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自星
終于迎來了這一天!終于盼到了這一刻!
1958年初,新中國第一臺直徑2.5米雙筒提升機決定在洛陽礦山機器廠一金工車間試生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的鋼鐵產量只有15.8萬噸,不到當時世界鋼鐵年總產量的0.1%;煤炭產量僅0.32億噸;原油產量僅12萬噸,90%以上石油產品依靠進口。中國的煤炭業要從戰爭的重創中恢復過來,并且踏上全面、協調的高速發展軌道,作為聯系地面和井下的“咽喉”,礦井提升設備擔負著沿井筒提升煤炭、矸石和升降人員的任務,研制極為迫切,也至關重要。
你(焦裕祿——本刊注)在動員大會上對工人們說:“我們生產的不僅是提升機,而且是6億人民的志氣,是新中國工人階級的氣概!”
你的話音如同一記重錘擊響了無數個鼓點,一種特有的共鳴,在車間上空久久回蕩。
你深情地說,能夠參加新中國第一臺直徑2.5米雙筒提升機的制造是我們每一位職工的幸運,我們要堅定為民族爭氣、為工人階級爭氣的信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爭取早日生產出國家急需的提升機產品。
“為民族爭氣、為工人階級爭氣就是我們的口號。”你問大家,“記住我們的口號了嗎?”
“記——住——了——”
耳畔一陣雷鳴。
工人們聽了你的動員,摩拳擦掌,能為新中國生產自己的提升機貢獻力量,人人心中都充滿了自豪感。
你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和技術人員、老工人一起,對整臺機器上千個零件一一熟悉,從圖紙資料、工藝規程,到工具準備、材料準備、外協作件準備,一絲不茍,連一個小螺絲釘都不放過。你用了幾個夜晚,將提升機上關鍵零件、加工方法、所用工具,都一一畫在了本子上,并密密麻麻地寫了許多說明,做了很多記號。
2.5米提升機投入生產以后,從毛坯加工到裝配,都存在很多技術難題。你組織干部、技術員和工人組成“三結合小組”,分析研究攻關。
減速器上的被動輪,是由齒輪軸與齒輪組合而成的。按照蘇聯圖紙規定,要把齒輪內孔加熱,使孔擴張后裝入齒輪軸,這種加熱裝配方法叫“烘裝”。但是,圖紙沒說明烘裝的具體辦法,你就請教蘇聯裝配專家。由蘇聯專家指揮,你們用半天多的時間用磚壘了一個簡易爐子,把大齒輪架在爐子上面,用焦炭加熱齒輪內孔,加熱到一定時間,把爐子拆掉,再把軸裝入齒輪孔內,第一個齒輪軸就這樣裝完了。
使用這種方法,人人看見都想笑,因為軸與孔的裝配,一臺減速器就有六道工序,各種規格都不同,裝一個壘一個爐子那怎么能行?
當時人們對蘇聯專家都很恭敬,有意見不敢提。于是,有工人找車間技術組組長初玉璽,他很支持工人,對蘇聯專家的辦法直搖頭,但也不敢正面提。工人提出直接用木柴加熱不支爐子,初玉璽說要請示焦主任。你答復,只要多快好省就盡管干,但要避開蘇聯專家晚上干。
第一次在夜間烘裝齒輪時,工人把大齒輪用三點支平,用木柴加熱內孔,由于沒經驗,當齒輪軸下到1米時,就再也下不去了。出這么大的事故,工人都很害怕。你告訴大家不要緊,分析一下再說。
最終分析原因是內孔受熱不均勻,導致孔上端擴張大、下端擴張小,形成了上大下小,所以齒輪軸下到1米就下不去了。針對這情況,改用尺棒代替千分尺,解決了因工件太熱人不好靠近測量尺寸的問題,再就是,要注意工件的上下受熱均勻。
你又指示制作專用吊具,使吊裝省勁又安全。以后烘裝各種齒輪都用這種辦法,一直沿用了好幾年。
提升機上有一種叫軸瓦的零件,按工藝規定,這種軸瓦上要澆注一層“巴氏合金”,可是使用手工澆注時連續幾次都沒能成功,不是出現氣孔,就是黏合不牢,出了不少廢品。這不但浪費了許多貴重的鎢金,而且直接影響了試制提升機任務的完成。
一個技術員說:“我們在外國實習時,這樣大的軸瓦,他們也用手工澆注,質量也是馬馬虎虎的,咱們還能有什么辦法!”
你說:“這是我們廠試制的第一臺大型提升機,我們交給國家的產品,一定要達到高質量標準,絕對不能湊合!”
你找到裝配工段的工段長于盛華和技術員陳繼光等人,鼓勵他們想辦法突破這項難關。
于盛華等人想了很久,提出了離心澆注的方案。試驗時需要一臺機床來測定轉數,當時車間里管設備的人擔心把機床弄壞了,不讓他們使用。你知道后,馬上決定給他們騰出一臺機床。
在澆注機試驗時,連續失敗了幾次,每次失敗后,你就和于盛華、陳繼光等人一起找失敗的原因。在你的大力支持下,離心澆注機澆注出合格的軸瓦,不僅突破了生產中的關鍵瓶頸,而且為以后的批量生產奠定了基礎。
你對這件事總結說:“作為一個領導,必須善于支持新生事物。辦工業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而領導更應該站在自力更生道路的最前沿。”
天車在空中忙碌地行駛,發出隆隆的聲響;車床、銑床、鉆床的轟鳴聲,電動機得意揚揚的歡唱聲以及鋼鐵的碰撞聲,好像在演奏高亢激昂的交響樂。
一金工車間主任辦公室里,你正在看蘇聯工藝專家編制的一金工工藝。
青年工人小孟跑到辦公室:“焦主任,5米立車上的車刀質量有問題,這個班沒下來就打了4把。”
你二話沒說:“走,到車間看看。”
小孟爬上立車,全神貫注地開車床,你一邊用鐵鉤子清理鐵屑,遞送必要的工具、量具,一邊觀察著車刀的切削情形。
不一會兒,只見刀桿開始來回抖動起來,隨之發出輕聲的呻吟,刀桿越抖越厲害,呻吟聲變成嗚嗚的間斷聲。“咔嚓”一聲,車刀折斷了。
小孟滿頭大汗,焦急地對你說:“焦主任,這刀的角度有問題!”
你把折斷的車刀拿在手上反復觀察,決定去找蘇聯專家。
來洛支援我國“一五”期間重點工程建設的蘇聯專家就住在洛河畔的紅色大樓。
“我是礦山機器廠一金工車間主任焦裕祿,我有事要找負責一金工工藝的專家茹拉魯廖夫。”
衛兵打通電話后說:“你去吧,紅樓第一個門口,有個翻譯接你。”
進去后,你對身邊的翻譯說:“你告訴他,5米立車上加工的大齒輪圈刀具損壞嚴重,嚴重影響了生產進度,請他去看看,給想一些解決的辦法。”
茹拉魯廖夫慢慢抬起頭,操著一口生硬的中國話說:“我已經蓋(看)過了,加工很正常……你們真(中)國人剛干工業……能干成這樣,就很不簡單了。”
你焦急地說:“這樣干下去,我們3個月出產提升機的計劃就要落空了。”
茹拉魯廖夫聽翻譯說了一遍后,放聲大笑幾聲,笑完又擺出一副嚴肅的面孔說:“主任同志,3個月就要出產提升機,在我們蘇聯也不容易達到,何況你們剛剛建工廠。”
次日早上8點,你一進車間,小孟就興奮地在門口截住你說:“昨天下午呂師傅幫我將刀頭角度改動了一下,又好使又好用,加工一個齒輪圈,從16小時縮短到10小時,活兒干下來,車刀不怎么磨損。”
聽了小孟的話,你急忙走到5米立車跟前:“你開車試一試!”
小孟試完停車,將車刀卸下遞給你,你雙手接過車刀,又叫了幾個有經驗的老師傅與技術員和呂師傅來一金工車間,集中到5米立車跟前,分析比較兩種車刀操作。
你揚起新車刀說:“這是咱們工人改出的新刀,大伙都看了,我不能說這新刀就好得沒一點兒缺點,但它明顯優于進口的老刀。不妨咱們就在這把改進刀的基礎上,想想辦法,動動腦筋,再進一步改進。從今兒個起,咱們用一周時間,拿出一個更加完美的新刀固定下來,這就是一金工車間投入生產后研發的第一項技術!”
兩天后,工人們改進了新屑槽,加寬了負切屑刀。車床試驗結果,效率又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加工一個大齒輪圈,只用6小時。
最執著的追求,始自信念;最恢宏的書寫,源于精神。
在制造2.5米提升機的日子里,你日夜領著大家攻難關,吃住都在廠里,連續50多天沒回過家。
你是三軍主帥啊!
這里有謀略——運籌帷幄,決戰千里;
這里有布陣——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這里有進攻——斬關奪隘,沖鋒陷陣。
整個車間激情昂揚,在爭分奪秒中迎接勝利的曙光。
為了趕工期,車間的干部、工人們都是晚上12點下班,天一亮就開始工作。夏天,早晨5點天就亮了,大家休息的時間很少。而你則每天在深夜下班后,主持召開30分鐘至1小時的生產例會:一是總結當天的情況,二是部署第二天的生產任務。有時會開得時間長,開完都凌晨一兩點了,你就在用車間裝箱板釘成的長條板凳上一躺,蓋上棉大衣瞇一覺。
細心的人們發現,在會戰2.5米雙筒提升機的日子里,你有50多個凌晨,都是在這個長條板凳上度過的。
王有益是提升機的設計者,在生產最緊張的時候,他和你一起睡板凳。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王有益環顧車間,看遍了周圍也沒發現一個能睡覺的地方。你指著二樓走廊里的大板凳對他說:“小王,晚上就在這上面將就將就吧。”
王有益躺下去,又窄又硬的凳子面硌得后背很不舒服,怎么也睡不著。你教他睡長板凳的“竅門”:“側著身子躺,把腿蜷著。”
第二天一早,睡了板凳的王有益腰酸背痛。
“我睡了幾天大板凳就受不了,老焦連續50多天,他是怎么熬的啊……”王有益感嘆地說。
曾伴你度過50多個深夜的那條長條凳,靜靜地陳列在河南博物院,真實地記錄著你在工廠的生活。
歲月褪去了長條凳的色澤,卻洗不去人們對其主人的追念;病魔奪走了一個共產黨人的生命,卻磨不滅激蕩在你血液里的英雄氣概和奮斗精神。
那時,你有嚴重的胃病,經常疼得直不起腰來。可你從來不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實在疼得扛不住了,就順手從兜里掏個蘇打片放到嘴里。大伙心疼你,勸你回辦公室休息一會,你爽朗地說:“我扛得住。屁股和板凳結合得多了,腿就會軟,人就會懶,就會和工人疏遠了。”
老戰友周錫祿見到你,關心地說:“老焦呀,幾天不見,怎么瘦成這個樣子?”你風趣地說:“瘦好嘛!瘦了可以減輕負擔,走起路來方便。”
夢想像種子一樣在耕耘中綻放,然后,蓬勃成一片燦爛的希望,幸福地站立在金秋。
在你的指揮帶動下,一金工車間只用了3個月就制造完成新中國第一臺新型2.5米雙筒提升機。
試車,是令人期待的日子。
這個重要時刻,正一分一秒地向洛礦的創業者們走來。
大家緊張地盯著你,你手一揮:“開始!”
工人師傅坐在操控臺上,手一合電閘,一聲巨大的轟響,2.5米雙筒提升機徐徐轉動起來。
人群里爆發出一陣掌聲。
你果斷地手一揮:“重載試車,開始!”
卷筒嘎嘎響了一陣,粗大的鋼絲繩繃緊、繃直。
卷筒略微震動了一下,開始把鋼絲繩一寸一寸卷到滾筒上。
人群中頓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蘇聯專家茹拉魯廖夫圍著提升機看了又看,嘴里不停地念叨:“奧秦哈拉紹,奧秦哈拉紹(很好,很好)!”
廠宣傳科干事拎著照相機跑進車間:“大家靜一靜,照相啦!”
工人們嘩啦一下圍在提升機旁,擺姿勢,做表情,都想把自己光輝的影像與新中國第一臺新型2.5米雙筒提升機一起嵌入鏡頭。
這時,技術員小陳四處看看:咦,焦主任呢?
工人們嘩啦一下散了,到處找你。
你半靠在一處木盒搭成的靠椅上,頭靠在后面的木箱上睡著了,手里的香煙還在燃燒,留著長長的煙灰,稍一動彈就會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