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為中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價值導向
張占斌發現,在“十四五”規劃中,出現了幾處“高品質生活”的相關表述。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最終目的就是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過上高品質生活。”張占斌向《中國報道》記者闡釋說。
發展為了誰?這是時代之問的必答題。2012年11月15日,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的習近平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
與此同時,同樣是中國老字號的謝馥春、金芭蕾、紅燈、雙妹等仍然在苦覓突破之路,解構百雀羚老樹開花的終極元素將會產生行業啟迪意義不言自明。那么,百雀羚老樹開花的秘訣何在呢?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專聘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祁凡驊表示,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新局面需要人們做出思維轉化,有更高的認知,根據變化從戰略層面作預測和判斷。從這個角度來說,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經濟快速發展和技術快速迭代的結果。
資源類型:期刊、專利,將貝爾斯坦(Beilstein)、專利化學數據庫(Patent)和蓋墨林(Gmelin)的內容整合為統一的資源,包含了2800多萬個反應、1800多萬種物質、400多萬條文獻。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根植于中國大地的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發展。一條貫穿始終的紅線,就是以人民為中心,把效率和公平統一起來,使我國的經濟發展讓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可以說,習近平經濟思想是扎根于中國大地為人民服務的經濟思想。”張占斌說。
經濟發展是有周期的,周期性變化會帶來經濟的重新調整,當原來的發展秩序不能適應新的變化時就需要作調整。“100年前的中國和現在的中國相比,我們在世界上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可以看作是中國的一個大周期、大變局,從衰落到興起,某種意義上,這一大變局是經濟周期本身引來的變化。”祁凡驊告訴《中國報道》記者。
1.1 材料 MDA-MB-231細胞系購自上海細胞研究所細胞庫。B7-H3真核表達載體pcDNA3-B7-H3由東北師范大學藥物基因和蛋白篩選國家工程實驗室構建。p27、cyclinA和cyclinE抗體均購自Santa 公司,抗B7-H3抗體購自RB公司,抗GAPDH抗體購自上海康成生物有限公司,HRP標記的第二抗體購自北京鼎國昌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ECL發光試劑盒購于全式金公司。BrdU試劑盒購自Roche公司。細胞周期與細胞凋亡檢測試劑盒購于碧云天生物技術研究所。
在經濟大周期、大變局中,構建新發展格局尤為重要。以人民為中心,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價值導向。
2021年,我國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去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他深情地說,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對于地方如何發展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要深刻認識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推動地方高質量發展的原則要求,又要準確把握本地區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的比較優勢,走出一條符合本地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今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西臨汾、晉中等地,深入農村、文物保護單位、企業等考察調研,給基層干部群眾送去黨中央的關心和慰問。在汾西縣僧念鎮段村,總書記對鄉親們說:“我們黨的根本宗旨就是為人民群眾辦好事,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拼搏、奉獻、服務……建設現代化國家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要繼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讓群眾生活更上一層樓,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越走越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