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 年10 月16 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當蘑菇云沖天而起的時刻,中華民族昂首東方揚眉吐氣,共和國核工業的豐碑上也銘刻下一位普通工人的名字,他就是最后一個撤離原子彈發射現場的人——王振祿。
1964 年10 月16 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當蘑菇云沖天而起的時刻,中華民族昂首東方揚眉吐氣,共和國核工業的豐碑上也銘刻下一位普通工人的名字,他就是最后一個撤離原子彈發射現場的人——王振祿。
1959 年3 月,大連水產修造船廠接到上級通知:“選拔5名政治條件可靠的工人技術骨干,赴大西北執行政治任務。”
5 名人選敲定后,卻有一人哭著去找黨委,提出他上有老下有小,家屬又有病,這個命令他不能服從。廠黨委決定開除他的黨籍!
“請黨委對他從寬處理,我可以替他去!”說此話的人就是王振祿。這位32 歲的市勞動模范、七級鉗工,剛剛出海歸來,就到廠黨委請纓出征。
王振祿政治條件好、技術過硬,當過汽車司機,干過電工、鉗工,是一個多面手。當時只有他能頂上,廠黨委只好同意了他的請求。
3 天后,王振祿告別已有身孕的妻子,踏上了奔赴大西北的征途。
王振祿去的地方是核武器試驗基地,位于青海高原一望無邊的金銀灘大草原上。王振祿與各路精英開始在這里艱苦創業。這里海拔2300 米,空氣稀薄缺氧。建設者們住的是帳篷,燒的是干牛糞,喝的是冰雪化水,吃的是青稞炒面。
第二年,趕上自然災害,青稞炒面也吃不上了,只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夏季捕魚、冬季打獵。
入冬的一天,王振祿帶領四名伙伴鉆進了深山老林,僅一天工夫就獵到了不少獵物。王振祿決定在林中過一夜,第二天繼續擴大戰果。
半夜時分,王振祿被一陣凄厲的嗥叫聲驚醒,他撩開帳篷一看,他們被狼群包圍了。一只雄狼嗥叫著撲過來,“叭”,王振祿一槍將它撂倒,接著有五六只狼,組成密集隊形沖過來。
王振祿和伙伴們打起排子槍。遠處,一批又一批的狼群源源不斷地涌來。“趕快上樹!”王振祿掩護伙伴們爬上了附近的大樹。這時,一只棕色的狼從后面襲擊王振祿,他一個“大背”將狼摔死在地。
接著,四面八方的狼群都沖了過來,慘烈的戰斗持續到黎明。直到其他打獵小分隊紛紛趕來,才將王振祿等人救下來。
“哪里需要到哪里去”,那個年代流行的話在王振祿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不到4 年時間,他調動了12 次工作崗位。
1963 年夏天,他從內燃機發電廠調到一分廠,負責駕駛“機械保溫車”,專門執行運送“產品”的特殊任務。所謂產品,實際上就是原子彈的各種組成部分。
一天傍晚,王振祿駕車行駛在崎嶇的山路上。突然,山谷里響起一陣刺耳的槍聲。“土匪襲擊,馬上隱蔽,準備戰斗!”戰士們迅速跳下車,迎戰土匪。
王振祿從車上跳下來時,發現前方的路口已被樹干堵死。他命令一個班的戰士守候在車旁,自己帶著另一班戰士冒著彈雨匍匐前進,排除路障。
就在他們挪移樹干之際,一個蓄著絡腮胡的家伙舉著匕首向王振祿撲來。這時,掏槍射擊已來不及了,王振祿用上了年輕時學過的幾招武功,三下五除二將這家伙制服了。其他匪徒也被戰士們收拾了。
次日下午,王振祿把“產品”安全運到目的地。
1964 年6 月的一天,王振祿接到命令:“立即出發,執行重要任務。”他帶領車隊穿行于莽莽戈壁灘上,走了一星期,到達了原子彈發射場地。
第一顆原子彈是航彈裝置,它的發射架是一座113 米高的鋼制塔架。塔下有三部柴油發電機為塔上塔下供電。鋼塔上還設有一部簡易電梯,其實就是一個大吊籃。可是遇到大風天,塔架搖晃十分厲害,這個“大吊籃”便玩不轉。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上級指示要培訓一批能夠背著重物徒手攀上塔頂的人。經過最后測試,有3 人合格,王振祿便是其中之一。
10 月15 日,原子彈試驗準備只剩最后一天時間了。最緊張忙碌的地方是發射塔。塔上進行空調設備安裝實驗,塔下進行組裝原子彈實驗,將核彈裝配檢查好后再吊上塔頂。為了減少損失,將能帶走的設備盡量帶走,塔下原有的3 臺發電機已撤走了兩臺,剩下的一臺也裝上了特殊車,只待明天原子彈安裝工作全部結束后,用車拉走。
15 日夜晚,大風驟起。二機部核武器研究院院長李覺擔心明天如果吊籃升不上塔頂,是否影響核試驗?于是,他想找王振祿商議辦法,卻是在塔下找到了他。原來,王振祿深感明天的試驗自己責任重大,便抱了一條毯子守候于塔下。
10 月16 日,天氣晴朗,最后的準備工作一切就緒。下午兩點,塔上最后一批人員乘“吊籃”下塔,安全撤離現場。王振祿用鐵鉗掐斷了控制吊籃的電線,拉著那臺發電機,開車最后一個撤離了發射現場。
下午3 點整,一聲巨響,蘑菇云冉冉升起,指揮所內外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歡呼聲:“原子彈爆炸成功了!”王振祿流下了激動的熱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