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澔 陳政宇
(九江職業大學 校團委 江西 九江 332000)
現代流行歌曲與傳統文化元素之間的關系既和諧新穎又復雜多變。中國傳統文化涉及領域眾多,除了詩詞這些文學類的傳統文化,傳統樂器和傳統音律也都屬于傳統文化,在現代流行音樂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我們民族特殊文化的弘揚。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詩歌形式,并由民間學者收集并匯總編撰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詩經》中收集自西周初年直至公元前6世紀的大量詩歌內容,并一直流傳至今,甚至目前當代流行歌曲中還會融合《詩經》中的內容。一直到清朝末年,我國始終使用古典文學形式和傳統文化表達思想,因此積累大量傳統文化內容。但是“五四運動”的革命風潮席卷全國人民,白話文形式逐漸成為文化創作的主流,此后受到西方文化的洗禮,同時也為與國際接軌,我國傳唱的流行歌曲緊貼國際主流音樂形式,很少再出現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音樂內容,在這種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只存在于課本中的內容,脫離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近年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民族自信心與文化自豪感逐步形成,越來越多的傳統文化元素被應用到流行音樂之中,創造出越來越多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流行音樂。在此背景下,本文對傳統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創作中的應用進行研究。
中國文明璀璨輝煌,同時也是全世界唯一沒有出現文化斷帶的國家,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瑰寶,積累下大量的傳統文化內容。歌曲這一形式自古有之,從最開始的口口相傳到科技興起后形成的錄音帶,歌曲一直以各種形式流傳在世界之中。我國流行音樂起步較晚,但是大多數流行歌曲都膾炙人口且朗朗上口,不過這些流行歌曲已經遠遠脫離我國特色的傳統文化,更加貼近西方流行文化。然而我們人類現在的文明正是由傳統文化演化而來,文明迭代進步,今天的輝煌也會成為未來的傳統文化,具有正能量的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基石也是人類文化傳承的根基。因此我們在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便利生活的同時,也不能拋下傳統文化所遺留下來的深刻底蘊,更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實現我國傳統文化與流行歌曲融合極為必要。其實早在民國時期,我國上海已經涌現出大量流行歌曲,但由于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這些流行音樂被認為是不入流的內容,而且當時通訊技術落后,歌曲傳唱范圍較小,所以當時的流行歌曲并沒有形成規模,但我國眾多流行歌曲都傳唱至海外,一度影響世界音樂藝術走向。從當時的流行音樂依舊能夠看出一些中國傳統文化影子,比如融合江南小調,借鑒古詩詞等。由此我們得知,我國流行歌曲始終建立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但保持著自己民族的特色,同時也巧妙融合了外來先進文化內容。
傳統文化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可以使眾多聆聽這些音樂的普通民眾產生有關民族特色的思考,在年輕人心中激蕩起愛國情懷。另外,將流行歌曲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可以清晰展現出民族特色主題,刺激聽流行歌曲的人群產生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還能夠表達出孝順長輩、愛國愛家的傳統思想,體現文化的包容性,彰顯我們民族文化連綿不絕的傳承性與感染力。創造性地對中國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加工,將具有傳統特色的意境與事物編輯到歌詞之中,特意使用古音律與流行音樂相結合,或者將西洋樂器與中國傳統音樂相結合,可以體現出沖突矛盾與文化碰撞的復雜美學思想。因此,許多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歌曲素材都能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通過流行音樂可以實現世界各國傳統文化的交流,還能夠將中國傳統文化向國外群體傳播,增強我國青少年的愛國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將傳統文化應用于流行音樂之中,也是對我國愛國主義的一種宣傳。
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學形式,最初被稱為詩歌,至唐宋時期發展至頂峰。在詩歌出現的最初階段,就被普通人民用于日常生活娛樂,由自己吟唱或者由專門的樂伎演唱。詩詞譜寫時有專門的格式要求以及平仄、韻律規則,長短句式不一且具有節奏特色,使得詩詞本身就具有獨特的音樂美感,通過詩詞能夠表達出創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與內心變化。
近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表現出對于傳統文化的喜愛,經常將古代文學作品應用于現代流行音樂之中,盡管應用在流行歌曲中的傳統文學作品不能算是真正的古詩詞,然而其仍然保留著古詩詞的基本意義。由已故歌唱藝術家鄧麗君女士演唱的《清平調》(圖1)就是將李白創作的三首七言樂府詩排列組合在一起,反復吟唱,形成一首完整的歌曲,這三首古詩都是稱贊唐明皇李隆基貴妃楊玉環的美貌與受寵,全詩思想出發點較為精巧,且用詞華麗新穎,一首詩中包含多個典故,僅憑簡短詩句便能引人入勝,猶如身臨其境。鄧麗君演唱這首歌曲時,由專業的作曲人與編曲人為《清平調三首》譜寫曲調,不僅展示出詩詞原有的迤邐多情,還不失典雅與嫵媚,既能夠彰顯出詩中大唐鼎盛之景,又融入現代流行歌曲唱腔。這種傳統詩詞文化與流行歌曲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傳播了傳統文化種的優秀文學內容,又能夠提升流行歌曲的文化內涵,形成一種全新的音樂模式。

圖1 《清平調》曲譜
當代流行音樂能夠反映出日常生活的美好特點,通常使用修辭較為簡單,審美空間還有待提升。傳統文學中由古人創作的古詩詞極其注重語言的調用,要求思想表達較為含蓄同時情感還需要較為充分,而且傳統文學注重韻律與平仄,簡短幾句詩詞包含大量典故與修辭,語言藝術性極強。這種特點應用在當代流行音樂之中,能夠改變流行音樂的風格。而且古代詩詞本就是用來譜曲演唱,經過朝代更迭以及歷史變更,原有的歌曲已經失傳,只遺留詩詞以文字形式傳誦,當代流行音樂創作人大膽將這些經典詩詞譜上音樂,構成當代流行歌曲,這也不失是一種對傳統文化的解讀。
在當代流行歌曲中應用具有傳統文化特點的事物一般都是含有深刻傳統意義,同時也是當代人民比較熟悉且具體的事物,這種更具體且具有深遠傳統文化意義的事物作為當代流行歌曲的組成更加能夠吸引更多聽歌的人群產生共鳴,而且能夠產生獨特的寓意,使歌詞構成更加具有特色,一經傳唱,將會給廣大聽眾留下深刻印象。
由周杰倫演唱的《青花瓷》(圖2)2007年問世,2008年登上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令廣大群眾一聽難忘,傳唱至今。這是因為瓷器一直是較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物品,從唐朝到明朝一直是中國的代表藝術品,遠銷世界各國,國外將我國稱為瓷器之國,是最能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事物。而且青花瓷是一種質地較為堅硬的物體,同時又具有脆弱性,經受撞擊極其容易破碎,另外青花瓷表面的繪畫又增加瓷器的柔和性,中和了青花瓷冰冷的疏離感,能夠產生較強吸引力,因此這種具有強大藝術感的傳統文化事物才會一直被各個時間段甚至各個國家的人民所喜愛,成為具有中國傳統特色代表之一。將這種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實際物體與當代流行歌曲相融合,《青花瓷》中沒有一個字提到瓷器,但是歌詞中卻句句透露出青花瓷的形象,“素胚”“色白”“釉色”“窯燒”等這些詞組都是青花瓷所特有的工序與形象,這種含蓄的歌詞表達形式也更加具有古典韻味,體現出“青花瓷”作為一種傳統文化事物的特點。

圖2 《青花瓷》曲譜
此外,《青花瓷》實際上借物詠志,將纏綿的情意借助青花瓷這一具體的事物表達出來,將思念與愛意寄托在柔美的青花瓷之中,同時也用雅致的青花瓷描繪女子婀娜的體態與氣質,一首流行歌曲承載歌曲創作者與演唱者的諸多感情,使收聽這首歌曲的聽眾印象深刻,這也是這首流行歌曲經過多年傳唱影響至今的原因。而且通過這首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群初 步認識青花瓷這一傳統文化事物,發揮了良好的宣傳作用,能夠幫助青花瓷走進更多人群的視野,這也有助于傳統工藝和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宣傳,使越來越多的人群接受并了解青花瓷,弘揚民族特色,提升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的效果。
我國歷史悠久,自古注重藝術的創造與傳播,從有文明開始就已經設計并長期使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距今7000年前已經開始使用骨笛,這種樂器經過長時間演變最終形成沿用至今的竹笛。中國傳統的弦樂與管樂都已經有上千年歷史,經過不同朝代匠人與樂人的改進,加上歷史更迭吸收外來文化的影響,傳統樂器逐漸發展創新,部分樂器遺落失傳,但是使用較廣,使用頻率較高的多種傳統樂器保留至今。近年來中國流行音樂中強調使用“中國風”元素,許多中國傳統文化樂器被頻繁使用,甚至一些年代久遠,早已成為傳說的樂器,都經過眾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努力重新走近大眾的生活。例如從前只出現在唐代古畫上的南音琵琶,近年頻繁被提起,許多流行音樂創作人將這一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樂器應用到流行音樂的編曲上,獲得更加驚艷的效果。流行音樂綜合傳統弦樂與管樂,甚至綜合傳統曲藝內容,創作出大量具有古典美又膾炙人口的流行音樂。以周杰倫演唱的《菊花臺》為例,編曲中大量使用古箏、琵琶、葫蘆絲、竹笛等中國傳統樂器,這些傳統民樂與西方管弦樂器相結合,使用五聲調式編曲,創作出了既具有中國古典風格,又兼具西方流行音樂風格的現代音樂,成就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結合,體現出濃厚的藝術氣息。
我國傳統樂器通常較為悠揚舒緩,除個別打擊樂以外,很少具有強烈的鼓點,這一特點與流行音樂中的節奏美感相結合,實現音樂的動靜結合,體現出鼓點韻味與當代流行音樂的完美結合,為聽眾提供更加祥和、寧靜、優雅的聽覺享受。當代流行歌曲更容易被如今的青少年所接受,將傳統樂器與流行音樂相結合,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傳統文化的內容,改變青少年一直以來輕視中國傳統民樂的態度,提升傳統樂器在青少年心中的地位,幫助青少年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并且對傳統樂器產生喜愛之情,側面激發出青少年的愛國情懷。
傳統戲曲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悠久的藝術瑰寶,由原始社會的祝禱歌舞發展而來,在先秦時期初步成型,經宋、金兩代逐漸發展,到元朝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明清時期受到皇家推崇走向鼎盛。如今國家經濟繁榮發展,社會節奏加快,但是傳統戲曲旋律婉轉,節奏緩慢,唱詞晦澀難懂,所以喜愛并欣賞戲曲的人群越來越少,大部分喜愛戲曲的人群集中在中老年階段,年輕人不接受也不適應戲曲的旋律與節奏,造成戲曲文化在年輕人群體中逐漸衰落。在如今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之下,傳統戲曲逐漸沒落,人們對于這種傳統文化失去熱情與興趣。在這一背景下,許多創作人開展戲曲文化復興,在流行歌曲之中添加戲曲元素,既為流行音樂注入新鮮血液,也把戲曲藝術展現在更多年輕人面前。例如,將戲曲與流行歌曲結合在一起的代表性歌曲便是由李玉剛演唱的《貴妃醉酒》。李玉剛本就是戲曲演唱者出身,具有深厚的功底、表演力以及戲曲研究經驗,以男兒身反串旦角,身段玲瓏,唱念做打俱佳,演唱過程中,先使用一段戲曲的戲曲吟唱,吸引聽眾的注意力,歌曲主體內容以及高潮部分均是使用當代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充分融合戲曲與當代流行的長處,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貴妃醉酒》這首歌曲迅速受到各個年齡段的喜愛。這種傳統戲曲元素與當代流行歌曲的完美結合,給聽眾強烈的聽覺沖擊感,具有高亢、婉轉、清麗且低沉的復雜特點,既有清新感又有刺激感,很容易被各類聽眾所接受。
隨著經濟的不斷進步,人們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追求,新媒體實現流行音樂的廣泛傳播,這種傳播也體現出時下廣大人民群眾對于文化審美的變化。為此,本文對傳統文化元素在流行歌曲創作中的應用進行研究,這兩種文化相結合能夠展現出負載的審美效果與教育意義,而且通過流行音樂可以向更多人傳達出中國獨有的特色傳統文化內涵,傳播我國的民族精神,體現出我國包容并蓄的大國精神,對于文化、歷史的傳播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