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洪彬 管玄同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首次用“四個偉大飛躍”深刻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深刻理解“四個偉大飛躍”,對于進一步堅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黨的歷史的自信,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斗新時代、邁進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這一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舊中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成為擺在近代中國面前的首要歷史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從而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站起來的中國人民以主人翁姿態,朝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新的奮斗目標大步邁進。
這一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近代以來,為了改變中華民族悲慘屈辱的命運,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亡圖存之路,諸多主義、主張和方案輪番登場,但都歸于失敗。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才重新組織了起來,實現了最為廣泛的大團結大聯合,在人民大革命的歷史洪流中埋葬了舊制度,建立起新中國。站起來的中國人民重新煥發起偉大團結精神,為實現偉大夢想繼續奮進。
這一偉大飛躍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鴉片戰爭以后,封建統治者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開啟了舊中國屈辱外交和帝國主義在華特權的歷史,使中華民族陷入了落后挨打的悲慘境地。新中國的成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跪著辦外交”的歷史,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站起來的中國人民重新審視自己與世界的關系,決心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重新對人類作出新的貢獻。
這一偉大飛躍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并不是中國共產黨人奮斗的終點。黨領導人民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基礎上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通過社會主義改造,推動古老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極大調動起億萬人民為改變一窮二白面貌而奮斗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這一偉大飛躍奠定了新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辛探索,形成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系列獨創性理論成果,取得了包括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在內的一系列巨大成就,在一窮二白的土地上畫出了最新最美的畫卷。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這一偉大飛躍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人民的迫切希望。黨和人民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必須加快發展生產力。改革開放調動起億萬人民為加快實現富起來而奮斗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度躍升。
這一偉大飛躍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和人民深刻認識到,兩極分化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就是要改善人民生活,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改革開放以來,黨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生活在社會生產力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得到明顯改善。到黨的十八大前夕,我國已經由低收入國家步入了中等收入國家的行列,人民生活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這一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黨歷來強調,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秉持正確的方向、立場、原則,我們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領導人民開辟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和制度優越性,奠定了當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人自信自強的堅實基礎。
這一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制度強,則國家強、民族強。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提高,既是重要保證,又是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全面部署,特別是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擺在首要位置,這對于充分發揮我國制度的最大優勢,并以此帶動提升我國國家治理的總體效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也必將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提供堅強有力的制度支撐。
這一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物質基礎的強大。相比原本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實際,新時代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和不充分問題相互交織。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內生產總值突破百萬億元大關,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一萬美元,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這一偉大飛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弘揚中國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起億萬人民團結奮斗的磅礴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中,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進一步弘揚,黨和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堅實的理論指導和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