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 胡冰洋
確立和秉承人民至上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不斷取得成功的秘訣,也是中國共產黨開拓創新、積極進取、奔向美好未來的法寶。它簡明而集中地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了誰”“依靠誰”的本質性問題,反映了黨和人民的價值關系,是黨的核心價值追求。
剖析黨的人民至上理念的思想構建,回顧人民至上理念的實踐歷程,思考新征程、新目標背景下黨踐行人民至上理念的時代要求,有助于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凝聚全社會力量共畫同心圓、同筑中國夢。
人民至上價值理念的形成,是黨站在時代的高度,結合中國具體國情政情民情,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通過總結國家歷史經驗、揚棄中華傳統價值理念、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有關學說,最終完成了黨和人民關系的思想建構,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創造性、有效性。
第一,對中國傳統“民惟邦本”思想的合理揚棄。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蘊含寬政惠民、厚生利民、除暴安民、濟世助民等思想精華,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政治性格和政治氣質,在一定程度上對肯定人的生命價值、限制權力膨脹、維護社會穩定起到積極作用。但是,2000多年專制社會的政治生態環境,使得傳統民本思想逐漸演變為一句“口惠而實不至”的政治空話,終究無法擺脫“君主聽于民”的內容空位、“否定君主專制”的制度缺位、“重君主輕庶民”的效果錯位等歷史局限。
中國共產黨敢于突破傳統民本觀念的藩籬,以揚棄的科學態度對待古代政治文明,不僅充分吸取了傳統民本思想的精華要義,更對傳統民本思想的內在不足進行了深刻批判,實現了對傳統民本思想的歷史性超越,形成了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內容的人民至上思想,從時代意義上升華了“民惟邦本”的概念,使傳統民本思想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至上理念是黨科學對待傳統文化,繼承創新合理揚棄的結果,充分體現了黨立根民族精神,不忘本來、開拓未來的優秀品質。
第二,對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繼承發展。
人的問題是貫穿馬克思哲學的一條主線,是整個馬克思哲學的理論基點和核心。“人”“人民”“人類”“人民群眾”等字眼經常出現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馬克思正是由于對“人”的追問而建構起自己的思想脈絡。
從《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在人的問題上開始同黑格爾劃清界限,闡發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人學思想,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在人的問題上力求用勞動的觀點說明人、說明整個人類社會,到《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次明確提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再到《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闡發了人的本質、人的需要、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等一系列人學思想,最后到《共產黨宣言》中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的解放問題作了科學的論述。
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從萌芽到形成,由不成熟走向成熟,形成了關于人的本質、人的發展及人的解放等一系列與人有關的內容,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人學觀。
中國共產黨人民至上理念從肯定人、肯定人的現實存在,走向關注人的現實發展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的中國性闡釋、現代性闡釋。可以說,人民至上理念涵蓋了馬克思人學理論的基本視角和基本問題,既有繼承也有發展,在繼承中發展,彰顯了馬克思人學思想研究的理論脈絡。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人民至上為主旋律的探索史。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黨始終如一地將人民至上奉為根本價值指向,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愈發清晰明確、堅如磐石。
第一,建立人民政權,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政權的性質決定政權的服務指向。1931年11月7日,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創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召開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選舉產生與國民黨政權性質根本不同的工農民主專政的新型政權,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用根本大法形式廣泛規定了工農勞苦民眾的權利,成為中國憲政史上第一部工農勞苦民眾權利宣言。它規定:“蘇維埃全部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的。”
為了保障人民政權真正為人民所有,黨突出強調政權的建立和建設要緊緊依靠廣大人民。一方面,重視動員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政權建設。毛澤東特別重視制度建設,強調選舉制度的群眾化,要求干部須向群眾解釋選舉的意義,使他們認識到“蘇維埃是群眾自己管理自己生活的政權,選舉蘇維埃代表是群眾最重要的權利”。另一方面,注重通過人民監督加強政權的建設管理。為了使政府清正廉潔,保持人民本色,毛澤東號召人民群眾監督政府。在蘇維埃政權下,人民群眾徹底翻身做了主人,徹底擺脫了封建制度的種種束縛和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的各種壓迫和剝削,經濟生活也得到顯著改善和提高。
第二,堅持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民服務。
中國共產黨在執掌全國政權后,努力創造執政為民局面,通過在經濟上開展土地改革、實行三大改造,政治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民主政治建設,文化上開展義務教育和掃盲運動及提出百家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人民的經濟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黨在經濟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政治上實施村民自治制度,文化上從恢復高考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盡力滿足人民文化需求。這些在實踐上都取得一定成果,書寫了黨為人民服務在新時代的新篇章。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與時俱進地提出很多新思想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人民至上思想。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在全黨深入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奮斗的最大目標。這些思想深刻表達了黨對人民至上理念的新認識。
第三,完善惠民政策,全面增強人民獲得感。
黨的政策是黨的生命。中國共產黨歷來高度重視政策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善于通過政策的制定和調整,調整資源配置、凝聚社會民心。毛澤東深刻指出: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制定政策,既要有良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要有科學的舉措和踏實的行動,這樣才能更加符合群眾意愿、貼近客觀實際。制定政策的過程也是落實群眾觀念的過程。劉少奇也明確表示,只有提出正確的任務和政策,才能有利于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
近年來,隨著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聚力解決農民工問題、農村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取消農業稅、基本衛生保健制度覆蓋城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惠民政策的實施,人民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全社會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明顯增強。可以說,黨的一項項好政策是聯系黨和群眾的橋梁,更是體現黨執政為民的真實反映。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黨中央對我國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方位的科學判斷。新時代就有新要求。黨必須跟上時代發展,與時俱進開展工作,賦予人民至上以新的時代內涵。
第一,聚力發展經濟,讓人民更有獲得感。
立國之道,唯在富民。當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前我們要解決“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我們要著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一是堅持區域協調發展。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加強地區之間的經濟分工協作。進一步完善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區振興、中部崛起等方面的政策,重點加強對邊疆地區、革命老區和貧困山區的對口支援,抓好已制定出臺的相關政策的落實,逐步構建城市反哺農村的經濟幫扶體系,探索建立城鄉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減少城鄉經濟發展鴻溝。
二是堅持創新驅動。隨著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中國在芯片、傳感器、高端材料和設備、系統軟件和專用軟件等很多領域的核心技術凸顯“卡脖子”的被動局面。必須將西方對我國高科技領域的“卡脖子”清單變成科研攻關的任務清單,舉全國之力、集全國之智,積極搶占高科技領域的制高點,打造經濟新的增長極。
三是堅持綠色發展。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二,完善政治制度,讓人民更有公正感。
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公正感是習近平新時代人民觀矢志不渝的努力方向。
一是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進一步優化和規范人大各組成機構尤其是常設機構的架構和職能運作流程,增強人大代表和常委會組成人員的代表性和權威性,同時注重理順黨和人民代表大會的關系,從制度層面對黨和人大的權責作出明晰,探索建立起黨與人大權力運作的協調機制和監督機制。
二是堅持和完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重大決策、重要人士任用和重要政策制定通報制度,拓展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參政議政渠道,豐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的參政議政形式和內容,推進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規范化、程序化、透明化。
三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重點關注城鎮化加速發展和人口區際流動加速給民族區域自治帶來的挑戰,適時切實調整行政區劃,研究出臺相應的民族融合機制,防止因區域劃分和人口流動挑起民族矛盾甚至誘發民族沖突。
四是堅持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系統總結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志愿者和公益性社會組織功能發揮的有益經驗,健全完善社會協同管理、居委會(村委會)主導、群眾廣泛參與的居民自治工作網絡。
第三,發展先進文化,讓人民更有認同感。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在當代中國發展先進文化,就是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一是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創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方式、方法和載體,注重運用微信、微博、短視頻、移動電視等新興媒體來傳播理論,構建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網絡話語體系,切實掌握網絡的理論話語權和傳播主動權。
二是大力弘揚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創造的燦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和精神血脈。要堅持文化自信,以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積極態度來豐富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內涵,通過深厚的文化滋養和傳統美德的熏陶,使中國文化在新時代熠熠生輝。
三是揭批西方腐朽文化。結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美國倡導的“美國優先”、推卸大國責任頻繁退群,全方位揭批西方標榜所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價值觀的虛偽,幫助人民群眾認清西方國家唯我獨尊、利益至上的本質。
第四,推進社會治理,讓人民更有安全感。
良好的社會治理是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構件。在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指引下,實現社會治理的法治化能夠充分釋放社會治理的巨大正能量,穩定優化社會治理體系,提升社會治理的權威性與合法性,從而實現社會治理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建立健全完備的社會治理制度體系。堅持民主立法、開門立法、科學立法、依法立法,不斷增強立法的協調性與可操作性,提升立法質量,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主體治理體制,推動政府向“服務型”轉變職能。
二是逐步構建高效的社會治理運行體系。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打破傳統上社會治理由政府一手包辦的局面,釋放各種社會力量參與治理的正能量,促使社會治理由單極向多極轉變。注重立法、執法、司法三者協調配合,立法為執法、司法確立規則,執法著力實踐立法旨意,司法確保堅守底線,不斷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三是建立嚴格的社會治理監督和評價體系。注重放開社會各階層、各領域、各群體的成員參與到社會治理監督中來,要為公眾創新監督方式與渠道,要依法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通過完善監督制度實現公民有序參與監督。
同時,要將社會治理評價作為積累治理經驗、克服治理不足、提升治理水平的必要環節,設立社會治理評價專門組織,構建社會治理評價指標體系,及時發現社會治理中的缺陷和弊端,倒逼社會治理健康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