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麗晶,周圍
錦州醫科大學(錦州 121001)
隨著全球一體化建設更加急速的發展,以及食品領域相關行業對本科畢業生人才需求的顯著變化,食品科學類課程體系急切地需要根據國內外實際發展情況進行更加合理的建設與完善,需培養出更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食品人”[1-4]。2021年12月16日第24期《求是》雜志發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文章《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 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錦州醫科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通過構建新工科“三維+三模+三課”食品人才立體式培養模式,建立與新工科要求匹配度更高的食品人才培養體系,體現大工程觀、大系統觀、大集成觀[1]。
“三維”即知識維度(知識要寬度)、能力維度(能力要深度)、素質維度(職業與人文素質要高度),強調知識、能力、素質三者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見圖1)。2015年以來,錦州醫科大學食品類有關專業針對地方高校食品科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重構食品特色課程、創新特色“教與法”(教學內容與方法)、搭建“雙—多”綜合實踐平臺(雙平臺—多能力)、完善“雙實”考核評價體系(實習、實訓)、培養“雙師素質”教師等多種方式,逐步開展有關人才培養模式,有效提升“食品人”的綜合能力[5-6]。
“三模”即準備考研或出國留學育人模式、就業或自主創業育人模式、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育人模式。自2017年12月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展開對錦州醫科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原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進行調查,探究出“新時代”食品科學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主要影響因素,即為學生人生規劃。故在后續人才培養體系中,逐步融入學生意見適當開設與不同人生規劃有關的特色課程,定期進行學生的自身評估,構建適時的不同人才培養體系[7-10]。
“三課”即必修課堂(線上線下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創新課堂(創新個性與人文素質融合的課內外教學模式)、實踐實訓課堂(雙平臺多能力綜合實踐實訓教學模式)(見圖1)。早在2013年時,食品有關課程已陸續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如“食品生物化學”開展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BL)實驗教學、“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線上線下多元化的教學等“三課”,有效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教學效果好[11-19]。

圖1 “三維+三模+三課”的主要內涵
錦州醫科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有效實施“三維+三模+三課”食品人才立體式培養模式,并取得豐富的理論研究成果,獲省校級教研獎項3項、省校級教研項目10項,出版教材專著等5部,發表高水平教研教改論文10篇。學生考研率、就業率逐年提升,最高達60%左右,學生創新創業能力顯著提升。該“三維+三模+三課”立體式培養模式解決有效育人的問題,具有理論意義和有前瞻性及實際應用價值。該成果在錦醫大食品與健康學院實踐檢驗和應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效顯著,教師和學生受益良多,院校反響和專家評價良好[5-6]。
隨著全球一體化急速的發展及食品行業對本科畢業生人才需求的快速變化,“新工科”食品人才在人文科學素養、工科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方面存在薄弱點,培養模式著力解決學生知識面狹窄、創新意識不足、崗位勝任力不夠、人文科學素養不高等問題。
解決新時代下不同人生規劃的新工科食品學生的人生規劃與學業規劃不統一、高校新工科食品教育改革內生動力不足、新工科教育質量自我改進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解決單一的傳統課堂轉向“三課”相互銜接融合的問題,實現知識傳授向培養具有良好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基礎扎實、視野寬、能力強、素質高等人才的全面提升轉變。
結合國家文件及新工科的工作要求,學校多次組織修訂培養方案,重新確定人才培養總目標,以培養人文素質、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重構人才培養方案,強調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促進“三模”“三課”“三維”有機結合,通過課程整合,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提出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特色參考目錄,完善新工科食品學生知識體系結構[5-6,10]。
以錦州醫科大學食品類專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以學生的人生規劃為依據,對專業主干課程評價進行統計分析,得出食品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策略,探究新時代的食品科學類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關鍵因素,在育人過程中,根據學生需要的不同,適當開展考研輔導課程、實訓技能課程等,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構建新型育人模式[7-10]。
實施“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的線上線下多元化課程改革。在多門專業課、專業選修課開展線上教學與PBL教學、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等融合,形成多元化教學模式[11-19]。
實施“專題學習+專項研討+體驗反饋”的思政課改革。在所有食品通識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中融入核心價值觀、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工程倫理等內容。
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利用精準幫學為學生提供精準服務,如以醫學背景優勢,開展以醫養結合為特色的食品工藝、食品營養、醫養結合等方面特色教學。
積極打造校級、省級創業導師,利用精準幫創為學生拓寬就業渠道、提升就業能力,如成功指導部分同學在本科和碩士期間成功創業,此外還積極開展省內、校內就業技能線上、線下培訓。
“雙平臺”是指校內實驗實訓平臺、校外企業實習實訓平臺和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平臺;“多能力”是指學生具有工程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校內實驗實訓平臺向“三層次、一體化”方向改革,即基礎實驗層次、綜合實驗層次、創新實驗層次3個層次,增強學科交叉實驗項目,綜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強化創新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
構建“校企聯動,共同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一方面,校企合作申報科研課題,學生借此平臺提高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共建校外實習基地,創建實踐教學、頂崗實習、就業對接一體化的人才輸送機制,實驗產學研結合,促進校企雙贏。
以培養職業道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為重點,強化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建立“三維立體式”食品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實現“三個育人模式”“三個課堂”“三個維度”的有機結合,即知識維度-必修課程-考公務員或事業單位育人模式,能力維度-實踐實訓課堂-就業或自主創業育人模式,素質維度-創新課堂-準備考研或出國留學育人模式。知識要寬度,能力要深度,職業與人文素質要高度[20](見圖2)。

圖2 “三維+三模+三課”食品人才培養模式的立體構建
關注每個學生的個性化人生規劃目標,充分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等工作始終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展開,實施個性化學生自主學習[21]。在價值觀塑造、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管理與服務育人等層面,開展新型“三個育人模式”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豐富新工科食品專業教學信息資源庫,全面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破我國傳統教育體制、教學資源和教學條件等限制因素,實質性推進教育教學改革,達成學生培養目標。
實施“新技術、新方法、新理念”的線上線下多元化課程改革,開展線上教學與PBL教學、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和實踐性教學等融合,形成多元化教學模式。實施“專題學習+專項研討+體驗反饋”的思政課改革,在課程中融入核心價值觀、人文素養、科學精神、工程倫理等內容?!半p平臺”(校內實驗實訓平臺、校外企業實習實訓平臺和虛擬仿真實驗實訓平臺)、“多能力”(工程實踐操作能力、創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三層次、一體化”(基礎實驗層次、綜合實驗層次、創新實驗層次3個層次)綜合實踐實訓教學模式增強學科交叉實驗項目,綜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強化創新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11-19]。構建的“校企聯動,共同發展”的人才培養機制,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加快人才輸送速度,促進校企雙贏[21]。
畢業生競爭力顯著增強。食品專業的畢業生平均就業率穩步提升,畢業生的實踐能力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獲得省級創業獎項2項,成功創業2例。
大學生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學生獲得省級以上各類競賽獎勵8項。其中獲得“挑戰杯”一、二、三等獎、省“創青春”比賽、省級學生創業計劃比賽等多項,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大學生食品創新大賽獎項多項等。指導學生獲得省市自然學術獎多項。
教師參加項目研究和PBL教學法培訓,建立一支教學研究型專業教師隊伍。成果完成人分別以科研反哺教學、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活動和專業技能競賽等方式,提高教師教學能力和學生學業指導水平,獲遼寧省級“挑戰杯”優秀教師,校級優秀教師,校大學生創業計劃大賽優秀指導教師。
成果理念融入學院、學校政策文件制訂,實現成果轉化。成果理念在修訂的食品類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和課程大綱中得到借鑒應用。
成果在校內外推廣應用,同行專家認可度高,發揮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部分有關成果已發布微信“耿耿食養”公共平臺,并申請獨創,學生閱讀量大。
給全校學生開展《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講座;省創新創業交流報告;成果多次在有關會議上進行經驗交流,發揮良好的示范輻射作用。
新工科“三維+三模+三課”立體化食品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符合現代食品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經實踐效果好,具有較好推廣價值。