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震 張 鶴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自覺的產物,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與精神動力。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給中華民族精神注入生機和活力,使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新時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要著力把握精神支柱的價值維度、自信自覺的身份維度、歷史使命的時代維度、兼收并蓄的開放維度。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從分裂到統一,再從統一到分裂,最終形成大一統的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各民族在交往、爭長、融合中產生的文化認同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紐帶。偉大民族精神源于經久不息的傳統優秀文化,我們中華民族開啟夏、商、周、秦漢的上古文明,流淌于魏晉南北朝、隋唐的中古文明,穿梭于宋遼金、元明清的近古文明,盤旋于橫亙萬里的長城、漫步于飽經滄桑的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這里既有氣勢磅礴的雄壯豪邁,又有茶馬酒鹽、綾羅綢緞、絲錦綿絹的典雅精致,也有梁祝化蝶、長恨歌、桃花扇的千古纏綿,更有中流擊楫、精忠報國、匹夫有責的萬世流芳……這些蘊含著中華民族亙古至今一脈相承、歷久彌新、生機盎然的民族精神,經過五千年的積淀,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共同認同的價值取向,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蓬勃發展、經久不息的精神支撐。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這艘古老的巨輪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無數的仁人志士投入到救亡圖存的前行中,前仆后繼、義無反顧的斗爭歷程閃耀著中華民族精神的光輝。中國共產黨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中,給中華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脫貧攻堅精神等,這些革命、建設、改革中涌現出來的精神使中華民族精神在傳承中得以發展,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昂首挺胸地步入新世紀、邁進新時代。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在締造輝煌壯舉的同時,歷經不計其數的挫折和災難,正是這種民族精神支撐著我們民族的涅槃重生。中華民族精神引領著各族人民奮發向前,增添了炎黃子孫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自豪感。遺留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瑰寶,鑄造了中華民族精神絢麗多彩的歷史篇章。中華民族締造傳世的文明成果,為堅定民族精神自信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文化綿延不絕、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然而,中華民族精神經過五千年的演進,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的“革新”,意味著中華民族精神的當代傳承,并非全盤復制接納,而是一個辯證的、揚棄的傳承過程。對待中華民族精神應樹立客觀理性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地傳承中華文化,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精髓,深層次挖掘、全方位汲取傳統文化的有益成分,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新時代社會發展潮流的因素,在自覺思辨中予以辯證地吸收和剔除,“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地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歷史性和時代性并非一成不變,中華民族精神伴隨著中華民族各項事業的進步而不斷成長、轉型、革新,煥發出源源不斷的生機活力。中華民族精神依照其發展脈絡,大致可以分為近代以前的傳統民族精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精神、改革開放以來的新時期精神,三者之間層層遞進,在傳承中不斷揚棄發展,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形成的傳統民族精神,經得起時間和空間的檢驗,在傳統民族精神的支撐下,中華民族周而復始地締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近代以來,我們古老的中國逐步落后于時代潮流,以封建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消極方面受到猛烈的沖擊,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精神并沒有隨著我們民族的重新崛起而被摒棄,而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得以傳承創新。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領導中國人民披荊斬棘,在“血與火”的革命斗爭中,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革命建設精神。革命建設精神對傳統民族精神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同時也有新的突破。革命建設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傳承創新的民族精神。革命建設精神與傳統民族精神,形成于不同的時代、有著不同的歷史任務,在內容上有了新突破新發展。傳統民族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有機結合,而形成的革命建設精神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發展,中華民族精神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特征。改革開放40多年來形成的新時期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走向世界、面向未來,在傳統民族精神和革命建設精神相結合的基礎上,與世界其他民族優秀精神互相碰撞、擦出火花,在新世紀、新時代開創中華民族精神的新紀元。
海納百川、兼收并蓄是中華民族薪火相承、持續發展的活力之源。在中華民族形成、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持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和外來文明提升自我,并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展示出超越族群、恩澤天下的宏大格局,傳遞出互利共生、和諧共榮的大國氣度,抒發出勇于承擔、克己助人的堅毅豪邁,呈現出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恢弘大氣。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海納百川中探索發展,在兼收并蓄中走向強大,繁華盛世總與開放包容相伴相生。
任何民族文化的良性發展,都是在與其他文化交流、碰撞、學習,再到有益融合的過程。因此,新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能與國際社會和世界文明相脫軌,唯有以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情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讓中華民族精神展示于國際舞臺,與世界先進文明相碰撞、相融合,從中汲取有益的民族精神,不斷充實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正如新時代我國對外交流所倡導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展示出中華民族精神澤被四方的包容性,賦予了新時代中華民族精神的新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