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馨元 王新波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普及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被動“宅家”,我國網絡文學的用戶急劇增加,截至2021年12月,規模達5.02億人。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青少年讀者是網絡小說消費的主力人群,占比接近六成(00后占比42.36%,95后占比15.01%)。另一組數據顯示,未成年網民中“看小說”的比例為21.1%,具體而言,有12.0%的小學生網民、27.7%的初中生網民、35.4%的高中生網民、36.8%的中職學生網民在線看小說。面對來勢洶洶、體量龐大的網絡小說和趨之若鶩、欲罷不能的青少年,家長們增添了新的困惑:網絡小說對于孩子的成長到底具有怎樣的影響?若強行禁止會擔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放任閱讀又擔心影響孩子學習與健康成長,該如何是好?對于以上問題,迫切需要從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視角,予以科學理性的回答和應對策略指導。
優秀的網絡小說會帶給讀者正向影響。比如,《明朝那些事兒》以其語言生動幽默、情節曲折有趣,并且忠于明史,讓讀者在輕松愉悅中豐富歷史知識;《藏地密碼》以其描繪的藏地文化與雪域風光,使讀者對神秘的雪域高原增加了解,對祖國大好河山更加熱愛;《亮劍》經由一個愛國、正義、智慧又小錯誤不斷的軍人在血與火的淬煉中逐漸成熟的過程,讓讀者走近軍旅,見證一位有血有肉的革命英雄的誕生。而近年來《大江東去》《明月度關山》《故園的呼喚》《我的草原星光璀璨》《共和國醫者》《白衣執甲》等作品的不斷涌現,使網絡小說的主流價值觀越加清晰。讀者聞弦歌而知雅意,心向往之。
與此同時,正是在古風網絡小說的影響下,不少年輕的讀者愛上了漢服,研究起了傳統文化;也正是受到優秀的“勵志”小說、“逆襲”小說等現實題材作品的慰藉和激勵,很多青少年在面對情感挫折、生活困境、職場失意時,得以在共鳴中平復心態,汲取拼搏向上、拒絕“躺平”的力量。另外,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還有一個不同之處:作者和讀者是存在互動的。有時候作者會向讀者眾籌故事情節發展,讀者可以向作者表達對情節設置的意見、人物成長的建議,從這一角度來講網絡小說的完成不再是單向輸出的過程,而是作者與讀者共同的結晶。在這個過程中,讀者能感受到自己意見得到重視的價值感、知己感和成就感,形成積極的自我強化,并經由人物在故事情節中的發展獲得自身的成長與成熟。
一是影響認知形成。有些網絡小說為了滿足讀者幻想,情節與現實差距巨大,只要有主角光環,女主則萬千寵愛于一身,男主則超級至尊宇內無敵。“杰克蘇”“瑪麗蘇”式的人設大行其道。而為了追求IP變現,模仿榜首作品的情節或蹭熱文的小說比比皆是,并會向同一讀者蜂擁推送。對于正處于認知發展中的青少年來說,在此類網絡小說反復濡染下,會在生活樣態、職場規范、人際規則以及性別認同等方面產生不正確的認知。
二是誤導價值取向。個人主義思潮在網絡小說創作主體迅速擴張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很多作品推崇“我即規則”的潛在觀念,這非常不利于主流價值觀的形成。部分讀者受到了一夜暴富類作品的影響,過于重視個人財富的實現,將金錢視為衡量成功的標準,趨于物化;一些青少年看多了甜寵文、霸道總裁小說,擇偶標準向“高富帥”“白富美”靠攏;還有學生受到修仙得道類作品的影響,產生不勞而獲、不切實際的幻想,甚至出現意志消解、厭世避俗、及時行樂的傾向。
三是弱化學習能力。在新媒體閱讀中,人們常用跳讀和瀏覽的方式進行淺閱讀。雖然這是在數字時代應對信息超載的應激反應,但研究證實,長期大量的淺閱讀將會導致青少年邏輯分析能力和理性思維能力鈍化、分析能力淺化、決策能力退化、表達能力碎化、溝通能力弱化。同時,娛樂化、游戲化的快餐文學無聲地消磨著學習所需要的堅持不懈的品格、克服困難的決心和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讓一些青少年的學習趨于浮躁,變得缺乏耐性。
四是損害身心健康。長時間的視屏時間必然帶來諸如視力下降、肩膀疼痛和睡眠不足等身體問題。同時,個體沉溺于小說情節會導致其社會功能的部分缺失,如精力不足、與他人互動減少等,更有可能伴隨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體驗。有些青少年為了讀到最新更文熬到凌晨不睡,嚴重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和工作狀態,久而久之會導致沉迷或成癮的嚴重問題。
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網絡小說監管力度和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堅決打擊違法違規的創作、傳播和營銷行為,為守法平臺和作者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保障,為優秀作品的推出創造良好環境。相關行業組織要與主流媒體、政府部門聯合,挖掘網絡小說講好中國故事的巨大潛力,通過主題網絡小說大賽、人物推廣、作品多元轉化等多種形式推動網絡小說創作。互聯網平臺要積極履行主體責任,做好網絡小說審核工作,承擔對所發布信息的管理義務。同時,落實好用戶實名制度,推進分級管理,力保青少年讀者清朗的閱讀環境。網絡小說作者則要加強自律意識、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本著對讀者負責、對作品負責和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努力創作更多適宜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傳遞正能量的精神營養品。
在網絡小說的閱讀上,家長往往有兩種極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一種是全面禁止,認為所有網絡小說都是避之不及的洪水猛獸;另一種則是放任不管,甚至自己也常常迷戀網絡小說。事實上,家長首先要正確看待網絡小說,要認識到除了載體不同外,網絡小說是中國文學在新時代的延續。孩子迷戀網絡小說與自己年輕時迷戀金庸、瓊瑤的武俠和言情小說沒有本質區別。當前的仙俠類網絡小說甚至成為中國網絡文學獨樹一幟的流派而受到國外讀者的熱捧。因此,正確的觀念應該是網絡小說同樣可讀,只是需要對其優劣進行有效甄別。基于此,家長要向孩子亮明兩種態度:一是對網絡小說要持“可談可接受”的態度,正視而不是回避其存在,要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引導孩子使用正規網站進行優秀作品鑒賞;二是對孩子的閱讀行為要持“可控性開放”的態度,避免操之過急或者強制武斷,要溫和而堅定地表達自己對網絡小說優劣的判斷標準,提供遴選建議與閱讀指南,與孩子共同劃定閱讀時間與內容的紅線。
在“閱讀為王”的時代,學校要高度重視對青少年學生網絡小說閱讀行為的引領與指導。首先,學校可以通過發布優秀網絡小說推薦目錄、在校園網上發布學生優秀作品、組建網絡背景下的同輩讀書小組等活動,把網絡小說閱讀納入正規的閱讀教學與指導范圍。其次,學校可以充分利用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課堂研討、項目學習與校園辯論等活動,鼓勵學生對自己閱讀過的圖書和網絡小說進行點評,就閱讀體驗進行相互交流、影響與啟發。最后,學校要借助校內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等線下資源引導學生重視紙質書籍資源的閱讀,引導學生形成深閱讀與淺閱讀相結合的混合閱讀模式。
青少年要增強對網文評論的利用率和鑒別力,選取真正有營養的作品閱讀。在放松的同時,要增加經典文學、主流價值觀網絡小說等類別的涉獵,有意識地跳出算法推送營造的“信息繭房”,豐富自己閱讀的覆蓋面,打破同類作品閱讀帶來的隱形束縛和思想禁錮。另外,青少年還要有意識地養成深閱讀與淺閱讀相結合的閱讀習慣。借助紙質書籍資源的閱讀喚醒自身的深度閱讀,改變碎片式閱讀的單一模式,跳出碎片化閱讀所帶來的淺嘗輒止。通過混合閱讀模式對需要的知識進行深入、系統的學習,給自己帶來快樂的同時,更能獲得成長。當發現自己出現了過度沉迷甚至成癮傾向而單憑個人力量無法擺脫時,要及時向家長、老師或心理專業人士求助,采用科學的方法幫自己走出困境,避免在沉迷的深潭中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