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鑫 (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
與鳥類相比,人類社會的發展對哺乳動物造成的沖擊更為顯著。事實上,在被人類大規模改造后的環境中,中大型獸類基本上了無蹤影。對現存的大型獸類而言,那些被人類有意保留下來的荒野之地,以及那些更偏遠、更寬廣的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是它們最后的家園。當然了,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大型獸類,如美國的白尾鹿、黑尾鹿,印度孟買的豹等,出現在人類城市生活空間的情況時有發生。但是,這些情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前提條件是這些城市附近的生境仍然滿足這些大型獸類的生存需求,且進入城市邊緣地帶是它們種群擴張、個體競爭的結果。整體而言,它們仍然是城市環境的偶入者和游蕩者。

長尾葉猴
對世界上更多的城市而言,生存在其中的獸類,更多的是一些體形較小、行動靈活、適應能力較強的種類,如刺猬、野兔、松鼠、鼬類、獾類、蝙蝠等。它們大多處于城市環境的適應者這一層級。當然了,它們中間也有一些會成為機會主義者,會主動取食人類創造的食物資源。為了適應人類生活的城市環境,留存下來的很多小型獸類更傾向于在天黑之后活動。相較于鳥類,在不同綠地中生活的小型哺乳動物面臨的孤島效應更為嚴重,由于生活環境被片段化分割,它們不同的種群被隔離開來。因此,更多的情形是,我們只能在一些較大型、植被保存較完整的城市綠地中偶爾發現它們的身影。

出現在市區的赤狐

白尾鹿

居民樓前的豹
對一些適應能力很強的哺乳動物而言,擁有不挑食的習性是它們在城市里成功生存的關鍵,浣熊之于北美、赤狐之于英國、長尾葉猴之于印度,便是野生哺乳動物對城市良好適應的成功典范。在某些區域,這些獸類已經從機會主義者向伴人種轉變。

貉
在中國,上海的貉是一個極好的研究案例。作為一個近百年以來急速擴張的城市,上海的陸生獸類的種類和數量一路下降。百余年前,在青浦、奉賢等地區種群數量尚可的獐現在已經消失殆盡;世紀之初,野生動物調查中還有蹤跡可尋的豹貓也沒了蹤影;幸存的狗獾只能蝸居在一小片待開發的荒地中等待未知的命運。
作為犬科動物中最原始的類型,貉是東亞地區的代表性物種。與許多野生動物一樣,伴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貉也逐漸失去了原有的家園。這就是發展的代價。令我們略感欣慰的是,與很多物種相比,貉又是幸運的,它們的種群依舊頑強地生存在松江、青浦、閔行和浦東等地。更可喜的是,那些藏匿在人類視野之外、之前只生活在城市中殘存的近自然荒地中的貉,開始向人類營造的人工綠地和林地挺進。城市居民接二連三地發現,它們愈加頻繁地出現在公園綠地乃至小區環境中。
2020年夏,一場風波不期而至。在上海松江區某居民小區里,習慣投喂流浪動物的人士發現一些該年新生的幼貉也接受人類的投喂,于是投放了小山一般高的貓糧,結果卻改變了本應自然擴散的幼貉習性,制造了隨之而來的人獸沖突。對生活在城市里的貉而言,自然的山林曠野才是它們最好的家園。對城市而言,貉這樣的野生獸類選擇在這里生存,是城市建設的幸運。

獐
與貉的故事類似,2021年復旦大學江灣校區布設的紅外相機顯示,上海多年以來沒有活動記錄的小靈貓依舊存在。同時,從2006年開始,由華東師范大學、上海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站合作推進的獐重引入項目,也使得重新回歸的獐在上海濱江森林公園、松江浦南林地、崇明明珠湖公園等城市綠地逐漸實現種群恢復,其數量已經從最初的三十余只增長到三百余只。其實,人類只需與野生動物保持合適的距離即可,無須過度關注它們,更無須過度打擾它們。享受與動物不期而遇的瞬間即可。大自然自會在人與動物之間實現應有的平衡。
在人類城市的發展進程中,以褐家鼠、小家鼠為代表的狹義的家鼠類動物受益最大。作為典型的伴人物種,家鼠雖然不被人類待見,但它們在錯綜復雜的城市空間中所展現出的高超適應能力,卻是現代哺乳動物的祖先在恐龍時代頑強生存的生動體現。
同時,鼠類是城市野生動物食物鏈的基礎,城市里的黃鼬等小型肉食獸類、蛇類和猛禽都不會放棄在它們身上展現自己的捕食者本色。

褐家鼠
與鳥類和獸類相比,大多數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對生存環境的要求更為苛刻,其中,合適的水源和隱蔽的場所是關鍵。能生活在城市環境中的兩爬類動物,大多只是城市環境的適應者而已。在熱帶地區,植被和氣候所具有的特點,讓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種類和數量較多。在這些地區的人類城市范圍里,兩棲類和爬行類尚可以找到足夠的生存空間,甚至可以與人類和諧共存。但是,在世界上的更多地區,尤其是城市密布的溫帶環境中,種類和數量本就有限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顯然面臨著更大的生存危機。

青蛙
對兩棲動物而言,它們面臨的是如何適應城市濕地大量減少和水體污染這一雙重困境。那些殘存于城市現存的河流和池塘中的、以蛙類為代表的兩棲動物,還不得不面對那些早已呈現渠道化的水體和邊緣垂直的固岸給它們帶來的挑戰。這些都是它們無法逾越的高墻。因此,對采取大量繁殖后代策略的兩棲動物而言,它們即便能夠找到合適的水域作為產卵場所,它們也會面對后代無法在完成變態發育后回到陸地的困境。而水域之間的相互隔離,更使得城市兩棲動物無法遷移和擴散,最終只能以分割的小種群形式存在,艱難地求生。更不要說這些兩棲動物還要面對人類的捕殺,許多人依舊對這些所謂的“美味”垂涎三尺。

石龍子
與兩棲動物類似,大多數爬行動物的處境同樣不容樂觀。大多數龜鱉類動物與兩棲動物類似,它們對水環境的要求很高。在城市里,實在很難找到適合它們生存的空間。蜥蜴中的壁虎稍顯幸運,不少種類已經在與人類的長期相處過程中,養成了生活在人類的房前屋后依靠燈光捕食昆蟲的習性。不過,包括石龍子在內的其他蜥蜴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在自然山林消失后,城市里的林草樹木很難滿足它們的生活需求。至于蛇類,問題可能更復雜一些。對公眾而言,談蛇色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對蛇類的不科學認知,促使人類害怕蛇類,并演變為遇到蛇類就會想辦法殺死它們的普遍心理。與此同時,城市道路也是這些野生動物不得不面對的天塹,面對迎面而來的車輛,它們完全沒有任何抵擋能力。
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擴張,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越來越不容樂觀。我們在享受現代城市生活的便利的同時,也應幫這些動物朋友尋求新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