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錦尉
黨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在論述新時代“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時指出:“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p>
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兩會上說,“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悠悠萬事,吃飯為大”,即糧食安全是重要戰略問題。他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依規做好耕地占補平衡,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今年6月,李克強總理在考察河北時,看到豐收已成定局,欣喜地說:“今年小麥豐收保障了中國自身需求,中國糧食市場穩定,一定意義上也是對全球糧食市場穩定作貢獻?!彼€說,“民以食為天,糧穩天下安。你們種糧增加了收入,也讓更多人一日三餐有了保障。大家一起努力,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牢”。
今年,在百年變局、新冠疫情影響和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遇到較嚴重的洪澇災情下,我們的糧食豐收、糧食安全了,經濟建設“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心中就有底氣了。
“民以食為天”是中國的成語,最初來自先秦管仲的說法。但中國歷代的統治者沒有解決好糧食問題,放在歷史長河中來看,中國人留下的更多是缺糧、逃荒的凄慘背影。到1949年人民共和國誕生,解決糧食問題成為共產黨人的使命和職責,老百姓有了“盼頭”。毛澤東在為共和國打基礎的過程中,抓住幾個關鍵問題:糧食、鋼鐵、石油和“兩彈一星”,首要之點即強調“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曾經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這都與糧食安全有關,保障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發展。改革開放新時期,打破干活必須集體出工的禁錮,“聯產承包”成為改革的啟動點,解決民眾的吃飯問題。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的一號文件講的“三農”問題,重要的就是糧食問題。
目前,全球糧食產量每年大約近30億噸,人均360千克,一直存在著糧食危機。由于發展不平衡等種種原因,據不完全統計,每天忍饑挨餓的人數逾10億人。
糧食安全也是我國的戰略問題。我國人口眾多,但耕地面積不到世界總量的10%,而人口占世界總量的22%,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27.7%;人均水源是世界平均的25%,每公頃耕地占有徑流量為全球均值的80%。我國洪澇、干旱、低溫凍雨等頻發高發,抗洪抗旱抗臺風是常態。自然災害年年有,可謂“豐歉交替”??偨Y各方面的經驗和歷史教訓,中央提出“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20字方針,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十多年來,我國不斷戰勝各種自然災害,糧食連年獲得豐收,解決了14億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去年我國糧食產量達6.8億噸,人均糧食占有已達460千克,超過世界均數。對此,聯合國給予了高度評價。
如今,我國平均每人每月米面的食量10公斤左右,每年每人120公斤。有人說,“我們的糧食產量不是足足有余了嗎”?事實是,從糧食生產產量到供應的口糧,有進倉、倉儲、運輸等環節的折損,損失率約是14%;居民食物結構的提升,肉禽蛋魚的食用比例提高,增加了飼料(需糧食成倍地轉化)的投入;還有地區糧食生產的差異,需南北區域間的調運。歷史上是“湖廣熟、天下足”,而現在水是“南水北調”,糧食是“北糧南運”。如此等等,都需要國家層面的運籌帷幄;需要各地各方面“藏糧于地”,尤其是產糧區農民的堅守、付出和辛勞;需要全社會形成以“節約糧食為榮、浪費糧食為恥”的氛圍,倡導文明餐桌“光盤行動”,文明節儉辦婚喪等。
談到“糧食安全”的成就,我們忘不了袁隆平院士在雜交水稻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目睹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為實現百姓能“吃飽飯”的意愿,袁隆平走上了農業報國的道路。他試驗推廣的雜交水稻畝產800公斤,試驗田成功實現1000公斤。這是對整個世界糧食產業的貢獻。袁隆平雜交水稻奇跡的創造,真了不起!這是科學的偉力,由此也更能理解中央的糧食安全戰略里有“科技支撐”、“藏糧于技”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