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楠楠
地方都市報,是一個地區文化的“標桿”,是反映地區文化特點、集納文化資源的重要平臺。傳統媒體時代,文化記者就是地方文化發展的記錄者、見證者,也是文化人、文化資源、文化活動中的重要紐帶。然而,隨著媒介自身不斷的發展變化,文化新聞的傳播平臺也在不斷流轉,文化記者自身的定位和認知也在社會大環境以及報業轉型的背景下不斷調整。大部分文化記者堅守初心,在崗位上不斷進行探索。轉型與堅守,是近年來文化記者職業領域的注腳,也是文化記者在媒體洪流中持續生存、安身立命的關鍵詞。
文化記者的轉型,離不開自身所在媒體的轉型。以安徽省地方都市報《新安晚報》為例,上世紀90年代,《新安晚報》是安徽省首屈一指的紙質媒體,發行量大、影響力大,副刊內容豐富,是省內眾多受眾的“精神食糧”。在全省媒體當中,其也是第一個邁出了媒體轉型的步伐,2010年,《新安晚報》通過轉型,由單一紙媒,提升為集報紙、網絡、音視頻、手機報等多種媒體形態于一身的全媒體,在全省媒體中率先跨入全媒體時代。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綜合平臺型媒體的不斷發展,各種自媒體賬號在互聯網上越發活躍,受眾獲取文化信息的渠道逐步轉向了各類平臺、賬號等。同時,隨著都市報經營活動的式微,版面數量的減少也在壓縮著文化報道的空間,一些有文化影響力的專欄,如《新安晚報》的“合肥地理”專欄、“看電影”欄目等,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這使得文化記者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發展方向。
安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文藝方面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品牌。2000 年之前,由于省內經濟發展的限制,在文化領域的發力并不深入;從2000年起,省內對于地方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力度不斷提升。一方面,以安徽省省一級為龍頭,“唱響黃梅戲,打好徽字牌”等等發展地方文化的宣傳口號不斷提出,另一方面,安徽各地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斷豐富,安徽各地對于文化保護工作、文化宣傳工作也更加重視。
除了對于文化領域的重視,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文化的發展,諸如“蕪湖大司馬”等很多互聯網主播、網紅文化人物等也在江淮熱土上誕生,并引起了文化宣傳領域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文化記者的關注點也由傳統轉向現代,由“面”轉向“點”,視野必須更加開闊,思維也必須更加活絡。
近年來,地方都市報所處的媒體大環境也發生了巨變。互聯網上各類信息平臺的出現,垂直類文化專欄的誕生,短視頻時代文化名家紛紛轉移陣地……作為地方文化名家、文化項目傳承人來說,以往的媒介邀約可能主要來自于地方報紙、電視媒體,然而如今,各類互聯網平臺的邀約使得他們應接不暇。在這樣的背景下,都市報文化記者所要面臨的市場競爭趨于白熱化。而同時,隨著“流量”和數據在互聯網傳播領域中不斷的量化、透明化,傳統報紙媒體的印刷量、發行量與互聯網的巨大流量相比,優勢不再明顯。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資源作為一種流動性很強的資源,自然也會逐漸向流量的強勢方進行轉移。
報紙的轉型、文化領域發展的轉變、媒介環境的變化,帶給文化記者的沖擊也是巨大的。2000年左右是地方都市報的“高光時刻”,也是文化記者職業生涯的“高光時刻”。到了2010年之后,隨著宣傳環境、經營環境、媒介環境的不斷變化,記者個人的發展也迎來了全新的轉變。然而,文化記者相較于時政記者、財經記者、社會記者來說,自身口子受到的局限性比較大,在職業以外的發展機會都較少,因而,外部轉型的可能性較低。很多文化記者從進入地方都市報至今,多年來并沒有換過工作,也未在報社中轉崗。個人發展受限,轉型困難較大。另一方面,外部媒介環境、報社內部需求又需要文化記者在原先的采寫稿件基礎上實現突破,這就使得文化記者必須要經歷轉型的痛楚,才能夠適應崗位新的需求。因而,在這種矛盾當中,如何轉型,成為擺在文化記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順應市場需求,在媒介形勢發生轉變的情況下,都市報文化記者的轉型迫在眉睫。以《新安晚報》為例,文化記者的工作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報紙版面的編排、稿件的采寫,而是滲透到了線上、線下各個領域,記者不僅僅是文化活動的記錄者、傳播者,更是文化事件的主導者、組織者和重要參與者。近年來,結合《新安晚報》的新媒體實踐,文化記者的角色轉型至少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文化記者由傳統的報紙采編人員,轉型為報、網、平臺融合的全媒體記者。在媒體轉型的背景下,文化記者的工作節奏不斷加快,工作內容不斷豐富。以《新安晚報》為例,若干年前,采訪、寫稿是文化記者的主要工作內容,而如今,采訪活動不僅涵蓋了文字的寫作,還包括活動現場圖片、視頻的拍攝工作;除了負責版面稿件采寫之外,還承擔著安徽網、大皖新聞客戶端文化相關頻道的發稿工作;同時,副刊版面的編輯工作也劃歸到文化記者手中;在熱門活動現場,文化記者還要承擔起直播人員、現場直播主持人的任務。如今,文化記者不能僅是“記者”,而是要成為集采、寫、編、播于一體的全能人才。
二是,文化記者不能局限于記者身份,而是要成為各種活動的組織者、核心人物。目前,地方都市報不僅是信息發布平臺,也是開展各項文化活動的平臺。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經營活動和采編活動結合得越發緊密,很多合作項目的執行,也需要記者進行深度的參與以及組織。以《新安晚報》大皖客戶端的“徽派”欄目為例,這一欄目在實施過程中,充分依托報社兩位文化記者進行日常直播活動與采編活動;在欄目舉辦的“徽派”文化名家座談會上,文化記者也起到了組織活動、邀約嘉賓的作用,不只是進行采編。在新媒體領域,《新安晚報》文化記者在微信平臺開辟了“新安花季”“新安老年范”微信公眾賬號,成為了賬號的負責人、編輯與組織者,也基于相關微信賬號建立社群、組織活動。同時,在《新安晚報》的名牌活動“新安小記者”活動中,文化記者又變身“講師”,成為了小朋友們最喜愛的老師。文化記者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多年的從業經驗、豐富的閱歷,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氣”和專業能力,呈現出多元化的職業身份。
三是,文化記者作為創作者也逐步“觸網”,甚至成為了優秀的專欄作家、撰稿人、自媒體創作者。近年來,隨著各種平臺野蠻生長,越來越多的報社記者、編輯以及資深管理者,都成為了平臺邀約的對象。文化記者,多年來不僅深耕本地文化,更是全國文化娛樂領域活動、信息在本地落地的第一人,其掌握的信息與資源比較豐富,文字功底更扎實,風格更為靈活有趣。因而,一些文化記者不僅自己寫作、出書,而且建立運營了屬于自己的公眾賬號,為了保證賬號內容的持續輸出,一些文化記者選擇“抱團”寫作,共同來運營同一個微信賬號或自媒體賬號,推動其成長、發展、壯大。在這一領域,《新安晚報》的編輯閆紅就做出了成功的探索,其不僅在騰訊“大家”等欄目中成為了獨立的撰稿人,更是設立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閆紅說”,進一步拓展自己的職業身份。
傳統的文化宣傳陣地上,地方文化記者一直在堅守。近年來,跟隨安徽省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腳步,在徽劇和黃梅戲等戲曲領域,以及地方文化節慶領域,文化記者也按照全新的文化宣傳需求,進行了更多的探索。如,對于3D黃梅戲《牛郎織女》、徽劇《驚魂記》,記者采取沉浸式的報道,深入演出現場,采訪戲劇創作者、表演者,形成精彩的報道,在滿足讀者對于文化活動的信息需求的同時,也很好地完成了相關文化宣傳工作。第五屆安徽省民間雜技藝術節、在安徽涇縣舉辦的中國桃花潭國際詩歌藝術節等地方文化節慶活動,文化記者均深入現場,悉心采編,認真寫作,將地方文化更好地弘揚出去。
文化記者要不斷“強身健腦”提高自我,積極順應宣傳工作的新要求,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文化、文藝的發展也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文化市場的活躍、文藝作品的涌現、文化名人的破圈、文化活動的鋪開,都是地方發展的注腳。因而,文化記者要不忘初心,根據報社統籌安排,盡心盡力地在新媒體環境下做好文化報道、文化宣傳工作,將本地的文化故事寫下來,將本地的優秀文化傳播出去。
文化記者一般思維活絡,性格外向,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新媒體平臺將這些優勢放大,開辟新的戰場。文化記者應當以文化為圓心,以能力為杠桿,對于自身的經驗、閱歷進行梳理,采取撰寫文章、形成專欄、展開互動的方式在新媒體平臺站穩腳跟。基于多年的報紙媒體工作經驗,很多文化記者在專欄創作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粉絲,要積極利用粉絲群體為自己的新媒體平臺積累人氣。微信、微博、短視頻、各種平臺賬號,都可以成為文化記者撰文的平臺,基于粉絲展開的各項活動更是可以使文化記者實現“流量變現”,為媒介的經營貢獻力量。
文化記者在文化領域能夠接觸到一些知名文化欄目、文化名人,這種與名欄目、名人近距離的接觸,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因而,文化記者在做好文字報道的基礎之上,應當尋求在多領域、多層面的拓展。文化記者可以融合采訪資源,采取拍攝短視頻的方式尋求采訪上的突破,利用名人效應、名欄目效應打造自己的品牌與IP;還可以利用自己常年來對于電影電視、視頻等領域的了解,在報社資源支持下基于短視頻平臺展開短劇的策劃與拍攝,形成報社的品牌文娛短視頻欄目;還可以將自己多年以來的采編經驗、故事,拍攝成短視頻段子,滿足網友對于“文化記者”的好奇心。總之,以專業能力結合專業技術,在融媒體領域實現突破,也是轉型的一個策略。
文化記者應當注重自身品牌的打造,基于品牌形成屬于自己的文化產品,實現職業領域的突破。本地文化記者都有自身的長處,有的是行業內著名的“娛樂記者”、報刊“影評人”,有的則對于地方文學領域有著多年的采訪經驗,還有專門研究影視產業的文化記者,對于此類文化記者,專業化、有指向性的自我發展是非常重要的。記者應當基于自身深耕多年的文化領域,用文字或視頻的方式,以報紙或新媒體為平臺,打造屬于自身的品牌欄目,用自己多年積累的文化沉淀,來進行內容輸出,嘗試尋求新的突破。都市報也應當幫助記者開辟新的“陣地”,并將其作為傳統媒體的延伸去進行孵化,在助力記者轉型的同時,尋求報社經營領域的全新突破。
要轉型,也要堅守文化陣地,這是作為地方都市報文化記者應當具備的意識與覺悟。文化領域既位于新聞宣傳的前沿,也是服務于人民群眾的重要陣地,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思想的塑造、文化需求的滿足和心理狀態的調適。因而,時代在變,文化記者所要堅守的初心與使命、責任與擔當不應改變;所謂的轉型,是要在初心不變的基礎之上,在自己的職業領域尋求更多的“角色”,實現能力上更大的突破,以更好踐行初心。時代在變,媒體生存環境在變,傳播媒介也在不斷變化,在充滿挑戰和不確定的時代,文化記者唯有把握好這“變”與“不變”,才能做好本職工作,實現自我完善,為媒體的轉型發展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