步的生動故事,推廣創建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打造網上民族團結交流共享平臺。
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全過程,堅持不懈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宣傳教育,組織全省各級各類學校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說課比賽、征文活動、大學生志愿者服務等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活動,建設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場館、主題公園等,創建命名一批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基地,建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媒體中心”,組織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活動,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良好社會氛圍。
良好健康的民族關系有助于推動各民族共有價值、觀念和意識的形成,必須促進各族人民廣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
支持出版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悠久歷史和深厚情感的精品出版物,制作講述各民族手足相親、同心圓夢故事的影視劇、紀錄片和系列微視頻,打造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演藝作品,舉辦促進各民族文化展示、傳播、交流、互鑒的品牌活動,開發凸顯中華文化經典性元素和標志性符號的文化創意產品,推動民族文化創意、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發展,培育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知名品牌,開展跨區域民族文化演出、展覽等活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民族文化交融格局。
探索推廣普洱市孟連縣“賓弄賽嗨”民族團結互助機制,打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實踐教育活動平臺,深化“結對子”“手拉手”“心連心”“一家親”等多層次多領域多樣化的民族聯誼活動,廣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促進民族團結的文體活動,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條件。
創建各民族互嵌式發展示范單位,健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構建省、州(市)、縣(市、區)三級流出地與流入地跨區域協作合作工作格局,建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信息庫,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落戶、住房、教育、醫療、就業創業、文化生活、婚姻生育、技能培訓、法律援助、社會保障等均等化公共服務,加強社區民族工作,強化社區服務,建設多民族共居的互嵌社區。
加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舉辦中華經典誦寫講比賽,加大民族地區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能力培訓,推進“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落實“童語同音”項目,持續實施少數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積極營造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生活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重視運用法治手段保障民族團結。依法治理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之一。
根據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實際,完善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突出區域性和精準性,更多針對特定地區、特殊問題、特別事項制定實施差別化區域支持政策,既要體現國家治理的統一性,也要充分行使民族地方的自治權,發揮民族地區自治的主動性與創造性。
健全民族工作法規體系,適時修訂有關民族工作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加強法律法規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堅持在法治軌道上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問題,充分保障各民族合法權益,堅決反對和糾正針對特定民族成員的歧視性做法。
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民教育作為重要內容,強化以公民個體身份參與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之中,增強各族群眾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促進各族干部群眾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樹立法律權威及各族人民對法律的信仰,維護國家法治的尊嚴權威,保證法律法規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