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嶺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中國式現代化”進行了全面系統性闡述,為新時代中國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號角。國之大者,安全為要。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中國式現代化面臨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也面臨著來自內外部的風險挑戰,比如來自霸權主義國家的遏制、打壓、封鎖、訛詐以及世界范圍內的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統籌發展和安全”是新時代十年中國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的一條基本經驗,能否有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也將是下個階段順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黨的二十大報告以專章論述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將國家安全擺在突出位置,從“統籌發展和安全”的戰略高度要求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
總體國家安全觀中蘊含的系統思維和統籌方法貫穿二十大報告“國家安全篇”的內容。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這“五個統籌”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國家安全理念的時代性、先進性乃至世界性意義。
例如,與西方以“霸權”“離岸制衡”等思維或概念為內核的所謂安全觀念相比,中國更強調內外兼顧尤其內部安全的重要性,這既體現了中國的和合文化傳統,也體現了以政治安全為根本的理念。百年大變局下“中國之治”與“西方之亂”的鮮明對比,很大程度上根源就在于此。
又如,與西方傳統國家安全理論過度'強調“陸權”“海權”等概念相比,中國尤其強調國民安全的重要性,彰顯以人民安全為宗旨的理念。這在歷次海外撤僑行動中,在抗擊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過程中,在2020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中都得到了充分體現。
再如,統籌自身安全與共同安全,超越了西方以追求“本國優先、絕對安全”為出發點的言行范式,一定程度上從理論層面破解了當前西方面臨的一系列“安全困境”和“公地悲劇”難題,體現出超越西方零和思維的中國智慧。
圍繞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的布局要求進一步明確,將為護航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戰略指引和系統保障。
一方面,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本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當前中國朝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奮勇邁進,對一個“強起來”的大國而言,不僅要有更多發展成果來夯實國家安全的實力基礎,還要有把國家實力轉化成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戰略能力,更要有同一切干擾破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的外部力量進行斗爭和較量的戰略工具。
為此需要更加高效權威的領導體制,更加完備的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更加系統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需要更加健全的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需要補足中國式現代化中的短板弱項,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強化經濟、重大基礎設施、金融、網絡、數據、生物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建立一個現代化強國所必備的國家安全治理體系。
另一方面,不斷提升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重要保障。加強黨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中國擁有“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政治體制優勢和各級黨組織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優勢,充分發揮這些優勢是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走穩走實的關鍵。
新形勢下,面對更加嚴峻復雜的國家安全挑戰,只有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斷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的能力,才能有效抵御外部勢力滲透、破壞,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可能干擾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系統性風險;只有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能力,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推動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真正樹立起全面加強國家安全的戰略共識與戰略自覺,才能真正構建起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才能最大程度匯集起“總體”的力量,以高水平安全護航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作者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環球時報20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