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華
當前國家對產業金融的重視程度逐漸提高,政策支持對產業金融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一方面,根據科法斯的調研數據,2020 年中小企業的信用期限縮短,平均信用期限在31~60 天的企業占比從原來的20%增加到30%,信用期限超過120天的企業下降至13%。此外,我國中小板制造業企業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在縮短。另一方面,中小板制造業企業現金循環周期進一步增大,從2019年的156 天增加到2020 年的177 天。兩組數據表明,要認識到當前產業金融遇到的根本問題,我們的任務仍然任重而道遠。在產業金融發展背景下,供應鏈金融受到各行各業的高度關注。本文主要從供應鏈金融發展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兩個角度進行分析。
目前供應鏈金融運營仍存在以下三個問題。一是關注主體仍是核心企業,特別是金融機構在推動供應鏈金融業務過程中,仍然希望依托核心企業的信用向其上下游延伸,這是目前面臨的狀態。二是關注重點仍然是交易性資產,其也是推動產業金融發展的具體業務形態,如應收、應付、倉單、存貨等仍沒有擺脫傳統的業務模式。三是關注要素仍是基于主體信用的數字技術。
當前供應鏈金融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傳統的信用體系已經喪失效能,而新的信用體系尚未建立。產業金融是一座“天平”,“天平”的“底座”是風險識別與控制。商業周期的變動,特別是新冠疫情的沖擊、產業升級的陣痛、企業運作的不一致、數字轉型的痛苦等問題,導致目前貿易的質量和真實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天平”的“梁”方面,存在商業情境的異質化、數據形態的不規范、信息孤島等問題,導致難以形成產業級的供應鏈信息,真實性受到質疑。“天平”的兩端也出現了問題:一端是資產,資產交付的客觀性和細顆粒度不足;另一端是資金,資金往來不清晰,用途不明,資金閉合和資金流動追溯無法得到保證。
供應鏈金融持續發展需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一是透明,不僅指業務活動可視可見,更要做到單證流轉以及參與主體活動,特別是界面透明,從而實現關鍵節點反脆弱;二是可追溯,不僅能夠實現追溯,或知曉業務和產品的往來,而且能夠確切地反映產業鏈運營中各行為主體的責任和相應的擔當,從而有效區分各主體、各環節的質量;三是信任,不僅能夠存證、證偽,實現對活動和要素的可信賴,更能夠提升組織或企業管理運營能力,解決產業運行中的低效率或非效率問題,從而形成對交易過程、交易關系長久持續的信心。
供應鏈金融信任鏈的關鍵是可信交易鏈、可信資產鏈、可信行為鏈的“三鏈融合”。沒有可信行為鏈,可信交易鏈和資產鏈難以保證,這三鏈只有真正融合,供應鏈金融才能得到持續穩定的發展。
可信交易鏈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要素問題,包括合約、發票、函證等;二是流程問題,包括尋源、訂單、交易(詢價、條款、簽約)、質保、履約、處置等;三是結構問題,主要指供應商、渠道商、客戶方、物流商、管理方等形成的交易網絡。
可信資產鏈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要素問題,包括質量、形狀、數量、裝載、價值、運單、倉單、面單等;二是流程問題,包括倉、配、運、集、轉等;三是結構問題,包括物流網絡、物流資源的建構與獲取。
可信行為鏈需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要素問題,包括采購、技術、生產、營銷等政策和行為;二是流程問題,即因何事、出何處、在何時、做何為;三是結構問題,包括行為發生的一致性、合規性,與環境的吻合性與戰略方向的契合性等。
“三鏈融合”對數字化提出了新的要求,數字技術的功能逐漸從畫像證偽、預測決策發展到知識圖譜。從證偽畫像功能發展到基于數字技術衍生出來的預測決策功能,換句話說,不僅看業務和資產,還要看業務和資產的變化,通過分析它的趨勢來判斷它的狀態。再往前一步,是產業知識圖譜的形成,一些行業和公司已經基于產業知識圖譜進一步發展了供應鏈金融模式。本文認為,未來的供應鏈金融不能只停留在倉單質押和重構融資。實際上,供應鏈金融產品的概念非常豐富,訂單融資、信用融資、設備融資、租賃等產品都可以進一步拓展,但前提是基于產業知識圖譜。只有形成產業知識圖譜,才能把握動態空間管理狀態,金融才會有實戰的空間。比如,電子行業已經出現了較多的基于產業知識圖譜的供應鏈金融,相互之間甚至開始融合、跨網絡。小米和比亞迪開展了跨生態供應鏈金融,如果沒有產業知識圖譜在背后做支撐的話很難實現,這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一個方面。
信任鏈的基礎設施是數字治理。一是資源的協同體系,將企業數據、社會數據、政務數據有效結合;二是運營與系統協同體系,供需如何連接、系統如何協同;三是協同治理體系,如何消除對數據壟斷的嫌疑,保持數據的合理管理。只有當這幾個協同解決了,供應鏈金融的場景才能夠創造出來,數字技術的力量才能夠真正發揮出來。供應鏈金融的未來在于腳踏實地地建構基礎設施,而不是關注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