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題為《孫悟空: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的網文引起較大反響。作者稱,這個人是唐代高僧車朝奉。此前也有孫悟空是白衣書生、印度“神猴”、武則天、關羽兒子等說法。那么,孫悟空的原型究竟是誰?是否真有其人?
近日,一篇題為《孫悟空:在歷史上是真有其人》的網文引起較大反響。作者稱,孫悟空是唐代高僧車朝奉,曾在唐朝軍隊中擔任將領,“自幼習武、藝高膽大”。
751 年,車朝奉奉命護衛唐朝使團前往西域,因患病滯留在中亞罽(jì)賓國(今克什米爾一帶)。他在病中發愿:如病愈,愿削發為僧。當時罽賓國盛行佛教,車朝奉的法號是法界。764 年,車朝奉到印度北部游學。789 年,車朝奉返回長安。此時他已年近六旬,唐德宗賜其法號為“悟空”。
車朝奉的故事與玄奘法師相似,但當時唐朝去西域求法的高僧甚多,且在歷史上,“悟空”這一法號并不罕見,不是只有車朝奉一人。
其實,在學界“孫悟空原型是誰”一直是熱門話題,只是結論大多站不住腳。

1986 版電視劇《西游記》中的孫悟空形象
從唐貞觀十九年(645 年)玄奘返回長安,到明嘉靖末年(約1566 年),《西游記》的創作過程長達900 多年。在南宋刊印的三卷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已有“花果山紫云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
該書記錄較簡單,未記作者名,但可以肯定,作者跟車朝奉不熟。因為書中的孫悟空是以“白衣書生”形象出現:偶然在一天中午時分,一個穿白衣的書生從正東而來,遇見玄奘一行人,便上前作揖,問玄奘:“萬福,萬福!您現在往何處去,怕不是再往西天去取經吧?”
這個“白衣書生”就是“獼猴王”變的。他主動參加玄奘取經團隊,改稱“猴行者”。不過書中沒有具體寫“獼猴王”的前史。但“猴行者”自稱:“我年紀小,歷過世代萬千,知得法師前生兩回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害……我八百歲時,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萬七千歲,不曾來也。”這暗示大鬧蟠桃會。書中的“猴行者”顯然是后來《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前身,但神通遠不及孫悟空。
元人有著《唐三藏西游記》一書,但已失傳。不過,同時代的朝鮮有《樸通事諺解》,是一種漢語教科書,記錄了元代生活細節,書中提到《唐三藏西游記》中的一些細節,與今本《西游記》相似。
可以說,今天我們看到的《西游記》是綜合各種版本再創作而成的。
《西游記》的創作經歷了這么長時間,人們對孫悟空原型的猜測也是五花八門,目前主要有六種有代表性的說法,三種是真人。
一是石槃陀說。石槃陀是甘肅人,曾隨玄奘西行,敦煌《玄奘取經圖》中有其形象,繪于西夏時期,貌似猴。有學者認為,石槃陀是胡人,孫悟空的猢猻即“胡僧”音訛。但唐代胡人指匈奴后裔,石槃陀是粟特人,從姓看是石國后裔,從名看意為“神的仆人”,與匈奴后裔有明顯區別。
二是武則天說。學者劉海峰認為,“悟”與“武”同音,“空”是“曌”的下半部。武則天的父親武士彟雙頰有須,像猿猴下巴,時人戲稱“猴頰郎”。孫悟空自稱“齊天大圣”,武則天尊號是“則天大圣”。在《三遂平妖傳》中,武則天原型之一蛋子和尚也會“七十二般道法,俱已煉成……上可梯云,下能縮地……匿形換貌……風云雷雨隨時有,水火刀槍不能傷,還能撒豆成兵”……不過,這些“證據”更像是明代小說家互相抄襲的結果。
三是關羽兒子關索說。其實歷史上并無關索,《三國演義》只提到了四次,說明作者也不太確定他是否真實存在。學者金文京據明成化本說唱詞話《花關索傳》,與《西游記》對讀,發現關索也是“上下不長,四尺五”“身材不抵拳來大”,事跡與孫悟空有重疊處。不過,南宋《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有孫悟空,此時關索可能還沒被創作出來。
還有三種是神。
一是印度“神猴”哈奴曼說。胡適、陳寅恪力倡此說,在《羅摩衍那》中記有哈奴曼事跡,他能一個跟頭飛出印度,且能大能小,被鷹神吞后,身材矮小的哈奴曼突變巨人,鷹神同步變大,哈奴曼又瞬間變小,從鷹耳中逃走。但書中只是隨筆一提,形象干癟,遠遠無法與孫悟空匹敵。
二是無支祁說。無支祁出自《山海經》,其貌如猿猴,因反抗權威,被大禹鎖于桐柏山井下,有“大鬧天宮”的意味。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魯迅認為孫悟空的“神變奮迅之狀”來自無支祁。但無支祁是惡神,吳承恩是保守的儒家學者,不會將其改寫成正面人物。
三是驪山老母的兒子。驪山老母即黎山老母,道教中的玉清圣祖紫元君,曾出現在多個時代,是齊宣王妻子鐘無艷(戰國)、薛丁山妻子樊梨花(唐代)、楊宗保妻子穆桂英(宋代)的老師,杜撰痕跡明顯,應是附會。
學者王小軍在《〈西游記〉中孫悟空形象的原型解析》一文中提出,孫悟空身上包含了五種類型的人:
英雄原型力大無比,所向披靡,能拿得動東海龍王殿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且創造了非凡業績。
探險家原型孫悟空占據花果山時,突然憂慮將來年老力衰,想求個長生不老之術,便告別眾猴,獨自乘竹筏迎著茫茫大海四處求道。歷經十多個年頭,在西牛賀洲地界尋得須菩提祖師。后來取經路上,孫悟空也經常忘了取經大業,四處探險惹事。
魔法師原型即“孫悟空一出生便會行走,后來拜須菩提祖師為師,不僅習得七十二般變法,上天有路,入地有門,還學會了翻筋斗、騰云駕霧的本領,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他和二郎神之間的對戰,堪稱全書精華。
亡命之徒原型主要體現在“大鬧天宮”部分。
照顧者原型孫悟空雖桀驁不馴,但一路上多次忍耐唐僧的錯誤判斷,小到化齋,大到歷險,都是親力親為。唐僧屢屢被抓,孫悟空雖有過動搖,但始終沒放棄。
除了以上五種外,其實還有兩種類型值得一提,即士大夫和老中醫。
孫悟空經常戲弄團隊伙伴,不服從權威,但他大事不糊涂,有儒家學者的氣質。另外,孫悟空還有精通醫術的一面,比如他的“懸絲診脈”。
其實,小說無法處處真實,讀者應更多關注作品本身以及其文學價值,而不是死摳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