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镕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首次提出并深刻闡述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大力弘揚偉大建黨精神”。本文著力研究在教學過程中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以下簡稱“原理”課),將繼承和發揚偉大建黨精神落到實處。
在授課中系統地、準確地將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前提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把握偉大建黨精神。
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在建黨的實踐中生成并在革命、 改革和建設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先進思想的總和。這一部分著重回答“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偉大建黨精神的深刻內涵”,通過這些問題的解讀使學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認識由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認知。
第一,“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真理,堅守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信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指導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充分顯示了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以及對社會存在強大的反作用。“堅守理想”就是不論中國的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處于順境還是困境, 均堅守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同時根據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理論,追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皥猿终胬?、堅守理想”的信仰是中國共產黨從困境走向勝利,從苦難走向輝煌的精神動力。
第二,“踐行初心、擔當使命”就是踐行和擔當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實踐?!叭藨撛趯嵺`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信仰的力量要在實踐中顯現。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引,為了實現民族的復興和人民的幸福,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開創了改革開放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第三,“不畏犧牲、英勇斗爭”就是面對危險敢于犧牲,面對困難敢于斗爭,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選擇。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過程絕不會是一帆風順的,當個人利益甚至是個人生命與集體需要沖突時如何進行選擇?馬克思主義認為價值的選擇要以推動社會歷史進步,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為根本,在實踐中要堅持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在1921年,中共一大的代表們冒險完成了締造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不畏犧牲、英勇斗爭”的價值選擇從黨成立初期就已鑄就,貫穿于中國共產黨奮斗的百年歷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犧牲的有名可查的烈士就達370萬,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1800多名扶貧干部永遠留在了扶貧一線。雖然時代在變,但是中國共產黨人舍小我、為大我,為了民族解放、國家獨立、人民幸福舍生取義的價值選擇永遠不會改變。
第四,“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就是對黨忠誠,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紀律要求。無產階級的革命與運動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共產黨人為工人階級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爭,但是他們在當前的運動中同時代表運動的未來”,堅持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這是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前進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安回撊嗣瘛本褪且磺袨榱巳嗣?、一切依靠人民,體現了偉大建黨精神鮮明的人民性。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各個歷史時期黨戰勝挫折的根本保證。
偉大建黨精神堅持馬克思主義實踐觀,以“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政治實踐為核心,在“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信仰指引下,堅持“不畏犧牲、英勇斗爭”的價值選擇和“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紀律要求,展現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風貌。
在明確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精神內涵后,就要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合理融入,避免脫離大綱強牽附會,邊角料式、細枝末節式地融入,接下來根據“原理”課教材體系,談談章節切入點。
緒論部分要求從整體上理解和把握什么是馬克思主義,了解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過程和發展階段,掌握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認識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其中馬克思主義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和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征是本部分學習的重點內容。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性,包括科學性、人民性、實踐性、發展性,這些特性非常的抽象,這時可以進行案例教學融入偉大建黨精神。中國共產黨從一葉紅船走向巍峨巨輪的百年歷程就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實踐性;偉大建黨精神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就是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鮮明體現。
在“實踐與認識及其發展規律”部分,要求以學習馬克思主義實踐觀、認識論和價值論的基本觀點為基礎,學會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這部分可以通過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分析偉大建黨精神的生成。同時要學生認識到偉大建黨精神既有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真理尺度,又有“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價值尺度,是真理尺度和價值尺度的統一。
在“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部分,要求學習和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其中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社會基本矛盾及其運動規律、社會發展的動力以及人民和個人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是要求重點掌握的內容。偉大建黨精神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其一定是由社會存在產生的,所以在學習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辯證關系時可以融入偉大建黨精神的產生和發展,從而論證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關于歷史的創造者問題,教學的重點不應集中于解釋為什么,而應集中在中國共產黨如何踐行這一哲學原理,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構成中“忠于人民”生動體現了這一哲學原理,這就拉近了哲學原理與學生的距離,這時融入偉大建黨精神增強了“原理”課的時效性。
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及其規律”部分,要求重點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在講解第八條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始終堅持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和第十條實現共產主義是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時可以融入偉大建黨精神,既可以形象解讀文本知識也可以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本章節的難點是掌握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多樣性理論,不同國家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然不同,偉大建黨精神的第一個內容構成就是“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內含了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黨在百年奮斗歷程中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也是我們要始終堅持的。
在“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及其最終實現”部分,要求把握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特征,正確看待實現共產主義的歷史長期性和必然性,從而把握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辯證關系。在講解第三節“共產主義遠大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時,可以用偉大建黨精神生成與發展的歷史論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華民族通向共產主義的必由之路,用偉大建黨精神構成內容中的“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論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關系,從而激發學生樹立堅定理想信念,投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志向。
通過章節分析明確了融入的切入點問題,在最終課堂呈現的過程中還要講究教育教學的規律,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教學設計,確保在遵循思政課教育教學規律的前提下將偉大建黨精神進課堂、進頭腦。
偉大建黨精神是高度抽象、高度凝練的表達,干巴巴地講這四個詞組32個字是很難被學生接受的,這就要求在知識點講解時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采用教學方法。
將講授式教學與案例式教學相結合,要求用精準的語言講授基本的“原理”課知識和偉大建黨精神的相關理論,讓學生對基本要義形成理論性認知。再靈活運用案例式教學,運用經典案例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比如,在講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時融入偉大建黨精神,可以播放《覺醒年代》精選片段讓學生了解建黨初心,運用《半條被子》的故事讓學生了解革命戰爭中的人民情懷,運用新時代脫貧攻堅的事跡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的信仰。
將研討式教學與自主式學習相結合,輔助學生在“原理”課上將偉大建黨精神內化于心。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就一些有爭議或者現實性強的問題放在課堂中讓學生自主討論交流。比如,在運用講授式與案例式教學講解完“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問題后,可以提出“請舉例說明為什么說人民性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底色?”這一問題現實性很強,意在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發掘生活實際,自覺將抽象理論具象化,從而達到內化于心的效果。
近年來新媒體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線上教學得到飛速發展,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體技術成為了思政課教學的最新手段,如何運用這一新的教學手段?結合“原理”課教學特點,主要的是加強“微課堂”“微圈層”“微體驗”的三微建設。
首先,微課堂即利用智慧樹、中國大學MOOC、超星爾雅等公共學習平臺開展線上教學任務。大數據時代的重要特征是信息公開和資源共享,同時將巨大的信息資源以“微”的形式表達。微課堂就是針對課堂內容的一個知識點進行教學,課程內容簡單明了,內容針對性強。需要注意的是線上教學應該運用可視化技術包裝教學內容,將復雜的知識轉化為可視化的圖像、表格、漫畫等,避免簡單的文字表達。
其次,微圈層即利用微信群、班級群、課程群等圈群進行交流互動。在這種去中介化的圈群中人人都可以發布信息,打破單向度的主客體關系。以超星的課程群為例,在上課前可以發布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提出焦點熱點問題讓學生在課前進行思考。在課堂中,教師可以針對教學內容進行課中微互動,通過彈幕、評論這種交互性極強的互動方式實現實時互動,教師再進行歸納總結。在課堂后布置線下實踐任務,例如給敬仰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做群畫像上傳平臺進行討論、交流,等等。
最后,微體驗即創設微情境體驗強化教學認同感。“原理”課的內容比較抽象、晦澀,而學生的認知偏感性化,當偉大建黨精神融入“原理”課時,可以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案例創設情境、創設個性化的體驗活動。比如,讓學生拍攝相關微視頻,進行AI體驗或者進行網文寫作、劇本編寫等。
當前,網絡“喪文化”盛行,這種帶有頹廢、悲觀情緒的文字或圖畫,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狀態和價值取向。如何在“原理”課堂糾正這種價值觀?可以將偉大建黨精神作為育人武器。在講解完價值論時進行“當‘喪文化’遇到偉大建黨精神”的專題研討課,在智慧樹平臺投放“喪文化”相關視頻,讓學生系統了解什么是“喪文化”,并思考“你‘喪’了嗎?”“你快樂嗎?”等問題。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教學要點設計如下。
1.教學目的
一是鞏固已經學過的價值論的相關知識。二是通過案例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啟發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價值論思考“喪”文化,從而認識到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價值觀。
2.教學重難點
該專題的教學重點在于讓大學生認識到什么是價值,價值評價的標準是什么,青年應該樹立怎樣的價值觀。該專題的教學難點在于讓學生認清當前的流行的“喪文化”是不可取的。
3.教學要點
第一,是否推動歷史進步,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趨勢,是否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價值評價的最高標準,對人和事物的標準的總和就是價值觀,即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的基本觀點。表面看來,“喪文化”不是洪水猛獸,既可以當作情緒宣泄出口,又可以當作失敗的擋箭牌,但這樣一種以退為進的防御姿態看似能夠避免傷害,也容易落入得過且過、玩世不恭的陷阱。熱愛“葛優躺”的青年更愛躺著“買買買”,“佛系青年”并非真的清心寡欲。面對快節奏的生活,面對社會壓力,“喪文化”成為了無法實現世俗成功的“英雄詩”式的自嘲。革命先烈面對的是生與死的抉擇,他們更應該有理由“喪”,但他們選擇了“不畏犧牲、英勇斗爭”,因為與自己的幸福相比人民的幸福才是更具有價值的。在今天青年人應該繼承“不畏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在推進國家和社會發展中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退縮在“喪文化”中抱團取暖。
第二,實踐要堅持真理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一。當前在網絡上“喪文化”盛行,有輿論認為這是現代社會壓力太大,要給予關注和同情。適當地關注和同情是應該的,但是沒有哪一代人可以輕輕松松獲得成功,“喪”不會帶來力量,在實踐中堅持真理和價值相統一才會帶來力量?!皥猿终胬怼允乩硐搿笔侵袊伯a黨人的真理尺度,“對黨忠誠、不負人民”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尺度,這種真理和價值的尺度的統一才是我們在實踐中面對困難應該秉持的態度。
第三,知識運用。經過1課時的講解,第2課時要求學生運用所學哲學原理和偉大建黨精神進行辯論,主題為“你如何看待喪文化”,雙方所持觀點為正方認為“喪文化不是洪水猛獸,是社會現狀的反映,應該關注和理解”,反方認為“‘喪文化’會侵蝕青年人的精神世界,扭曲價值觀”。辯論的同時開放超星平臺,學生可以隨時發表意見,教師進行記錄,最后進行總結。
此樣例的教學設計,首先,將偉大建黨精神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學理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其次,引入學生中盛行的“喪文化”具有現實溫度。最后,教學方法靈活,將講授式教學與研討式教學相結合,有利于將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中。通過帶入性的思考對偉大建黨精神產生認同,同時采用超星平臺,學生可以發送時事評論,帶動全體學生共同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產生對偉大建黨精神的認同。
①喪文化:指一些90后、00后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絡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而形成的一種文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